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42篇 |
免费 | 1745篇 |
国内免费 | 77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58篇 |
大气科学 | 317篇 |
地球物理 | 521篇 |
地质学 | 2656篇 |
海洋学 | 623篇 |
天文学 | 19篇 |
综合类 | 240篇 |
自然地理 | 43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8篇 |
2024年 | 133篇 |
2023年 | 183篇 |
2022年 | 233篇 |
2021年 | 277篇 |
2020年 | 237篇 |
2019年 | 282篇 |
2018年 | 242篇 |
2017年 | 225篇 |
2016年 | 212篇 |
2015年 | 222篇 |
2014年 | 208篇 |
2013年 | 270篇 |
2012年 | 333篇 |
2011年 | 287篇 |
2010年 | 269篇 |
2009年 | 263篇 |
2008年 | 274篇 |
2007年 | 235篇 |
2006年 | 232篇 |
2005年 | 185篇 |
2004年 | 141篇 |
2003年 | 112篇 |
2002年 | 114篇 |
2001年 | 110篇 |
2000年 | 86篇 |
1999年 | 33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4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2篇 |
1957年 | 2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4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172.
南岭西段加里东期苗儿山岩体锆石SHRIMP 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儿山岩体位于南岭西段,主体为加里东期花岗岩,少量印支期和早燕山期花岗岩。加里东期花岗岩具块状构造,由早期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中期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晚期细粒黑(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以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主。对中期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晚期细粒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各进行了1个样品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测试,分别得到428.5±3.8 Ma、409±4 Ma的年龄值,反映出早志留世末、志留纪末-泥盆纪初2期岩浆事件。中期主体花岗岩具有富硅(SiO2=70.09%~76.59%)、中铝(Al2O3=12.71%~14.72%)、高钾(K2O=4.48%~5.73%)、中碱(Na2O+K2O=7.24%~7.91%)、高ASI(平均1.15)的特点,总体属高钾钙碱性系列过铝质花岗岩类。主体花岗岩微量元素中Ba、Nb、Sr、P、Ti表现为明显亏损,Rb、(Th+U+K)、(La+Ce)、Nd、(Zr+Hf+Sm)、(Y+Yb+Lu)等则相对富集,稀土总量中等(179.8×10-6~270.6×10-6),轻稀土富集[(La/Yb)N=5.07~14.33],具明显的负Eu异常(δEu=0.15~0.46)。岩体具有较高的ISr值(0.70660~0.72082)和较低的εNd(t)值(-8.29~-7.94),两阶段Nd模式年龄(t2DM)为1.81~1.84 Ga。C/MF-A/MF图解显示源岩为变质泥质岩和碎屑岩。上述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花岗岩为S型花岗岩,源岩主要为中、上地壳岩石。花岗岩氧化物和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指示岩体形成于后碰撞构造环境。基于岩石成因、构造环境判别以及区域构造演化过程,推断加里东期苗儿山花岗岩的具体形成机制为:在陆内强挤压之后挤压应力相对松弛、压力降低的后碰撞构造环境下,因地壳增厚而升温的中、上地壳岩石减压熔融并向上侵位。结合区域资料分析,苗儿山地区在奥陶纪末-志留纪初北流运动和志留纪后期的广西运动中均产生过强烈的陆内挤压和地壳增厚。 相似文献
173.
脉状铅锌(铜、银)多金属热液矿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矿床学分类研究中对沉积岩容贱金属矿床的命名和分类尚未统一,其中一类赋矿围岩为沉积岩、矿体受构造(断层、褶皱等)控制呈脉状产出的、成矿金属为铅锌铜银多金属的矿床成为缺失环节,缺少系统的归纳总结。但该类矿床是造山作用的产物,对其进行归纳综合分析,有助于了解造山作用中的矿质迁移和沉淀过程。本文将该类矿床资料收集,对其成矿特征、控矿构造、成矿流体、矿质来源等进行分析总结。研究表明,此类矿床与造山作用或造山带有着紧密的联系。成矿物质表现为多源性,包括基底围岩、岩浆来源以及幔源贡献。成矿流体具有岩浆流体、变质流体、盆地卤水等多种来源,部分矿床的成矿流体受大气水影响。该类型矿床与MVT铅锌矿床有相似之处,但在成矿环境、控矿因素、金属来源以及成矿流体来源等方面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74.
