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28篇 |
免费 | 951篇 |
国内免费 | 132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86篇 |
大气科学 | 481篇 |
地球物理 | 796篇 |
地质学 | 2719篇 |
海洋学 | 775篇 |
天文学 | 77篇 |
综合类 | 234篇 |
自然地理 | 63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7篇 |
2023年 | 113篇 |
2022年 | 226篇 |
2021年 | 281篇 |
2020年 | 232篇 |
2019年 | 283篇 |
2018年 | 222篇 |
2017年 | 229篇 |
2016年 | 234篇 |
2015年 | 225篇 |
2014年 | 250篇 |
2013年 | 303篇 |
2012年 | 353篇 |
2011年 | 339篇 |
2010年 | 337篇 |
2009年 | 338篇 |
2008年 | 332篇 |
2007年 | 305篇 |
2006年 | 308篇 |
2005年 | 288篇 |
2004年 | 206篇 |
2003年 | 156篇 |
2002年 | 173篇 |
2001年 | 149篇 |
2000年 | 115篇 |
1999年 | 61篇 |
1998年 | 30篇 |
1997年 | 27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4篇 |
1978年 | 2篇 |
1976年 | 5篇 |
1975年 | 2篇 |
1974年 | 4篇 |
1957年 | 2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3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东海盆地某油气田A井钻遇古近系平湖组P层为一套灰绿色含砾细砂岩.对此层中的微量元素、古生物资料、粒度特征以及测井资料的分析表明:沉积物中的硼元素含量较低,Sr/Ba比值小于1,Fe/Mn比值远大于5,这些指标反映沉积水体为淡水;同时,Ni/Co比值大多数介于2.5~5之间,而V/Ni比值大于1,指示研究层位沉积于还原环境中.该层沉积物中,蕨类孢子含量极高,花粉组合以阔叶类木本为主,且含较多喜暖湿针叶类花粉,说明当时盆地周边区域气候大致相当于现代亚热带气候,较温暖且偏湿润.A井P层中,砾石具近源快速堆积特征,泥岩属较深水沉积,岩层粒度具浊积岩特征;结合空间岩性展布状况可以判断,P层沉积相属于温暖湿润气候下的淡水近岸水下扇相. 相似文献
52.
53.
54.
阿尔金造山带广泛发育新元古代花岗质岩浆岩,形成年龄为800~1000 Ma,可能是Rodinia超大陆汇聚阶段的产物,因此新元古代花岗质岩浆的研究对探讨阿尔金造山带的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南阿尔金地块且末—若羌地区的花岗质岩石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详细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地质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①且末—若羌地区3类花岗质岩石的轻稀土元素相对于重稀土元素富集,显示右倾配分模式,具明显的负Eu异常(δEu=0.14~0.6),富集Th、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Ba、Ti、Nb、Ta、Sr等高场强元素;②锆石U-Pb年龄为899~915 Ma。综合区域地质演化历史表明,且末—若羌地区3类花岗质岩石形成于同碰撞构造环境,是Rodinia超大陆汇聚阶段板块之间俯冲、碰撞的产物。 相似文献
55.
56.
通过研究裂缝混凝土内的氯离子运移,建立了混凝土内考虑扩散、结合和电迁移场作用以及裂缝影响的氯离子迁移耦合模型。预测混凝土寿命。模型从已有试验数据中得到了较好验证。在南通盐渍土环境,运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计算混凝土内氯离子随时间和空间的分布;随裂缝宽度、深度及保护层厚度变化的混凝土使用年限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混凝土内氯离子浓度,随时间增加而增加,增速减小;随离子侵入混凝土深度增加而减小,减速趋缓。氯离子从裂缝运移到混凝土孔隙,浓度突降。混凝土使用年限,随保护层厚度增加呈近似线性增加;随裂缝深度增加而减小;随裂缝宽度增加呈指数型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57.
58.
59.
60.
从印度洋深海沉积物中分离出一株能够高效降解甲醛的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IOFA1),该菌株可在40 min内完全降解100 mg/cm~3的甲醛.通过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对菌株破碎液中的粗酶液进行纯化,得到一条具有甲醛降解活性的单一蛋白条带.经MALDI-TOF/TOF质谱鉴定,该蛋白为甲醛歧化酶蛋白(FM11).序列分析表明FM11与其它物种已知醛脱氢酶的氨基酸序列最高相似性为65%;结构域分析表明FM11含有2个保守的锌结合位点和一个NAD结合位点.酶学性质分析结果显示,FM11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0℃,在25~50℃范围内能够保留95%以上的酶活力,尤其是在高于70℃的高温环境下仍保有约50%的活力,表现出广泛的温度适应性.FM11具有非常广泛的最适反应pH值范围(pH值为5~9),且在pH值4和pH值10时仍分别保留50%和80%左右的酶活力,表现出广泛的pH适应性.在pH值为5~7的条件下孵育1 h后,FM11仍保有97%以上的酶活,且在pH值为7~10条件下孵育1 h后,仍保留90%以上的酶活,表现出极好的酸性和碱性稳定性.Ca~(2+)、Mg~(2+)在低浓度时(0.5 mmol/dm~3)对FM11有较明显的激活作用.这些研究为我们进一步开发Pseudomonas sp.IOFA1甲醛歧化酶在降解甲醛方面的用途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