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7篇
  免费   172篇
  国内免费   510篇
测绘学   102篇
大气科学   244篇
地球物理   1027篇
地质学   1152篇
海洋学   317篇
天文学   109篇
综合类   75篇
自然地理   193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9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60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138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134篇
  2005年   155篇
  2004年   119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104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123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68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79篇
  1993年   92篇
  1992年   101篇
  1991年   132篇
  1990年   100篇
  1989年   101篇
  1988年   116篇
  1987年   75篇
  1986年   51篇
  1985年   67篇
  1984年   49篇
  1983年   42篇
  1982年   36篇
  1981年   28篇
  1980年   52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10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5篇
  1974年   5篇
  196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991.
992.
993.
During the period 1966.5–2006.2 the 15GHz and 8GHz light curves of 3C 454.3 (z = 0.859) show a quasi-periodicity of ~12.8 yr (~6.9 yr in the rest frame of the source) with a double-bump structure. This periodic behaviour is interpreted in terms of a rotating double-jet model in which the two jets are created from the black holes of a binary system and rotating with the period of the orbital motion. The periodic variations in the radio fluxes of 3C 454.3 are suggested to be mainly due to the lighthouse effects (or the variation in Doppler boosting) of the precessing jets caused by the orbital motion. In addition, variations in the rate of mass accreting onto the black holes may be also involved.  相似文献   
994.
认识重复地震周期活动的影响,其最大的挑战之一是大尺度的黏弹性地震周期模型的计算成本。对于计算密集型黏弹性代码,须在数以千计的时间和位置点上进行评估。因此,研究趋向于采用几个固定的流变结构和模型几何结构,考查所预测的大震后短时间(小于10年)内给定深度处不同时间的形变。训练一个深层神经网络来学习黏弹性解在任意时间、位置和大范围流变结构计算效率的表示,可快速且可靠地完成计算,并具有较高时空分辨率。结果表明,该机器学习方法可以将黏弹性计算速度提高50 000%以上。这种加速量级将使得在更大的模型参数范围内、在比以前更大的时空尺度上和数千个地震周期内,模拟几何结构复杂的断层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95.
CARAIB陆地碳循环模型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多种模型已用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模拟。文中着重论述了陆地生物圈碳循环模型CARAIB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和最新进展。CARAIB模型主要是基于叶面光合作用子模型、冠层子模型和木质呼吸作用3个子模型的耦合,应用大气环流模式气候数据模拟出生态系统碳存储量和生物群区分布。介绍了欧洲利用植物数字化地理配准数据库重新划分植物群组(BAGs)的方法,比较BAGs与传统的植物功能型(PFTs)划分在方法上的差异,根据植物群组应用CARAIB模型进行生物群区分布模拟,并提出利用CARAIB模型模拟我国陆地碳循环和生物群区分布的可行性,为研究中国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型和预测提供区域尺度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96.
贵州锦丰(烂泥沟)金矿是滇黔桂“金三角“目前已探明的最大的卡林型金矿床.含砷黄铁矿是该矿床最主要的载金矿物,脉石英是最显著的热液蚀变作用产物.含砷黄铁矿、脉石英及其包裹体具有相同的稀土元素特征,表现为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REE/HREE:7.95~31.77,(La/Yb)N:8.97~40.49);轻稀土有一定的分异((La/Sm)n:3.20~5.29),曲线右倾程度大;重稀土分异不明显((Gd/Yb)n:1.41~3.35),曲线平坦;负铕异常明显(δEu 0.59~0.71);微弱的铈负异常(δCe 0.97~0.98).代表成矿流体特征的脉石英包裹体稀土配分型式及特征值与区域上不同时代的幔源基性-超基性岩差别较大,而与矿床围岩、矿石、含砷黄铁矿及其包裹体稀土配分型式及特征值十分相似,具上部地壳普通沉积岩的特点,反映成矿流体主要不是来源于地幔,而是以壳源为主.Eu负异常反映了偏酸性(富CO2)、还原性的成矿环境;微弱的Ce负异常表明成矿流体来源于以沉积水和热脱水为主的盆地流体.  相似文献   
997.
