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07篇
  免费   1260篇
  国内免费   1482篇
测绘学   733篇
大气科学   534篇
地球物理   871篇
地质学   3395篇
海洋学   760篇
天文学   80篇
综合类   360篇
自然地理   616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28篇
  2022年   284篇
  2021年   362篇
  2020年   298篇
  2019年   390篇
  2018年   326篇
  2017年   329篇
  2016年   299篇
  2015年   334篇
  2014年   326篇
  2013年   376篇
  2012年   411篇
  2011年   407篇
  2010年   362篇
  2009年   360篇
  2008年   360篇
  2007年   314篇
  2006年   284篇
  2005年   241篇
  2004年   172篇
  2003年   159篇
  2002年   166篇
  2001年   152篇
  2000年   128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10篇
  1974年   4篇
  1973年   4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971.
本文根据卫星线阵CCD指向角的特点提出简化解算模型,用单位四元数来描述旋转角,以几乎无偏估计作为平差方法。通过一系列模拟实验证实在外方位元素初值比较准确的前提下可以以较高精度求得设计的参数。模拟了不同的姿态稳定度、控制点精度、控制点密度、岭参数及航线长度对解算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72.
传统的基于硬件的接收机由于芯片的封装性很难用来进行通道信号的分析研究,而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软件接收机则很容易做到。软件接收机的跟踪通道信号统计分析可用于接收机算法的测试与比对以及卫星信号性能的分析与评估。这里搭建了GPS软件接收机L1中频数字信号处理平台,对跟踪通道输出的I、Q支路信号进行了均值、标准方差以及均方根(RMS)统计。分析了各统计值与通道对应卫星的高度角、信号强度以及噪声之间的关系。基于统计结果提出了一种估计信道信噪比的方法。最后比较了不同信号采样频率对相关三角形和导航定位解算精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73.
基于集合卡尔曼变换的区域集合预报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深入研究集合卡尔曼变换(Ensemble Transform Kalman Filter,ETKF)初值扰动方法,提高集合预报质量,从全球大集合预报资料中提取初始扰动场,建立区域模式的ETKF初值扰动方案,对2008年7月22日发生在中国东部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集合预报试验,并分析ETKF方案构造的扰动场特征和集合预报效果。结果表明,由ETKF初始扰动方案产生的扰动场大小与分布合理,能够反映观测站点的空间分布,能够保持所有正交、不相关方向的误差方差。集合预报降水落区相对控制预报有所改善,集合平均小雨和中雨TS评分和BS评分总体优于控制预报。24h集合预报的Talagrand分布优于36h预报。试验结果揭示了ETKF初值扰动方案的基本性质及利用ETKF方法进行区域集合预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74.
恐龙化石对研究地球演化、生物进化、地层对比、地质年代、古环境、古地理、古气候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但恐龙化石发掘后面临着严重的风化问题,许多化石发掘后十几年甚至几年内就迅速遭受风化破坏。为深入研究探索恐龙化石地质遗迹的深层次风化原因和机理,该文采用TM(温度和应力)耦合分析方法,对山东诸城恐龙化石风化规律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根据化石与围岩间膨胀的不协调性,探索在温度变化情况下化石与围岩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对风化造成的影响。结果揭示了温度作用下化石风化的初步原因和规律,可为化石保护提供参考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75.
2019年10月18~20日,第二届国际海洋工程地质学术研讨会(ISMEG 2019)在中国大连成功召开。本次研讨会是在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架构下由海洋工程地质委员会(C34)主办,海岸与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理工大学)承办的全球性海洋工程地质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以"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工程地质"为主题,针对海洋土工程性质、海洋地质灾害与工程防护、海洋工程地质原位勘测、监测与试验模拟、海洋资源开发水动力环境与作用、海床沉积物和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海洋工程结构基础、海流-结构-海床相互作用等7个专题设置了10个特邀报告、21个主题报告及71个学术报告。作为国内外海洋工程地质研究者交流、分享、合作、创新的平台,国际海洋工程地质学术研讨会二度在我国召开,是对我国海洋工程地质学科快速发展的肯定,同时也对我国海洋工程地质研究取得高水平成果和成果转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976.
977.
豫南南阳盆地西峡赵营村上白垩统高沟组含有较多的恐龙蛋化石,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路易贝贝”胚胎化石。对含化石地层中恐龙蛋的保存特征和古气候重建,可进一步认识白垩纪恐龙灭绝的古环境背景和原因。本文实测赵营村剖面厚约267.8 m,主要由下伏泥盆系南湾组(厚7.9 m)、上白垩统高沟组(厚259.9 m,未到顶)组成。通过地层沉积物结构构造观测和样品采集,在室内进行了元素、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组成、有机质饱和烃生标化合物等测试。结果表明,高沟组沉积物主要源于熊耳山岩浆岩的风化和短距离迁移,恐龙蛋化石主要保存于海拔200~800 m的山麓至平原过渡带的河漫滩环境,以原地埋藏为主。降雨量的变化造成河漫滩与河道频繁变化,从而导致恐龙在山麓与河漫滩之间来回迁栖。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表明,含恐龙蛋化石地层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水生植物、菌藻类和陆生植物,但植被总体不发育。利用地层沉积岩Si/Al、CIA、Rb/Sr比值,以及δ13C、δ18O等环境指标对高沟组古气候重建,该时期发生了较为快速的旋回变化,经历了暖干—暖湿—干旱—暖湿—干旱的古气候演变过程,总体上呈逐渐干旱化的趋势。通过赵营村晚白垩世早期恐龙蛋化石的埋藏、以及地层的古环境重建,说明古气候、古环境状况可能是影响恐龙生存的主要因素,大量恐龙蛋不能完全孵化以及气候的干旱化导致植被恶化可能是恐龙逐渐消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978.