XU Li WU Xiaochun Lü Junchang JIA Songhai ZHANG Jiming PU Hanyong ZHANG Xingliao 《《地质学报》英文版》2014,88(4):1041-1050
Funiusaurus luanchuanensis gen. et sp. nov. was described on the basis of an incomplete skull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Qiupa Formation of the Tantou Basin in Luanehuan County, Henan Province. It is the second representative of lizards known from Luanchuan and adds a new member to the Luanchuan Fauna. F. luanchuanensis is a small-sized lizard and systematically assigned to the Polyglyphanodontidae of the Teiioidea because of the presence of a caniniform tooth and an elongate posterior process of the postorbital. It is distinctive in that the heterodont dentition bears 19 teeth in both the upper and lower jaws, the 3^rd maxillary tooth is large and caniniform, the post-caniniform teeth in maxilla and those posterior to the 3^rd dentary tooth are chisel-like in lateral view, the prefrontal possesses a fossa on its lateral surface, the postorbital with an extremely elongate posterior process and the well-developed retroarticular process has a deep fossa on its dorsal surface. In phylogeny, our analysis suggests a close relationship of Funiusaurus to the large-sized Tianyusaurus from the same basin within the Tuberocephalosaurinae. The discovery of Funiusaurus is significant in confirming the status of the Tuberocephalosaurinae, which includes a group of the Asian members of the Polyglyphanodontidae only. 相似文献
175.
沂水县北躲庄铁矿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沂水县北躲庄矿区处于汞丹山凸起之上,其西侧为马站苏村凹陷,东侧为莒县凹陷。区域地层分布较齐全,构造复杂,岩浆岩发育。该矿区地层简单,只出露新太古代泰山岩群柳杭组地层包体和新生代第四纪松散堆积物;构造有韧性剪切带和脆性断裂构造2种;岩浆岩发育,主要分布有古元古代条花峪单元、松山单元、三官寨单元。铁矿体赋存于泰山岩群柳杭组的顶部,共圈定了7个矿体,矿体呈层状产出,倾向110°~120°,倾角47°~82°。TFe 品位29%~37%。其矿体成因为沉积变质型铁矿。 相似文献
176.
177.
178.
古构造应力控制煤层构造发育程度及其分布,影响煤层储层渗透性。通过现场对煤层及其上覆岩层中节理裂隙的实测,并应用赤平投影方法将实测节理裂隙进行分期和配套分析,研究了延川南区块构造演化规律、古构造应力场特征和古构造应力的反演方法。根据摩尔库伦破裂准则,通过共轭剪断裂破裂角的大小变化来估算古构造应力场主应力值。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模拟了本区两期古构造应力场分布,揭示出其古构造应力场的分布规律为:燕山期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应力值由东南区域的70~80 MPa逐渐降至西北区域的20~30 MPa;喜马拉雅期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应力值由东北区域的60~70 MPa逐渐降至西南区域的20 MPa。 相似文献
179.
180.
大宁岩体是一个多期次侵入的复式岩体,主要由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等花岗质岩石组成,其中富含镁铁质微粒包体(MME),MME主要出露在花岗闪长岩中.花岗闪长岩中部和边部MME个数与单位测量面积的特征值(直径)之间均存在对数线性关系(p>0.75),表明MME-花岗质侵入岩体系为分形体.结合MME的形态、结构特征,认为大宁岩体中MME为岩浆混合成因.花岗闪长岩中部和边部MME的分维数分别是1.293和0.991,表明混合程度在空间上具有不均一性.MME长轴展布方向与寄主岩体的原生流动线理方向一致,暗示着在镁铁质岩浆注入之前,长英质岩浆已部分结晶.对流作用可能是MME分布、变形和岩浆混合程度差异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