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4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162篇
测绘学   36篇
大气科学   75篇
地球物理   115篇
地质学   248篇
海洋学   75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55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对青海尕林格矿区与成矿有关的辉石闪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显示,该辉石闪长岩属于偏铝质、钙碱性系列岩石,明显富集活泼不相容元素Th、U和轻稀土元素,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和P,具弱的负Eu异常(δEu介于0.924~0.962)。岩石εHf(t)值为-3.79~-1.70,二阶段模式年龄为TDM2为1 223~1 339 Ma。尕林格闪长岩锆石LA-ICP-MS U-Pb加权平均年龄为228±2 Ma(MSWD=0.32),为晚三叠世。综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在巴颜喀拉地块与东昆仑地块碰撞-后碰撞转换阶段俯冲的阿尼玛卿洋壳板片发生断离,引起地幔物质上涌至古老的下地壳底部,使其发生部分熔融并混入部分幔源物质,形成尕林格辉石闪长岩石。  相似文献   
122.
对东海84个表层沉积样品和5个重力柱状样中的翼足类和浮游有孔虫丰度、浮游有孔虫碎壳率和底栖有孔虫群中胶结质类的比例等进行了定量分析,确定了东海现代文石补偿深度(ACD)位于约600 m处,碳酸盐溶跃面在约1 400 m处.末次冰期时随着碳酸盐溶解作用的显著减弱,ACD大幅度下降至现代的1 000 m之下.  相似文献   
123.
通过对“太阳号”115航次18268-2孔陆源碎屑高分辨率沉积粒度分析,获取了大约2.5万年以来巽他陆坡下部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的详细记录。结果显示,该孔陆源碎屑颗粒较细,粒径在2~10μm之间的含量最高,几乎不含大于63μm的颗粒。沉积物粒度分布的均值和中值与粒径在10~63μm之间的百分含量相关性较好,说明古水流速度决定着沉积物粒度分布在短时间尺度上的变化。14.6~14.3 kaBP期间海平面迅速上升造成海岸线后退数百千米,使本地区沉积物供应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从而造成所有统计参数及各组分相对百分含量在15 kaBP前后均发生了明显变化,这说明沉积物供应控制着沉积物粒度分布较长时间尺度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4.
利用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ECMWF)发布的第5代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ERA5),结合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发布的CWR-MEM方案云水资源监测评估方法,对广西区域2009—2018年云水资源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年均云水资源总量约5107.8×10^(8)t,其中年均空中留存云水总量约1422.2×10^(8)t,云水以区域内生成为主,年均约净输出197.1×10^(8)t云水资源。广西云水资源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呈单峰分布,夏季6月最高,冬季2月最低,空中留存云水无明显季节变化。广西云水水平分布总体呈东北部高,向西和向南逐渐降低的分布特征。广西秋、冬和春季云水主要分布在低层925~600hPa,是以液相水滴构成的暖性层状云云水为主,夏季云水则主要分布在中层600~400hPa,是以过冷液水滴和冰相粒子构成的混合态云水为主,低层云水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25.
"空中调水"设想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高登义  蹇咏啸 《高原气象》2007,26(6):1311-1318
"空中调水"设想是改变雅鲁藏布大峡谷及其以北地形来改善向北水汽输送.根据气候资料和新建立的南亚季风指数,选择历史上最强的季风年,通过简便可行的计算方案来讨论这个设想在气象学上的可行性.初步诊断分析表明,在制约印度洋暖湿水汽通过雅鲁藏布大峡谷通道继续向北输送的因素中,地形阻碍固然重要,但与青藏高原地形有关的大尺度环流的辐合作用更为重要;而要改变大尺度环流则比改变局地地形更为困难.从气象学条件来看,即使改变了雅鲁藏布大峡谷及其以北地区的地形,也很难实现"空中调水"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6.
根据江门市新会区国家气象观测站1961—2013年逐日暴雨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研究了江门市前汛期暴雨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3年江门市前汛期年平均暴雨日2.8 d、大暴雨日0.7 d、特大暴雨日0.04 d;年平均暴雨量为385.4 mm,平均强度为75.5 mm/d。平均每10年的上升速率年暴雨频数为0.29次、年大暴雨0.13次、年暴雨量为28.6 mm、暴雨强度为1.0 mm/d;但均未通过0.05的显著性水平。2006年以来大暴雨出现的频数增加,表现出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暴雨气候事件也呈现异常现象。前汛期年暴雨量和频数呈正比,暴雨日数多的年份对应降雨量也较多。  相似文献   
127.
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日变化对亚洲季风区大气环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利用1982-1996年每天两次的NCEP丙分析资料,研究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的日变化对亚洲季风区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的日变化是引起亚洲季风区大气环流日变化的主要因子,青藏高原地区,阿拉伯海,盂加拉湾和菲律宾附近地区是四个主要的日变化显著区,青藏高原地区是垂直运动的负值日变化中心,其它三个区域的日变化与青藏高原地区的日变化有反相关系,这种特征一年四季都存在,但各显著区域范围的大小,中心位置及环流日变化的强度随季节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青藏高原加热场日变化对我国东部地区环流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夏季。  相似文献   
128.
Apparent moisture sink and water vapor transport flux are calculated by using NCAR/NCEP reanalyzed daily data for water vapor and wind fields at various levels from 1980 to 1989. With the aid of EOF analysis method,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moisture budgets over Asian and Australian monsoon regions a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pparent seasonal transition of moisture sink and water vapor transport between Asian monsoon region and Australian monsoon region. In winter, the Asian monsoon region is a moisture source, in which three cross-equatorial water vapor transport channels in the "continent bridge". at 80°E and 40°E ~ 50°E transport water vapor to the Australian monsoon region and southern Indian Ocean which are moisture sinks. In summer, Australian monsoon region and southern Indian Ocean are moisture sources and by the three cross-equatorial transport channels water vapor is transport to the Asian monsoon region which is a moisture sink. In spring and autumn, ITCZ is the main moisture sink and there is no apparent water vapor transport between Asian monsoon region and Australian monsoon region.  相似文献   
129.
扬州经济开发区三维演示系统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建立城市三维演示系统的一套技术流程,并针对其中的主要环节提出了可行的优化解决方案。该流程从房产数据、国土数据和规划数据等基本数据出发,利用数据分层存储的特性抽取有关建筑物、道路、水系及地形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并与实际采集的纹理数据结合起来,生成高分辨率城市三维演示数据。以此为基础建立城市三维演示模型。并利用VisualC 6.0和Open GL开发了三维演示模块。实现城市三维数据的逼真演示。在该流程的支持下,建立了扬州经济开发区三维演示系统,验证了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0.
利用1998年5-8月“南海季风试验”期间观测站的探空及地面资料,计算并分析了高原及邻近地区大尺度大气热源和水汽汇的日变化特征及其与高原环流的关系。初步结果表明:中南半岛-高原东部的大气热源在早上弱,傍晚较强;南海北部-华南-华中的热源在早上强,傍晚弱。水汽汇的日变化与热源基本相似。傍晚高原东部上升运动明显增强,高原及其南侧的局地经向季风环流增强;高原东部下游地区傍晚的上升运动减弱或变为下沉,形成一个西升东降的局地日变热力纬向环流。1998年夏季长江中偏上游的致洪暴雨和华南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夜间至午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