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8篇
  免费   230篇
  国内免费   445篇
测绘学   270篇
大气科学   108篇
地球物理   184篇
地质学   789篇
海洋学   188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08篇
自然地理   21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99篇
  2021年   116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101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401.
基于分形理论的安徽省城市体系规模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通过测算安徽省近20年来城市体系规模分布的分维值,对该省城市体系规模现状及演化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现今安徽省城市规模分布较集中,人口分布呈现低水平均衡状态;1988年以来,就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演化特点来看可分为两个阶段:1988年-1999年,城市规模分布趋于集中;而进入2000年以来,城市规模分布趋于分散。并分析了这种现状及演化的原因,提出若干优化城市体系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02.
本文利用野外构造解析、透射电镜、岩组等手段,对大别山地区超高压岩石的变形表象及变形机制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研究,从而动态地建立了超高压岩石折返的PTtD轨迹。结果表明:超高压石榴橄榄岩经历了高温和低温两种变形,其中橄榄石中发育高温[001](100)和中低温[010](100)两种滑移系。超高压榴辉岩中绿辉石的位错构造发育,位错密度为4.98×10~7/cm~2。绿辉石亚颗粒的特征显示存在颗粒边界迁移和扩散蠕变。绿辉石的组构测定表明,绿辉石晶内塑性流动形成了[001]极密,该极密平行于线理,属L型收缩组构。组构对称型显示本区榴辉岩以共轴变形为主,由于应变分解,部分地区含非共轴成分。付林图解表明,绿辉石和石榴子石的变形均属于收缩型椭球,拉伸型应变,这与绿辉石组构测定结果一致。石榴子石位错密度为3.54×10~7/cm~2,部分地区的石榴子石发育动态重结晶及核幔构造等,形成榴辉岩相糜棱岩。另外根据不同超高压岩石中石英的位错密度或亚颗粒大小,计算了超高压岩石折返时各个阶段的应力大小。  相似文献   
403.
重磁异常界面反演中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迭代法和子空间法为重力异常界面反演最优化求解计算的两种方法。传统的最优化计算立意虽然简单明确,但迭代计算过程中必须的简化使得求解不稳定,加进一些限制条件之后,使计算量明显增大,以致使求解变得困难。通过引入子空间计算在矩阵求解中减少了工作量,使得加约束的最优化计算变得容易实现。通过理论分析,表明利用子空间方法的解的计算结果准确且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404.
一种大地电磁成像技术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中将层析成像技术中广泛采用的广义脉冲谱技术应用了解大地电磁 维反演成像问题,实现了电阻率剖面成像.由于在做有限元二维止演的同时,就完成了Frechet导函数的计算,从而提高了反演的速度。文中给出了模型、实例的计算,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05.
焦淑沛 《地球学报》1993,14(1):15-27
该文是用地洼学说的观点论述整个青藏高原的大地构造性质,并从该区的构造层的结构、岩浆活动、沉积建造、构造型相、地震活动、地热、地球物理和现代地貌等特点来论证和分析它应归属地洼区。从地洼发展时期来看,它应归属“中亚期”地洼区。青藏高原北部进入地洼阶段较早,从侏罗纪时开始;而南部较晚,最晚是在渐新世时才进入地洼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406.
板块构造的启动时间和机制,一直是国内外地球科学界关注的焦点,有不少热点文章对此进行了讨论。它涉及的不仅是早期地球的构造机制问题,更关系到整个地球的演化历史、变化过程和演化规律,以及地球的未来。本文对国内外的研究状况、研究重点进行了简单述评,强调地球的"热状态和热演化"是构造机制演化的关键控制因素,提出大陆形成和岩石圈的演化与板块构造起源关联密切,是理解早期板块构造启动的重要研究内容。华北克拉通是代表性的古老大陆,本文对它的研究状况给出了介绍和评述。文章最后展望了"早期大陆与板块构造启动"这一重要科学问题的研究方向,并对相应的研究方法提出了评论和建议性意见。  相似文献   
407.
Conversion of cropland to forestry and grassland is an important method to reduce soil erosion and improve the biophysical environment in the Loess Plateau. The feasibility, methods,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cropland conversion were studied based on 11 typical watersheds of national experimental bases instead of different geographic areas of the Loess Plateau. Between 1986 and 2000, cropland, sloping cropland and non-agricultural land decreased by 8%, 92.5% and 8% respectively, while forestry increased by 15.7%. The land use change not only decreased annual soil erosion by 74%, but also increased vegetation coverage by 100% and improved the soil condition and biodiversity. This can be achieved by building basic farmland, increasing capital and scientific input, and planting trees and grasses according to the natural biophysical restrictions.  相似文献   
408.
介绍了香港“天气及次生灾害策划与准备专题研讨会”的基本情况,以及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爱尔兰、香港等地在减轻天气及次生灾害策划与准备方面的做法,并结合实际进行了有益的思考,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体会。  相似文献   
409.
黄土丘陵半干旱区人工沙棘林水文特性及效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云明  刘国彬  焦锋  张卫 《山地学报》2004,22(4):400-405
沙棘是黄土丘陵半干旱区的主要生态-经济型树种,在生态环境建设中有重要作用。利用野外长期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该区人工沙棘林的水文作用。结果表明:7~10a沙棘林冠平均年截留率为8.5%,林冠截留率(I)与郁闭度(C)关系式为I=-1.59 0.018C^1.439。5~10a沙棘林枯枝落叶层单次降雨可截留0.89mm降水。林地土壤入渗速率大于荒坡,其稳渗速率为1.5mm/min。林地土壤水分随季节变化明显,5月末0~500cm土层平均含水率为生长季最低,10月末最高。0~100cm土层是沙棘利用水分的主要层次,100cm土层是沙棘抵御持续干旱的主要层次。和荒坡比较,2~3a沙棘幼林减少产流的作用较小,产流量占荒坡的90.8%~99.5%,从4a起,产流量迅速减少,占荒坡的35.5%,10a沙棘林地的产流量为2.74t/hm^2,仅占荒坡的5.3%。林地产流量(Rs)与降雨量(P)和最大30min雨强(I30)密切相关,关系式为Rs=0.094P^0.603I30^0.610。  相似文献   
410.
Warming in the Arctic Intermediate Water (AIW) has been reported in a series of articles in recent years. Prior to 1992, the water temperature of AIW off the Chukchi Continental Slope had never exceeded 0.5℃. Aagaard et al.[1] and Carmack[2] were the first to report that the temperature in AIW in the area in 1993 was close to 1℃, based on the data observed in a Canadian expedition. In 1994, the temperature of AIW around the Chukchi Sea and Mendeleyev Ridge again rose by at least 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