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22篇 |
免费 | 2457篇 |
国内免费 | 107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32篇 |
大气科学 | 572篇 |
地球物理 | 957篇 |
地质学 | 3914篇 |
海洋学 | 906篇 |
天文学 | 84篇 |
综合类 | 375篇 |
自然地理 | 61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3篇 |
2024年 | 208篇 |
2023年 | 262篇 |
2022年 | 352篇 |
2021年 | 433篇 |
2020年 | 375篇 |
2019年 | 433篇 |
2018年 | 376篇 |
2017年 | 364篇 |
2016年 | 348篇 |
2015年 | 360篇 |
2014年 | 355篇 |
2013年 | 409篇 |
2012年 | 447篇 |
2011年 | 414篇 |
2010年 | 377篇 |
2009年 | 370篇 |
2008年 | 364篇 |
2007年 | 314篇 |
2006年 | 289篇 |
2005年 | 242篇 |
2004年 | 173篇 |
2003年 | 165篇 |
2002年 | 173篇 |
2001年 | 155篇 |
2000年 | 129篇 |
1999年 | 64篇 |
1998年 | 39篇 |
1997年 | 40篇 |
1996年 | 31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3篇 |
1979年 | 9篇 |
1978年 | 11篇 |
1974年 | 4篇 |
1973年 | 4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A laboratory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mixing across a density interface which separates two turbulent fluid layers and coexists with a stabilizing buoyancy flux. It was found that the buoyancy flux (q0) across the interface and through the turbulent layers (of depth D) becomes steady and constant in magnitude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only when
, where u is the horizontal r.m.s. velocity at the base of the mixed layer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mixing across the density interface is controlled by a dynamically important buoyancy gradient induced in the turbulent layers and that parameters such as the bulk Richardson number,
, where Δb is the interfacial buoyancy jump, are of secondary importance. Measurements are used to infer the mixing mechanism at the interface, the mixing efficiency of stratified fluids and the entrainment law. Some geophysical applications of the results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3.
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双层柱面网壳在多点输入下的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对于网壳结构的地震反应研究大部分仍然采用一致输入,特别是没有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对网壳结构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MSC.Nastran的二次开发,用等效线性化方法考虑土体的非线性,对土体采用三维实体单元建模,并对土体在基岩面上采用地震动的多点输入,计算分析了大跨度双层柱面网壳的动力反应,并且与一致地震动输入下网壳结构的地震反应进行了对比,考察了两者之间的差异,深入分析了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下,双层柱面网壳结构在多点输入和一致输入下的地震反应规律,并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4.
糯扎渡水电站位于云南省思茅市境内,是澜沧江流域开发中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工程。设计土石坝方案的溢洪道开挖边坡的稳定性关系到该方案的合理选择。通过对溢洪道附近的平硐与露头的野外调查,获得了1 400余条结构面的详细信息,在岩体结构面统计基础上,运用随机网络模拟的方法得到了溢洪道开挖边坡的裂隙网络图像,分析了岩体结构面的连通率,采用Hoek和Brown提出的GSI体系,对岩体质量进行综合定量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各高边坡岩体力学参数的综合指标。应用模拟退火算法,搜索出边坡潜在的最危险滑裂面的位置,并运用Sarma法分析了开挖边坡的稳定性,提出各个边坡稳定性的分析评价成果以及建议的边坡系统锚固措施。 相似文献
5.
6.
初论西藏冈底斯带中段尼木西北部班岩铜矿地质特征 总被引:32,自引:10,他引:32
西藏冈底斯带尼木西北部具有斑岩型铜矿产出的有利地质条件,已有厅宫,冲江,白容,岗讲,渡布曲等铜矿床(点),可望形成大型-超大型班岩铜矿集中区,其资源量远景可达400-600万t以上,在分析地背景的基础上,总结了矿床的地质特征,并与国内外斑岩铜矿进行了对比,建立了本区铜矿的综合遥感地质找矿模型。 相似文献
7.
Hangyu Dong Baohua Guo Yizhe Li Kai Si Long Wang 《Geotechnical and Geological Engineering》2017,35(3):1169-1183
The prime objective of this work i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to predict the peak shear strength of rock fractures. The paper studied some shear properties of rock fractures and proposed an empirical formula for the peak shear strength of rock fractures based on 3D morphology parameters. The rock fractures were induced in cylindrical sandstone and marble specimens by means of indirect tension. A rock direct shear apparatus (RDS-200) was adopted to conduct direct shear tests on five groups of rock fractures under different levels of normal load. Before the direct shear test, 3D morphology parameters of rock fracture surfaces were obtained using a 3D optical scanner. By analyses of direct shear test data,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ak shear strength, peak shear displacement, peak dilatancy angle, residual friction coefficient and peak normal stress were found. According to the evolution trends of peak shear strength and peak dilatancy angle along with the normal stress, an empirical formula was proposed to predict the peak shear strength of rock fractures in both sliding and cutting failure modes considering the 3D morphology parameters of rock fracture surfaces. The empirical formula could be commonly used for different types (sandstone and marble) and grain sizes (powder-grained, fine-grained, medium-grained and coarse-grained) of rock fractures. 相似文献
8.
9.
为了确定淤泥质浅滩泥沙的临界起动切应力垂线剖面,采用音叉密度计在淤泥质连云港徐圩浅滩进行了定点密度垂线分布测量,并针对该海域的泥沙利用长水槽和环形槽开展了泥沙起动室内试验。淤泥密度现场结果表明,浅滩泥沙密度与深度满足对数型关系;室内试验得出密度1 050~1 400 kg/m3的泥沙临界起动切应力值为0.1~1.0 Pa,泥沙临界切应力与密度呈指数关系;进而确定了临界起动切应力与深度的关系即临界起动切应力剖面,该剖面关系式可供数学模型模拟淤泥质浅滩的泥沙起动过程参考。 相似文献
10.
铁锰氧化物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矿物学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将是21世纪矿物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土壤污染作为一个制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正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污染土壤的修复已成为环境科学研究的一个重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主要有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但是,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陷。众所周知,铁和锰是自然界中少数但常见的变价元素。含有变价元素和带有表面电荷的铁锰氧化物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不仅对有毒有害的无机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净化功能,而且对土壤中有机污染物具有氧化降解作用。利用这些矿物来修复污染土壤,具有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体现出天然净化作用的特色,展现出广阔的环境矿物学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