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46篇
  免费   5157篇
  国内免费   7446篇
测绘学   3369篇
大气科学   3394篇
地球物理   4555篇
地质学   14037篇
海洋学   3693篇
天文学   480篇
综合类   2261篇
自然地理   2960篇
  2024年   156篇
  2023年   502篇
  2022年   1311篇
  2021年   1638篇
  2020年   1350篇
  2019年   1469篇
  2018年   1569篇
  2017年   1320篇
  2016年   1444篇
  2015年   1636篇
  2014年   1627篇
  2013年   1881篇
  2012年   1977篇
  2011年   1994篇
  2010年   1957篇
  2009年   1785篇
  2008年   1657篇
  2007年   1474篇
  2006年   1371篇
  2005年   1153篇
  2004年   883篇
  2003年   715篇
  2002年   648篇
  2001年   645篇
  2000年   550篇
  1999年   407篇
  1998年   242篇
  1997年   236篇
  1996年   203篇
  1995年   150篇
  1994年   174篇
  1993年   121篇
  1992年   104篇
  1991年   67篇
  1990年   59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46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30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14篇
  1976年   5篇
  1958年   10篇
  1957年   9篇
  1954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连续消光是指在正交偏光显微镜下,岩石薄片随载物台旋转而发生消光强弱连续变化的现象。作为人工鉴定岩石薄片的重要依据,提取后的连续消光特征可以用于实现岩石薄片的自动分析。结合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与聚类划分算法,开发出一套能够分割出孔隙、颗粒轮廓,实现颗粒类别划分,并对结果做定量分析的岩石薄片分析系统。从矿物的消光特征本质出发,连续消光特征提取精确与否是能否有效划分颗粒类别的关键环节。因此,针对系统在连续消光特征提取过程中的消光位对齐与消光基值去除操作分别设置了对照组。以鄂尔多斯盆地某区长6段砂岩薄片在正交偏光镜下的角度域序列图像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所开发的基于岩石薄片分析系统能够提取到更为精确的连续消光特征,且该系统定量分析结果与专业人员鉴定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92.
地下水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中起着主导作用。柴达木盆地北缘的大柴旦湖地处西北干旱区,其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了解该地区的地下水水化学演化特征,对这一生态敏感地区的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采集该地区28 个具有代表性的水样,运用数理统计、Piper图、Gibbs图、离子比值、饱和指数和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分布特征,探讨了地下水水化学演化过程中的水岩作用。结果表明:(1)由山前冲洪积扇到大柴旦湖,地下水水化学类型由HCO3·Cl·SO4-Na·Ca型向SO4·Cl-Ca·Na、Cl-Na型演化转变,总溶解固体物含量由小于1 g/L增至380 g/L以上。(2)Gibbs图、主要离子比值分析及饱和指数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主要受水岩作用和蒸发结晶作用控制,沿地下水流路径上,主要发生了岩盐、石膏的溶解,方解石的沉淀,白云石和长石的溶解或沉淀。氯碱指数、[(Na++K+)-Cl-]与[(Ca2++Mg2+)-( HCO 3 -+ SO 4 2 -)]关系表明,阳离子交换作用也影响着该地区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的形成。(3)通过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定量验证了地下水径流过程的主要水-岩作用。  相似文献   
993.
姜德文 《地学前缘》2021,28(4):42-47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观是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的重要指导思想。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有其自身规律,水土保持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学科,有其科学性与不可替代性,防治水土流失应坚持系统思维,整体施策,系统和综合是水土保持学科建立和事业发展的生命力所在。水土流失在中国广泛分布并长期存在,而且治理程度及年治理进度较低,极不适应生态文明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要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辅助于重点治理,以小促大,大面积、快速恢复植被,降低水土流失强度。将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整治、面源污染防治、农村污水及垃圾处理、村容村貌人居环境整治等融为一体,以系统治理观大力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采取系统、全面的措施,重视山地经果林开发土地的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保护。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人为扰动破坏区,全过程、全方位落实水土保持措施,促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94.
