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3篇
  免费   171篇
  国内免费   207篇
测绘学   195篇
大气科学   124篇
地球物理   149篇
地质学   605篇
海洋学   182篇
天文学   33篇
综合类   89篇
自然地理   8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2篇
  1963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淄博市大武水源地是中国北方罕见的特大型岩溶-裂隙地下水水源地,地下水开采量为52×10~4m~3/d。为了对岩溶地下水进行有效监测,需要建立最优的地下水监测网。文中在对岩溶地下水流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地下水流系统确定性-随机性数学模型,运用有限元与卡尔曼滤波耦合的模拟递推算法,对大武水源地地下水监测网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显示:现有地下水位动态监测网难以达到监测目标,最优地下水位监测网由14个监测井,每月监测一次的监测频率组成,比现有地下水位监测网减少了2个监测井。  相似文献   
142.
An overview of toxicant identification in sediments and dredged material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identification of toxicants affecting aquatic benthic systems is critical to sound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our nation's waterways. Identification of toxicants can be useful in designing effective sediment remediation plans and reasonable options for sediment disposal. Knowledge of which contaminants affect benthic systems allows managers to link pollution to specific dischargers and prevent further release of toxicant(s). In addition, identification of major causes of toxicity in sediments may guide programs such as those developing environmental sediment guidelines and registering pesticides, while knowledge of the causes of toxicity which drive ecological changes such as shifts in benthic community structure would be useful in performing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s. To this end, the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has developed tools (toxicity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TIE) methods) that allow investigators to characterize and identify chemicals causing acute toxicity in sediments and dredged materials. To date, most sediment TIEs have been performed on interstitial waters. Preliminary evidence from the use of interstitial water TIEs reveals certain patterns in causes of sediment toxicity. First, among all sediments tested, there is no one predominant cause of toxicity; metals, organics, and ammonia play approximately equal roles in causing toxicity. Second, within a single sediment there are multiple causes of toxicity detected; not just one chemical class is active. Third, the role of ammonia is very prominent in these interstitial waters. Finally, if sediments are divided into marine or freshwater, TIEs perforMed on interstitial waters from freshwater sediments indicate a variety of toxicants in fairly equal proportions, while TIEs performed on interstitial waters from marine sediments have identified only ammonia and organics as toxicants, with metals playing a minor role. Preliminary evidence from whole sediment TIEs indicates that organic compounds play a major role in the toxicity of marine sediments, with almost no evidence for either metal or ammonia toxicity. However, interpretation of these results may be skewed because only a small number of interstitial water (n = 13) and whole sediment (n = 5) TIEs have been completed. These trends may change as more data are collected.  相似文献   
143.
南海岩石圈结构与油气资源分布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海是中国唯一发育有洋壳的边缘海,是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油气勘探表明,南海的油气田分布在北部、西部和南部陆缘沉积盆地内,而大中型油气田集中分布在西部海域盆地中,自北而南有莺歌海—琼东南盆地、万安盆地、湄公盆地、曾母盆地和文莱—沙巴盆地,且以含气为主,含油次之。此外,这一区域深水区还存在多个潜在的大型含油气盆地。研究发现,南海的油气分布与深部岩石圈结构有密切关系。在构造上,南海的含油气盆地位于岩石圈块体边缘或之上,受控于大型岩石圈断裂的发育与演化。在油气富集的盆地中,莫霍面显著凸起,与盆地基底形成镜像,地壳厚度最薄处仅数千米厚,热流值明显较周围地区高,热岩石圈厚度大大减薄。地震层析成像结果反映,这些盆地深部发育一条规模宏大的北西向上地幔隆起带,自红河口向东南穿越南海西部海盆,一直延伸到婆罗州东北部地区,在宏观上控制了南海的油气分布与富集。  相似文献   
144.
提出了动态调整权重的光谱匹配测度的分类方法,它可以根据不同影像、不同分类目的等自适应调整光谱距离和光谱形状测度在分类中的权重,从而达到正确分类的目的。通过对高光谱影像分类的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45.
基于长沙、株洲和湘潭地区大气尘(可吸入颗粒和近地表积尘)和表层土壤的X-射线衍射(XRD)分析数据,采用微量相鉴定方法获得的结果显示,大气尘和表层土壤中包含石英、石膏、方解石、白云石、硫酸镉等自然矿物及SiS_2、NiTi、Cd_3As_2、FeOCl等非自然源晶体。比较了长沙、株洲、湘潭地区大气尘与表层土壤的晶体组成,分析了大气尘矿物及非自然源晶体的空间分布,探讨了其环境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6.
通过锆石-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布及其与粗碎屑沉积建造和地层不整合关系的综合分析,提供了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构造事件的年代学约束及其沉积响应特点。印支期构造事件主要发生在230~190Ma,包含215Ma和195Ma两个峰值年龄,在盆地西南缘发育晚三叠世粗碎屑类磨拉石建造及其与上覆地层的平行不整合。燕山期构造事件主要发生在燕山中晚期的150~85Ma,包含145Ma、120Ma和95Ma等3个峰值年龄,在盆地西南缘发育燕山中期的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的粗碎屑类磨拉石建造及其地层间的角度不整合。喜山期构造事件主要表现为盆地区域的多旋回构造隆升,至少包含55Ma、25Ma和5Ma等3个幕次的峰值年龄事件。其中,锆石和磷灰石叠合分布的峰值年龄(145Ma)和其相关的角度不整合、逆冲推覆和区域岩浆活动等,共同指示了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的一次关键构造变革事件。  相似文献   
147.
柴达木盆地东缘晚更新世气候变化的(古)土壤发生记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郝永萍  方小敏 《地理科学》1998,18(3):249-254
柴达木盆地东缘典型剖面(古)土壤及其黄土线质的宏观特征和理化分析表明,本区晚更新世以来气候曾有几次较大的波动,反映了全球冰量影响的气候波动以及东亚季风气候的强弱变化特征。揭示出气候变化过程中温度和降水并不同步,温度主要受地球轨道变化引起的太阳辐射的影响;降水则主要取决于冬、夏季风的浊弱对比关系,夏季风盛行时,降水丰沛。间冰段古土壤Sm的土壤发生特征和强度,揭示了除低温引起的蒸发减少外,降水丰沛也是  相似文献   
148.
通过提高金刚石薄膜与硬质合金基底间的粘结力,可提高涂层工具的使用寿命。实验结果表明,在预植入金刚石微粉的硬质合金表面沉积金刚石薄膜,金刚石既在预植入金刚石表面同质外延生长,又在硬质合金上结晶生长,两者交互生长,且相容性较好,最终生长为致密均匀的金刚石薄膜。  相似文献   
149.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同时从1998年3月1日起颁布实施,标志我国从事建筑活动和防震减灾活动开始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的新阶段。本文闸述了作者在实施这两部法律时的若干思考:综合治理,实行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50.
杨兴科  方强 《西北地质》1998,19(2):18-24
在对比分析秦岭宁(陕)柞(水)北部商丹断裂带两侧成矿地质条件基础上,解译了1:5万TM图像,提取了构造和金银矿化蚀变信息,进行了遥感地质预测和找矿靶区优选研究,圈定出找矿远景区4个,找矿靶区10个。将1:5万TM遥感地质预测靶区与多种方法综合预测靶区对比分析认为,在该区进行1:5万TM遥感地质预测金银矿靶区是有效的,综合预测优选的靶区对该区找矿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