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2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48篇
地质学   81篇
海洋学   15篇
天文学   9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The blast-wave model for gamma-ray bursts (GRBs) has been called into question by observations of spectra from GRBs that are harder than can be produced through optically thin synchrotron emission. If GRBs originate from the collapse of massive stars, then circumstellar clouds near burst sources will be illuminated by intense gamma radiation, and the electrons in these clouds will be rapidly scattered to energies as large as several hundred keV. Low-energy photons that subsequently pass through the hot plasma will be scattered to higher energies, hardening the intrinsic spectrum. This effect resolves the "line-of-death" objection to the synchrotron shock model. Illuminated clouds near GRBs will form relativistic plasmas containing large numbers of electron-positron pairs that can be detected within approximately 1-2 days of the explosion before expanding and dissipating. Localized regions of pair annihilation radiation in the Galaxy would reveal past GRB explosions.  相似文献   
162.
163.
164.
层间氧化带中稀土元素的赋存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砂岩型铀矿床中有关稀土元素的研究较少,在国内仅有对物源的示踪和其配分形式特征的研究。本文通过对吐哈盆地稀土元素在层间氧化带各地球化学作用带中赋存特征的研究,探讨了稀土元素在层间氧化作用中可能有的迁移特点,并对稀土元素的总量、轻重稀土元素的比值和δEu和δCe值等进行了对比研究,探讨了以上参数变化与层间氧化带分带的关系,以及对铀矿化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5.
应核工业地质局的邀请,澳大利亚著名地质学家Ian Lambert博士于5月20-24日对我所进行了访问,并进行了学术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166.
本文基于卫星遥感的叶绿素a浓度与颗粒物后向散射系数月平均数据以及其他海洋与气象参数,详细分析了两个生物光学参量在季节尺度上的相关性及其与物理参数的耦合关系,并运用光驯化模型分析了南海表层水体浮游植物的生理学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受南海地形和风场等物理参量的变化,南海叶绿素a浓度与颗粒物后向散射系数存在显著的季节和空间分布特征,具有一定的共变性和差异性。在南海近岸及浅水区,叶绿素a浓度与颗粒物后向散射系数有很好的耦合关系;而在南海深水海盆区,叶绿素a浓度冬高夏低,其季节循环过程与颗粒物后向散射系数相反,这主要是受浮游植物生理学过程的影响。"生物量控制区"与"光驯化控制区"的分界在南海与陆架-海盆分界线一致,体现了水深条件对浮游植物生理状态的影响。此外本文还发现,在吕宋海峡西部海区,叶绿素a与颗粒物后向散射系数的关系表现出"生物量-光驯化共同控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7.
正深海是地球上最大的生命空间,也是被开发最小的环境空间。近年来人类的资源开发逐渐向深海渗透,深海环境正逐渐面临威胁。2014年2月16日,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AAAS)年会上,美国杜克大学海洋实验室主任Cindy Lee Van Dover和美国斯克利普斯海洋研究所(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的海洋生物学家Lisa Levin等共同呼吁建立深海开发管理方法。Lisa Levin认为,深海提供的重要功能(从碳封存到养护鱼类资源)对于地球的健康至关重要。随着人类对深海鱼类、能源和矿产开发的不断增加,未来深海需要有一种跨国、跨经济部门和多学科的新的管理思维。  相似文献   
16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