关键元素与生命健康:中国耕地缺硒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上的生命和非生命都是由自然界已发现的92种化学元素组成的,通过全国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与人体血液元素含量对比研究,发现血液中40~50种化学元素平均值与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的分布高度一致,表明这些关键元素与生命息息相关。近年大家持续关注的硒(Se)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缺乏会产生健康风险,但摄入过量也会导致中毒,因此被称为健康窗口元素。过去研究认为,中国耕地缺硒是造成健康危害的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对全国3 382个网格化点位土壤采样,获得Se的地球化学基准值和空间分布数据,发现中国贫硒国土面积,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值(0.1 mg/kg)和中国规范(0.125 mg/kg)计算,分别占21.1%和31.6%;适宜区(0.125~0.40 mg/kg)面积大约555万km2,占国土面积约57.1%;富硒区(>0.40 mg/kg)面积达110万km2,占国土面积约11.2%。贫硒国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内蒙古局部地区,而中国9大平原的粮食主产区耕地总体上不缺硒,其中珠江三角洲平原、广西平原、成都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是富硒区(>0.40 mg/kg),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三江平原、关中平原是硒边缘区-适量区(0.125~0.40 mg/kg),只有河套平原是缺硒区(<0.125 mg/kg)。根据覆盖全国的网格化土壤采样分析结果,发现低硒带呈不连续的片状分布于内蒙古东部至青藏高原一带,与传统认为“低硒带分布于东北三省至西南云贵高原”不完全一致。硒的空间分布模式主要受地质背景、岩石类型、土壤类型和自然地理景观控制。  相似文献   
995.
王帅  汤正江  赖柏生  王伟 《安徽地质》2021,31(2):115-120
江山金矿是皖东浅覆盖区内的典型隐伏矿床,常规化探采集的表层土壤样品异常不明显.利用浅钻在江山金矿区内采集了运积物覆盖层之下的岩石样品.江山金矿岩石地球化学异常明显,根据江山金矿的地球化学特征总结了异常模式.在研究区内共圈定了5处异常区.其中III号组合异常为江山金矿的矿致异常.江山金矿外围的组合异常具有寻找Au、Pb多金属矿的良好前景.可在II号组合异常内开展进一步的矿产勘查工作,争取找矿突破.  相似文献   
996.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位于兰伯特裂谷东缘普里兹湾东岸,该地区主要出露一套麻粒岩相变质岩,前期对原岩时代、变质过程等进行了详细研究,但是对于变质杂岩的层序和变形过程研究相对薄弱。文章通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发现拉斯曼丘陵地区变质杂岩总体成层有序,在此基础上建立拉斯曼岩群,并将其划分成6个岩组,原岩形成时代为中元古代。拉斯曼岩群经历了格林维尔期和泛非期变质作用的叠加,变质程度均达到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拉斯曼丘陵地区主体构造线方向为北东东—南西西方向,总体上构成往北东东方向翘起的复式向斜构造,几个岩组的分布也显示由东向西逐渐变新。东部米洛半岛一带明显叠加了北北西—南南东向的构造变形。研究表明,拉斯曼岩群经历了6次重要的构造变形,包括新元古代格林维尔期(D1)、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泛非期变质变形作用(D2,D3,D4,D5)以及中新生代伸展作用(D6)。目前岩石中保存的主变形面理是格林维尔期和泛非期两次构造热事件的复合型面理,主要是泛非事件形成,格林维尔期变形面理呈残留状。综合拉斯曼岩群变质年龄及早古生代进步花岗岩体形成时代,认为D2~D5变形时代为550~500 Ma左右。因此,拉斯曼丘陵地区变质变形特征显示,中元古代拉斯曼岩群经历了格林维尔期和泛非期两次重要的造山作用,以及冈瓦纳大陆的裂解。   相似文献   
997.
前寒武纪微陆块是北山—阿拉善北部增生造山带的重要组分,旱山、雅干和珠斯楞—杭乌拉地区的前寒武纪基底是否存在学界尚存争议.居延海介于北山造山带北部和阿拉善地块北缘的构造衔接部位,受限于巴丹吉林沙漠覆盖,岩石露头极少,我们通过钻井工程,钻遇一套晚石炭世碱性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特征揭示,该花岗质岩浆锆石结晶年龄为(312±1)Ma(MSDW=0.46,n=18)和(315±2)Ma(MSWD=0.93,n=15),具有正的εHf(t)值,介于+0.8~+4.4之间,平均值为+2.2,对应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048~1267 Ma,平均值为1183 Ma,具有古老地壳的源区属性.通过与旱山构造带、雀儿山构造带、雅干构造带和珠斯楞—杭乌拉构造带的晚石炭世花岗质岩浆对比分析,结合旱山构造带、雅干构造带和珠斯楞—杭乌拉构造带0.9 Ga花岗质岩石的出露以及区域上的重磁资料解译,我们认为旱山、雅干和珠斯楞—杭乌拉构造带存在中—新元古代地壳,且可开展进一步的衔接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998.
