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779篇 |
免费 | 3339篇 |
国内免费 | 197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410篇 |
大气科学 | 1015篇 |
地球物理 | 1313篇 |
地质学 | 5137篇 |
海洋学 | 1662篇 |
天文学 | 83篇 |
综合类 | 622篇 |
自然地理 | 84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8篇 |
2024年 | 257篇 |
2023年 | 305篇 |
2022年 | 498篇 |
2021年 | 611篇 |
2020年 | 546篇 |
2019年 | 512篇 |
2018年 | 490篇 |
2017年 | 437篇 |
2016年 | 468篇 |
2015年 | 559篇 |
2014年 | 511篇 |
2013年 | 644篇 |
2012年 | 672篇 |
2011年 | 649篇 |
2010年 | 625篇 |
2009年 | 636篇 |
2008年 | 603篇 |
2007年 | 513篇 |
2006年 | 527篇 |
2005年 | 452篇 |
2004年 | 387篇 |
2003年 | 277篇 |
2002年 | 239篇 |
2001年 | 234篇 |
2000年 | 186篇 |
1999年 | 73篇 |
1998年 | 22篇 |
1997年 | 23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14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63年 | 3篇 |
1960年 | 2篇 |
1957年 | 2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通过重力资料的处理解释,对天津地区的断裂构造有了一定的认识,认为、断裂为该区的主控断裂,具有规模大、控制性强、长期继承性活动的特点。、级断裂多为控制、分割构造单元内部不同类型构造(区带)的分界线,对局部构造单元的形成、发展、演化及沉积建造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多数断裂的活动具有阶段性、长期继承活动的特征,其活动性在不同发展阶段或同一阶段内有所不同。形成了以规模较大的断裂为主干的断裂构造系统,平面上交织为以北东向、北西向、近东西向为主,南北向为辅的构造格架,断裂均为隐伏断裂。同时,推断该区、级断裂生成较早,多为古生代、中生代,多数断裂自形成后经过多次构造运动的改造具有多次复活、长期活动的特点。、级断裂生成较晚,多为古近纪,活动强烈,古近纪为强烈活动时期。 相似文献
22.
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借助GIS空间分析功能、采用归一化和层次分析法,对中国全国范围尺度进行短时洪涝灾害危险性评估。通过对洪涝灾害危险性因子分析,分别提取当天降雨量、前三天降雨量、地形高程、地形标准差、河湖网络等因素作为评估因子,提出了各因子危险性指数计算方法,以及全国洪涝灾害危险性指数计算模型公式,根据统计分析危险指数的最小值、最大值,结合历史灾情,利用阈值分割法确定危险等级分割值为0.3、0.45及0.6,将洪涝灾害危险等级划分为高危险、中危险、低危险与无危险四个等级,从而建立类似于天气预报模式的全国洪涝灾害危险性评估模型,并以2009年9月14日为例进行了洪涝灾害危险等级评估的实际应用。最后,本文提出了基于昨日灾情的危险性评估结果验证方法,通过整理同期昨日灾情资料构建灾情数据库,对2009年汛期的洪涝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分别从数量和面积两个角度,基于县和地市两级行政区划作为验证单元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洪涝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面积上看均具有较高的正确率,与实际灾情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23.
陕西大理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文效应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近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文效应研究已成为国际的前沿和重点。在大理河流域,LUCC(包括水土保持措施)对水循环和水量平衡产生了深远影响,该流域LUCC水文效应的研究势在必行。根据研究区1990年代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LUCC的时空变化特征,采用特征变量时间序列法及降水-径流模型对LUCC水文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草地为主,近10年来,耕地和草地面积有所减少,而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流域年径流和月径流演化过程均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LUCC及水土保持具有减少流域年径流、汛期流量以及增加枯季流量的作用,相对于降水因素,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文的作用占主导地位;在1990~2000年期间,主要由LUCC引起的年均径流减少量达2616.6×104 m3,占该期间实测减水总量的62.19%。 相似文献
24.
