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06篇 |
免费 | 1871篇 |
国内免费 | 82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04篇 |
大气科学 | 408篇 |
地球物理 | 562篇 |
地质学 | 2778篇 |
海洋学 | 680篇 |
天文学 | 26篇 |
综合类 | 271篇 |
自然地理 | 47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8篇 |
2024年 | 142篇 |
2023年 | 201篇 |
2022年 | 273篇 |
2021年 | 317篇 |
2020年 | 271篇 |
2019年 | 308篇 |
2018年 | 267篇 |
2017年 | 248篇 |
2016年 | 230篇 |
2015年 | 246篇 |
2014年 | 223篇 |
2013年 | 290篇 |
2012年 | 347篇 |
2011年 | 296篇 |
2010年 | 280篇 |
2009年 | 278篇 |
2008年 | 279篇 |
2007年 | 245篇 |
2006年 | 241篇 |
2005年 | 191篇 |
2004年 | 146篇 |
2003年 | 116篇 |
2002年 | 116篇 |
2001年 | 111篇 |
2000年 | 92篇 |
1999年 | 38篇 |
1998年 | 20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2篇 |
1957年 | 2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9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硅岩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广泛发育。在 1∶ 2 5万萨嘎县幅、桑桑区幅区域地质调查中 ,在缝合带及其南侧宗卓组中识别出 3种硅岩沉积组合 :1嘎学群内与玄武岩伴生的硅岩 ;2构造混杂带内夹于页岩中的硅岩 ;3宗卓组内夹于页岩—岩屑石英杂砂岩的硅岩。在硅岩中分离出的放射虫组合时代为白垩纪。运用地球化学研究手段 ,对硅岩岩石组合、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 ,与玄武岩伴生的硅岩 Al/ (Al Fe Mn)为 0 .5 33~ 0 .5 4 6 <0 .6 19(除 9号样外 ) ,Ce/ Ce* 为 0 .6 7(平均 ) ,L an/ Ybn为 0 .83~ 1.37和 L an/ Cen为0 .82~ 2 .2 3;夹于页岩中的硅岩 Al/ (Al Fe Mn)为 0 .5 5 7~ 0 .6 19,Ce/ Ce*为 0 .995~ 1.35 0 ,L an/ Ybn为 0 .71~ 1.0 3和 L an/ Cen为 0 .6 8~ 0 .98;宗卓组内的硅岩 Al/ (Al Fe Mn)为 0 .6 15~ 0 .70 7>0 .6 19,Ce/ Ce* 为 0 .94~1.14 ,L an/ Ybn 为 1.4 4~ 1.6 6和 L an/ Cen 为 0 .85~ 1.0 7。研究证实 ,3种背景的硅岩均反映非热水或生物成因。嘎学群内与玄武岩伴生的硅岩具深水盆地沉积特征 ;宗卓组中的硅岩具典型大陆边缘沉积环境特征 ;构造混杂带内的硅岩形成于近大陆边缘环境中 相似文献
222.
HAN Bing;JIA Di;GAO Fei;GUO Kai;ZHU Jianhua;LI Tongji;MA Chaofei;LIU Jiangqiang;GIUSEPPE Zibordi 《遥感学报》2023,27(1):26-42
随着HY-1C卫星于2018年9月成功发射,中国海洋水色遥感进入业务化全球观测时代。海洋环境观测、生态环境监测以及海洋防灾减灾等都对海洋水色遥感提出了较高的定量化要求。本文基于国际通用的时空匹配方法,利用2018年和2020年海洋卫星在轨测试海上试验以及在中国东海、欧洲亚得里亚海近岸海域部署的自动太阳光度计(SeaPRISM)观测数据,对HY-1C卫星搭载的水色水温扫描仪(COCTS)的L2A级业务化产品(包括遥感反射率和气溶胶光学厚度)进行了真实性检验。研究发现,SeaPRISM自动测量能够提升数据获取效率和观测数据时间跨度,有助于更好刻画水色遥感产品误差的时间分布规律。检验结果表明,COCTS的遥感反射率与现场实测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匹配数据的离散度较高,其蓝光波段、绿光波段和红光波段的遥感反射率在不同海域与实测数据的平均相对百分比偏差(RPD)和平均绝对百分比偏差(APD)分别为-5.6%和46.8%、11.8%和53.0%、101.4%和173.9%,而其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在不同海域与实测数据的RPD和APD分别为-14.2%和79.5%;COCTS遥感反射率光谱形状与实测数据一致性较高,但在不同海域表现出较大差异:中南海海域的谱形一致性非常高,但呈显著高估特点;中国东海海域的谱形相似度高,但存显著的低估;而欧洲亚得里亚海海域的谱形差异较大,即在蓝光波段呈现高估特点,而在绿光和红光波段呈现低估特点。对比同期的HY-1C卫星COCTSL2A及产品与AQUA卫星MODIS二级产品的检验结果发现,后者在遥感反射率估算精度和光谱谱形相似度方面表现更好,而在气溶胶光学厚度定量反演方面则没有表现出显著优势。本文的研究认为COCTS数据虽然已经在多个应用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业务化产品的定量化精度和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至少L2A级产品是如此。 相似文献
223.