文章在资源评价和有利区优选的基础上,建立了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分类评价标准。确定孔隙度(Φ) 大于3%,含气饱和度(Sg) 高于30%,岩石骨架密度(DEN) 低于2.7 g/cm3,脆性指数(BI) 高于40%时,对应含气量(Vt) 高于1 m3/t,可识别出储层与非储层,是有效储层识别的标准。采用地质工程一体化评价思路,选取含气量表征页岩储层物质基础,与孔隙度和有机质丰度正相关;选取脆性指数评价工程可压性,与硅质和碳酸盐岩含量正相关,明确了含气量和脆性指数可综合表征页岩储层地质和工程两方面特征。进一步将有效储层划分为三类:I类储层含气量(Vt) 高于4 m3/t,脆性指数(BI)高于50%;II类储层含气量与脆性指数中任何一项低于4 m3/t或50%;三类储层含气量(Vt)介于1~4m3/t,脆性指数(BI) 为40%~50%。川南地区五峰组—龙一1亚段各小层品质较好,以I、II类储层为主,局部为III类储层。采用该分类评价标准,评价水平井实际钻遇储层品质,Ⅰ类储层比例与气井测试产量、EUR间呈正相关,且当Ⅰ类储层钻遇率高于50%,气井测试产量超过15×104 m3/d概率达到92%,对应气井EUR在8000×104 m3以上,达到效益开发的要求。  相似文献   
979.
针对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西斜坡风南地区三叠系百口泉组扇三角洲砂岩物性空间变化大、优质储集层(孔隙度大于7.4%,渗透率大于0.05×10-3μm2)预测难的问题,在沉积岩石学、地震沉积学以及地震反演和解释理论指导下,综合利用测井、岩心和三维地震等资料开展了高精度层序地层划分、沉积微相描述和优质储集层地震反演研究。建立了风南井区四级层序地层格架,明确了扇三角洲多期水进水退的充填过程,指出SSQ3和SSQ5是优质储集层的发育层系;识别出扇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河道间和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水道、河口坝、席状砂等沉积微相,指出扇三角洲平原是优质储集层发育相带;通过应用高分辨层序地层纵向边界和沉积相横向边界约束,进行分层相控叠后地震波阻抗反演,提升储集层预测精度,在SSQ3和SSQ5预测5个优质储集层发育区,提出3口井的井位建议,钻探均获工业油流。  相似文献   
980.
The Yangla deposit is an intrusion‐related Cu deposit in the Jinshajiang tectonic belt (eastern Sanjiang region, SW China). Despite extensive studies that have been conducted on this deposi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ranitic magma and Cu mineralization is still unclear, and hence, the genesis is debated.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we conducted an integrated study of mineralogy, fluid inclusions (FIs), and hydrogen and oxygen (H‐O) isotopes. Three mineralization stages were identified based on the ore textures, alteration zonation, and crosscutting relationships: (i) pre‐ore prograde skarn (stage I), with the garnet and pyroxene dominated by andradite and diopside, respectively; (ii) syn‐ore retrograde alteration (stage II), which is subdivided into the early syn‐ore stage (stage IIa) marked by retrograde hydrated mineral assemblages and significant Fe‐Cu‐Mo‐Pb‐Zn sulfide mineralization, and the late syn‐ore stage (stage IIb) featured by quartz‐calcite veins; and (iii) late supergene mineralization (stage III),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secondary azurite and malachite. These results of mineralogy, FIs, and H‐O isotopes indicate that: (i) Cu mineralization has a close temporal, spatial, and genetic relationship with skarn alteration; (ii) the ore fluids were magmatic dominated with late‐stage meteoric water incursion; and (iii) Type‐S (halite‐bearing) and Type‐V (vapor‐rich) FIs coexisted in garnet and clinopyroxene of stage I, indicating that fluid boiling might have occurred during this stage. From stage I to stage IIa, the FI type transformed from Type‐S + Type‐V + Type‐L (liquid‐rich) to Type‐V + Type‐L with the conduct of mineralization and was accompanied by the disappearance of Type‐S, and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also tended to decrease dramatically, which may be caused by the deposition of skarn minerals. At stage IIa, boiling of the ore fluids still continued due to the change from lithostatic to hydrostatic pressure, which triggered the precipitation of abundant quartz‐Cu‐Mo‐Fe sulfides. Furthermore, fluid mixing between a high‐temperature magmatic fluid and a low‐temperature meteoric water might cause a considerable drop in temperature and the deposition of Cu‐bearing quartz/calcite veins during stage IIb. Hence, we consider the Yangla deposit to be of a skarn type, genetically related to the Mesozoic magmatism in the Sanjiang reg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