勘查和研究发现部分砂岩型铀矿床中不仅有表生氧化流体作用还存在深部流体的参与,这类砂岩型铀矿床蚀变类型多样且成因复杂.塔木素砂岩型铀矿表生流体和深部流体活动都很明显,砂岩普遍固结且后生蚀变类型独特,因此,恢复成岩成矿事件及其演化过程,对揭示铀沉淀富集机理至关重要.本文通过镜下鉴定、电子探针、扫描电镜分析等,系统研究了塔木素矿床含矿砂岩成岩作用特征与后生蚀变矿物生成序列,重塑了成岩成矿事件的演化过程.研究结果显示,塔木素矿床砂岩中压实作用较弱而胶结作用很强,重结晶作用普遍,是造成目的层致密的主要原因,赤铁矿、褐铁矿化、碳酸盐化、石膏化是该地区主要的胶结类型.将该地区的成岩演化划分为沉积-早成岩阶段、早期氧化流体作用阶段、热流体改造阶段和晚期氧化流体弱改造阶段.成岩环境由弱碱性向酸性环境转变的过程中的氧化还原过渡部位是造成铀沉淀的关键,大规模的氧化作用是矿床形成的基础,后期热流体活动对早期形成的低品位铀矿石进行叠加改造,是成矿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999.
新中国成立以来,地勘单位先后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下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先后经历了初步探索、属地化管理、事企分体运行等不同阶段。十九大以来,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逐步深入,地勘单位改革迫在眉睫。为了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又快又好地进行地勘单位转型,通过研究不同历史时期地勘单位发展的问题和困难,指出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改革意愿不强烈、转型工勘领域受阻、资本占有率低和人才匮乏。以此为基础,提出转变思想、学习集团化企业路线、投身地方产业结构、全面提升自然资源意识、加强自身建设和长期持续稳定转型的发展建议,供转型发展的地勘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1000.
The late Archean (~3.0–2.5 Ga) was a key period of continental growth globally, which is widely considered to reflect the onset of vigorous plate tectonic activity, although related continental growth modes remain contentious. Here we investigate a suite of late Neoarchean metavolcanic rocks from the southwest Qixia area of the Jiaobei terrane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 The rocks in this suite include amphibolites, clinopyroxene amphibolites, and hornblende plagioclase gneisses. We present zircon U-Pb isotopic data which indicate that the protoliths of these rocks formed during ~2549–2511 Ma.The (clinopyroxene) amphibolites correspond to meta-basaltic rocks, with some containing high modal content of titanite. These rocks show moderate to high FeOT (8.96–13.62 wt.%) and TiO2 (0.59–1.59 wt.%), flat to less fractionated REE patterns, and mildly negative Th, Nb, and Ta anomalies, resembling those of Fe-tholeiites. In addition, they display positive zircon ?Hf(t) values (+2.6 to +8.7), and are devoid of crustal contamination or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Combined with the low Nb/Yb (mostly < 1.60) and (Hf/Sm)N (mostly < 0.95), low to moderate Th/Yb (0.08–0.54), and low V/Sc (5.53–9.19) ratios, these basaltic rocks are interpreted to have been derived from a relatively reduced and depleted mantle source that was mildly metasomatized by hydrous fluids. The hornblende plagioclase gneisses are meta-andesitic rocks, and occur interlayered with the basaltic rocks. They are transitional between tholeiitic and calc-alkaline rock series, and show fractionated REE patterns with evidently negative Th, Nb, and Ta anomalies. The depleted zircon ?Hf(t) values (+2.4 to +8.4) and quantitative chemical modeling suggest that the andesitic rocks were most likely generated by injection and mixing of juvenile felsic magmas with the tholeiitic basaltic magmas.In general, the chemical features and genesis of late Neoarchean meta-basaltic rocks in our study area resemble those of Mariana back-arc basin basalts. Combined with regional geological data,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Jiaobei terrane witnessed late Neoarchean crustal growth under a paired continental arc-back arc setting. On a regional context, we propose two distinct geodynamic mode of late Neoarchean continental growth across North China Craton (particularly the Eastern Block), i.e., (1) arc-continent accretion along northwestern part of the Eastern Block; and (2) paired continental arc-back arc system surrounding the ~3.8–2.7 Ga continental nuclei to the southea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