DU Wala JIANG Li LIU Huijuan YU Shan ZHANG Hongyan ZHANG Qiaofeng ZHAO Jianjun 《中国地理科学(英文版)》2020,(4):572-587
Grassland fires results in carbon emissions, which directly affects the carbon cycle of ecosystems and the carbon balance. The grassland area of Inner Mongolia accounts for 22% of the total grassland area in China, and many fires occur in the area every year. However, there are few models for estima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from grassland fires. Accurate estimation of direct carbon emissions from grassland fires is critical to quantifying the contribution of grassland fires to the regional balance of atmospheric carbon. In this study, the regression equations for aboveground biomass(AGB) of grassland in growing season and MODIS 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were established through field experiments, then AGB during Nov.–Apr. were retrieved based on that in Oct. and decline rate, finally surface fuel load was obtained for whole year. Based on controlled combustion experiments of different grassland types in Inner Mongolia, the carbon emission rate of grassland fires for each grassland type were determined, then carbon emission was estimated using proposed method and carbon emission rate. Results revealed that annual average surface fuel load of grasslands in Inner Mongolia during 2000–2016 was approximately 1.1978 × 10~(12) kg. The total area of grassland which was burned in the Inner Mongolia region over the 17-year period was 5298.75 km2, with the annual average area of 311.69 km~2.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grassland surface fuel loads is characterized by decreasing from northeast to southwest in Inner Mongolia. The total carbon emissions from grassland fires amounted to 2.24 × 10~7 kg with an annual average of 1.32 × 10~6 for the study area. The areas with most carbon emissions we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Old Barag Banner and New Barag Right Banner and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Oroqin Autonomous Banner.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emission depend on the location of grassland fire, mainly in the northeast of Inner Mongolia include Hulunbuir City, Hinggan League, Xilin Gol League and Ulanqab City. The area and spatial location of grassland fires can directly affect the total amount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This study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estimating carbon emissions from steppe fires. The model and framework for estima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from grassland fires established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value for estima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from grassland fires in other regions. 相似文献
25.
首先利用重力恢复与气候实验(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GRACE)卫星重力、卫星测高和海洋温盐数据分析了2003-2012年间南海海水质量的变化特征,进而结合海洋和气象资料探讨了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净淡水通量、海水体积输送和陆地径流在此期间对南中国海海水质量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南海海水质量变化主要受海面净淡水通量和海水体积输送的联合调制影响,周边陆地径流对其影响有限。南海海水质量季节性变化显著,且具有明显的长期增加趋势;ENSO通过改变降水和黑潮自吕宋海峡流入南海的水量影响南海海水质量,使得南海海水质量存在着显著的具有ENSO特征的年际变化。 相似文献
27.
基于微观胶结厚度模型的深海能源土宏观力学特性离散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引入蒋明镜等提出的考虑水合物胶结厚度的深海能源土粒间微观胶结模型,用以反映能源土颗粒之间水合物微观胶结接触力学特性;其次,采用C++语言将模型程序化,并将其引入离散单元法中;然后,对选定的水合物饱和度经过实际二维离散元模拟调算,得出相应的水合物胶结尺寸,以修正水合物临界胶结厚度、最小胶结厚度及胶结宽度,进而确定水合物微观胶结参数;最后,根据所确定的胶结参数,针对不同水合物饱和度试样进行能源土宏观力学特性离散元双轴试验模拟,并从应力-应变、体变、剪胀角等方面与Masui等所进行的能源土室内三轴试验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考虑粒间胶结厚度的水合物微观胶结模型,能够定性反映深海能源土的宏观力学特性,能源土试样的峰值强度、黏聚力和剪胀角均随水合物饱和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水合物饱和度对内摩擦角的影响规律不明朗;能源土试样的峰值强度、残余强度及体积剪缩量随着有效围压的增大而增大;剪胀角随有效围压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28.
现代水资源评价及水资源学学科体系研究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在追溯水资源界定和内涵历史沿革的基础上,根据水资源评价的有效性、可控性和可再生性准则,按不同评价口径将水资源划分为广义水资源、狭义水资源、国民经济可利用量和生态环境需水量。从水资源承载的双重客体出发,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历史上关于水资源评价和定义的争论。而后从水资源科学的发展入手,刻划了水资源学研究的对象和三个层面上的内容,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综合研究,根据学科研究的内容,构建了包括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和综合学科的水资源学学科体系,并分别就三大组成部分作了剖析,这对于水资源学科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9.
30.
自秀D1井在火山岩储层中钻遇良好的油气显示以来,秀水盆地成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中生代断陷,其以往地质工作主要集中在中生界煤田勘探,油气基础地质工作程度较低.为查明秀水盆地边界、内部构造格架和地层展布特征,通过2条大地电磁测深和重力、磁力剖面测量,获得了秀水盆地及东西两侧重磁异常曲线和8 km以浅的电性结构;以钻井、地质、岩石物性等资料为约束,确定了不同年代地层的电性结构特征,综合建立了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剖面模型.结果 表明秀水盆地盖层整体具有较低的电阻率特征,与下伏基底具有明显的电阻率差异;秀水盆地基底为上古生界地层,且南北基底组成不同,盆地东西两侧基底为前寒武变质岩系.盆地内部呈两凹夹一隆的构造格局,东侧规模较大.这些认识为秀水盆地及松辽外围中生代盆地的油气资源评价提供了可靠的地球物理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