A.  Tocheport  L.  Rivera  J.  Van  der  Woerd  万永革 《世界地震译丛》2007,(1):1-13
根据远震体波数据反演估计震源参数对2001年11月14日可可西里地震进行了研究。该地震使得东西向的昆仑走滑断层库赛湖西段发生破裂,表面破裂超过400km。这次矩震级为Mw7·8(Harvard CMT,2001)级地震事件后有中等而持续的地震活动。我们采用多次子事件反演复杂体波的方法(Kikuchi and Kanamori,1991)模拟波形,理解破裂过程。现场测量用来约束反演结果,并评估破裂过程的解。考虑到库赛湖段西部的复杂性,我们反演初始部分数据来模拟破裂的起始。发现破裂起始于布喀达坂峰西南的断层段上。虽然破裂主要向东传播,但一些子事件系统地出现于震中以西。尔后的完整体波波形反演表明破裂沿着库赛湖段的垂直断层单侧向东传播。  相似文献   
998.
近期的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地震P波最初几秒数据测量得到的平均"优势周期"τp,提供了对震级的快速近似估计,该方法能用于地震早期预警系统。尽管以往的研究说明了这种方法的经验价值,本文中我们仍将检测优势周期估计值的理论特性。我们指出,这种估计值是频谱振幅和周期的非线性函数,对大振幅和高频成分赋予了更大的权重。我们的结果还显示,通过递推关系计算得到的、与时间相关的τp最大值估计,在每次单独的测量中都存在固有的误差。在震级的优势周期估计中,尽管一些观测到的变化似乎是缘于局部场地效应,但本文结果表明,估计值的非理想特性也增加了结果的噪声。针对地震早期预警系统潜在的重要性,我们建议应对震级测定所依赖的初始P波数据的频谱特性进行更详细的分析,例如利用多锥形谱或小波方法,有助于设计更好的方法以实现系统性能的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999.
A.  Sagy  E.  E.  Brodsky  G.  J.  Axen  魏占玉 《世界地震译丛》2007,(5):74-80
地震时大部分断层位移发生在断层带内的主滑动面上。虽然断层面形貌对地震和断层力学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地震滑距尺度上几乎是未知的。我们使用新的基于激光技术的方法绘制了10μm~120m尺度范围内的暴露断层面。这些数据提供了首个定量证据显示断层面粗糙度随滑距递增而变化。长度在10μm到大于100m范围内的数千条剖面表明,在平行滑动方向上小滑距断层(滑距<1m)比大滑距断层(滑距为10m~100m或更大)粗糙。小滑距断层表面在全部观测尺度上都有凹凸体,而大滑距断层面是平滑的,且长达1~2m的纵剖面上均方根(RMS)值小于3mm。大滑距断层面表现为光滑的、拉长的、半椭圆状的、约1m高数米长的凸起。我们推断这些凸起随断层成熟进程不断演化。这种几何学上的差别显示,在相对成熟的断层上,地震的成核、发展和终止与新断层是根本不同的。  相似文献   
1000.
We present a detailed analysis of multi-frequency observations of linear polarization in the intraday variable quasar 0917+624 (z = 1.44). The observations were made in May 1989 at five frequencies (1.4, 2.7, 5.0, 8.3 and 15GHz) with the VLA and the Effelsberg 100 m-telescope and in December 1988 at two frequencies (2.7 and 5.0 GHz) with the latter. It is shown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ations of the polarized and total flux density is highly wavelength dependent, and the multi-frequency polarization behavior may be essential for investigating the mechanisms causing these variations. It is shown that the variations observed at 20 cm can be interpreted in terms of refractive interstellar scintillation. However, after subtracting the variation due to scintillation, three 'features' emerged in the light-curve of the polarized flux density, indicating an additional variable component. Interestingly, these features are shown to be correlated with the variations at 2-6 cm, thus indicating that th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