GLASS(GlobalLAndSurfaceSatellite)产品集是在中国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和发展项目“十一五”和“十二五”863计划及“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下,经十余年努力研发而生成的多种陆表特征参数的高级卫星数据产品。与国际上同类产品相比较,它们具有一系列的独特特性,正得到国内外1000多家单位研究人员的使用,总下载量超过1.7PB。本文概述了GLASS产品集算法的发展,产品特征,精度验证,以及这些产品的一些初步应用示例。同时还介绍了30m分辨率的Hi-GLASS产品集,以及将来继续完善和发展GLASS产品的一些考虑。 相似文献
224.
225.
青海祁连山冻土区发现天然气水合物 总被引:63,自引:1,他引:63
祁连山冻土区位于青藏高原北缘,多年冻土面积约10×10~4km~2,具有良好的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条件和找矿前景.2008~2009年间中国地质调查局在青海省天峻县木里煤田聚乎更矿区施工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科学钻探工程,迄今共完成钻探试验井4口,总进尺2059.13m,分别在DK-1、DK-2和DK-3钻井中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取得了找矿工作的重大突破.天然气水合物产于冻土层之下,埋深133~396m.水合物呈白色、乳白色晶体,点火能燃烧,红外热像仪测温后呈明显的低温异常,放进水里强烈冒泡,水合物分解后能不断冒出气泡和水滴,并残留下特征的蜂窝状构造.激光拉曼光谱仪检测呈现特征的水合物光谱曲线,测井曲线也具有较明显的高电阻率和高波速标志.祁连山天然气水合物具有冻土层薄、埋深浅、气体组分复杂、以煤层气成因为主等明显特征,是一种新类型水合物.这是我国冻土区首次钻获的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也是全球首次在中低纬度高山冻土区发现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226.
227.
陈秀德;贾小林;朱永兴;应俊俊 《测绘地理信息》2018,43(3):24-27
介绍了一种由GOP(GeodeticObservatoryPecny)机构研发的GNSS(global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的开源数据质量检测工具——Anubis[1,2] ,与传统质量检测工具相比,该工具不仅能对观测文件和导航文件进行质量检核与统计,还可以利用三频数据进行周跳探测与修复[3,4] ,实时钟跳探测与修复[5] ,多频多信号的多路径探测[6] ,以及更高精度的SPP等功能。此外,该工具还有强大的可视化绘图功能。本文介绍了Anubis工具的主要功能,并给出了MGEX站数据的检测结果,验证了该工具的可行性以及其强大数据检测功能。 相似文献
228.
徐思达;王丽红;贾海波 《测绘地理信息》2018,43(3):45-47
针对仰角基准传统算法存在的问题,推导了物理仰角改算的精确公式以及几何仰角与物理仰角的换算关系式,并利用实例数据对不同算法进行分析比较。实例数据分析表明,物理仰角改算的精确算法对于仰角基准精度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229.
基于北京平原区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土壤元素的横向和纵向分布特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北京平原区土壤CaO、MgO、Na20、Hg、Cd、Sr、Ba、Sn等含量偏高,Sb、As、Th、W、Br、U、I、Mo、有机质等含量偏低.R型因子分析结果显示,F1因子为反映土壤原始背景特征的元素组合,F2、F4、F6因子为反映人类活动对土壤元素分布特征影响的元素组合,F3因子为反映成土母质基本信息的元素组合,F5因子为反映成土母岩基本特征的元素组合.利用一元非线性回归分析对部分元素的垂向分布特征进行数学建模,回归系数R2值为0.542~0.960,拟合效果总体较好;从区域尺度上初步判断出人类活动对重金属元素Cu、Hg、Pb、Zn影响深度约150~ 200 cm,对养分指标N、P、S、Se、有机质影响深度约50~ 100 cm.一般情况下,褐土中Se、Bi、Li、有机质、Mo、W等39项元素与指标的含量高于潮土,不同土壤质地中As、Cd、Cr、Ni、N、B等29项元素含量的大小关系为:砂质壤土<砂质黏壤土<黏壤土<壤质黏土,耕地土壤中Cd、N、P、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林地,中心城区土壤中有害重金属元素、养分指标的含量普遍高于郊区. 相似文献
230.
川西前陆盆地中—新生代各构造层的残余厚度展布和沉积特征分析发现,四川克拉通周缘的前陆盆地在晚三叠世时期发育于龙门山山前,明显属于龙门山褶皱逆冲构造载荷所形成的前渊凹陷;侏罗纪早期的沉积地层呈面状分布,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挠曲沉降,指示了一个构造相对平静的阶段;中侏罗世早期前渊凹陷迁移至龙门山北段和米仓山山前,前渊沉积从晚三叠世的北东向转换为近东西向,广泛的湖泊相沉积预示了前陆盆地的欠充填状态;中侏罗世中晚期,川西盆地沉降中心又迁移到大巴山山前,相应的挠曲变形又从近东西向转化为北西向,构成了大巴山的前渊凹陷;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沉降中心再次回到米仓山山前,巨厚的前渊凹陷沉积指示了米仓山冲断带的主要活动时期;白垩纪末—古近纪的前渊凹陷则跃迁至雅安—名山地区。川西前陆盆地的同造山沉降中心以四川盆地中心为核心在西部和北部呈弧形迁移,沉积序列不断更替和叠加。中生界各构造层底界构造图显示现今的构造低部位位于川西北地区和川西南地区,在川西北地区均有东西走向的等值线分布,而川西南地区等值线走向则为北东-南西向。因此分析认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的构造变形可能控制了川西盆地现今的地层变形,形成了川西北地区的南北向构造挤压结构,而晚期的新生代构造变形则主要体现在川西盆地的西南部,形成北东-南西向的地层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