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费全文 | 9356篇 |
免费 | 2242篇 |
国内免费 | 3631篇 |
测绘学 | 1733篇 |
大气科学 | 1248篇 |
地球物理 | 1777篇 |
地质学 | 6426篇 |
海洋学 | 2049篇 |
天文学 | 114篇 |
综合类 | 794篇 |
自然地理 | 1088篇 |
2024年 | 112篇 |
2023年 | 301篇 |
2022年 | 591篇 |
2021年 | 775篇 |
2020年 | 670篇 |
2019年 | 655篇 |
2018年 | 614篇 |
2017年 | 566篇 |
2016年 | 627篇 |
2015年 | 727篇 |
2014年 | 655篇 |
2013年 | 812篇 |
2012年 | 844篇 |
2011年 | 822篇 |
2010年 | 839篇 |
2009年 | 808篇 |
2008年 | 761篇 |
2007年 | 663篇 |
2006年 | 680篇 |
2005年 | 589篇 |
2004年 | 478篇 |
2003年 | 341篇 |
2002年 | 303篇 |
2001年 | 313篇 |
2000年 | 251篇 |
1999年 | 105篇 |
1998年 | 42篇 |
1997年 | 44篇 |
1996年 | 45篇 |
1995年 | 22篇 |
1994年 | 26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22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4篇 |
1976年 | 3篇 |
1963年 | 3篇 |
1957年 | 2篇 |
1954年 | 6篇 |
古气候与现代气候变化研究如何有效结合,特别是古气候研究如何为理解现代气候变化过程提供背景条件、边界约束和理论框架,值得深入探讨。文章以现代、历史时期、全新世、晚第四纪和新生代为时间基线,回顾阐述了过去气候演变特征、成因机制及其对现代气候变化研究的启示意义,探讨了过去与现代气候变化融合研究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过去气候演化过程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对地球气候系统运行机制的理解。研究表明,各个时期中,地球气候经历了不同相位、幅度和速率的变化,气候系统各分量之间发生了复杂的相互作用,以地表温度为代表的地球表面热力环境演化是各不同阶段气候变化的基本表现形式。全球温度变化不仅受到太阳输出辐射、地球轨道参数和地球构造运动等的影响,而且与地球表层水圈中的海洋、冰冻圈中的大陆冰盖、生物圈中的海洋浮游生物和陆地植被,以及大气圈中的温室气体、粉尘气溶胶、水汽和云等活跃组分之间,存在着多尺度复杂反馈作用。在同一时间尺度上,气候系统分量的互馈通路可能是同向的、可比的,各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或具有一致性,研究结论对于预估未来气候变化有借鉴意义;但在不同时间尺度上,气候系统各分量之间的相互联系机制可能难有一致性和可比性,古今互鉴,就需要慎重。
相似文献在利用地面磁共振方法进行地下水探测时,要求发射频率与拉莫尔(Larmor)频率相同.由于地磁场的不均匀性和噪声干扰,实际测量时无法获得准确的Larmor频率,导致发生偏共振现象.如果假设磁共振或频率偏量未知时,反演得到的含水量和弛豫时间(T2*)将存在较大误差.为了解决未知Larmor频率情况下的准确探测问题,本文在频率环测量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双频磁共振探测方法,即只需知道Larmor频率的范围区间,通过区间外的两个频率进行偏共振激发,利用频率差值的一半作为频率偏量计算核函数,即可消除未知Larmor频率的影响.通过仿真实验,证明了在电阻率大于100 Ωm时,双频磁共振和偏共振的核函数偏差较小.对于双层含水层模型,双频磁共振和偏共振的信号偏差小于3 nV,因此得到双频磁共振信号可以用偏共振核函数进行反演.通过对假设磁共振、假设偏共振和双频磁共振反演结果的对比,可以得到在未知频率偏量和设定频率偏量改变时,双频磁共振均能得到准确的反演结果.但是,当环境噪声增加和电阻率降低时,反演结果的准确度降低.最后,通过长春市烧锅镇采集数据的反演结果与已知钻探资料进行对比,验证了双频磁共振探测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研究末次间冰期气候变化有助于加深理解变暖情景下气候的变化规律及其对轨道参数变化的响应特征。本研究利用国际古气候模拟对比计划第四阶段的多模式结果, 分析了南半球副热带西风急流(200 hPa)与副极地西风急流(850 hPa)在末次间冰期的变化特征及机制。多模式集合平均结果表明, 末次间冰期夏季南半球副热带西风急流相较于工业革命前位置偏北(+2.5°), 强度偏弱(-5.3%); 南半球副极地西风急流也存在类似的变化特征(+1.1°/-7.4%)。在冬季, 末次间冰期南半球副热带西风急流相较于工业革命前南移增强(-0.8°/+5.6%), 而南半球副极地西风急流北移增强(+0.8°/+4.2%), 并且不同洋盆上空的急流具有不同的变化特征。副热带急流与副极地西风急流位置与强度的变化分别与对流层中高层与低层的斜压稳定性的变化相联系。此外, 热带非绝热加热与中纬度Rossby波传播的共同作用造成了南印度洋西侧与东侧、高层与低层西风急流反向变化的结果, 这种反向变化得到了降水重建的支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