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94篇
  免费   1410篇
  国内免费   2165篇
测绘学   846篇
大气科学   1696篇
地球物理   1669篇
地质学   3890篇
海洋学   1502篇
天文学   400篇
综合类   739篇
自然地理   1027篇
  2024年   67篇
  2023年   167篇
  2022年   405篇
  2021年   437篇
  2020年   434篇
  2019年   418篇
  2018年   443篇
  2017年   395篇
  2016年   469篇
  2015年   440篇
  2014年   498篇
  2013年   551篇
  2012年   552篇
  2011年   573篇
  2010年   491篇
  2009年   483篇
  2008年   441篇
  2007年   424篇
  2006年   365篇
  2005年   343篇
  2004年   276篇
  2003年   207篇
  2002年   227篇
  2001年   241篇
  2000年   237篇
  1999年   273篇
  1998年   233篇
  1997年   221篇
  1996年   210篇
  1995年   184篇
  1994年   178篇
  1993年   150篇
  1992年   139篇
  1991年   122篇
  1990年   86篇
  1989年   81篇
  1988年   63篇
  1987年   50篇
  1986年   30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30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9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8篇
  1973年   4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多源遥感技术在汝箕沟煤田火区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高空间分辨率的Quickbird卫星图像和高光谱分辨率的OMIS Ⅰ航空高光谱图像数据为信息源,结合细分光谱仪、红外测温计等地面遥感技术,对宁夏汝箕沟煤田的煤火现状进行了定量调查分析及动态监测,查明了煤田煤火的范围、强度,分析了不同时期煤田火区的变化规律,评价了火区治理效果并对后续灭火工作提出建议,为火区治理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92.
东海区小黄鱼渔业生物学现状的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以2001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为依据,对小黄鱼的体长、体重、生长、死亡等渔业生物学特征及临界年龄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东海区小黄鱼优势体长组为110~130mm,占41.34%;优势体重组为20~40g,占50.91%;总死亡系数为2.05,自然死亡系数为0.58,捕捞死亡系数为1.47,临界年龄为2.18龄。对照东海区小黄鱼生物学特征的历史状况分析,目前东海区小黄鱼个体小型化、低龄化、性成熟提早现象明显,生物学参数发生较大变化。建议在东海区现行资源状态下,小黄鱼的可捕标准应充分考虑其生物学现状加以科学调整。  相似文献   
993.
锯缘青蟹胚胎发育过程主要生化组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桂忠  汤鸿 《台湾海峡》1995,14(3):280-283
锯缘青蟹胚胎3种主要生化组成以蛋白质含量为最高,脂类含量次之,碳水化合物含量最低。胚胎发育的结果导致三种主要生化组成含量降低,其中蛋白质减少了39.0%,脂类、碳水化合物含量分别减少了17.0%、7.7%,说明蛋白是青蟹胚胎发育的主要能源物质,这可能与动物适应热带、亚热带的水生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994.
一次突发性中尺度暴雪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2004年12月丹东地区一次突发性中尺度暴雪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造成此次暴雪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除天气尺度的冷锋外,其直接影响系统是中尺度海岸锋,它在有利的天气尺度环境下发展加强并向内陆移动,其上的中尺度环流形成的低云与冷锋云系的叠加是产生暴雪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5.
ImooUonONSCCisoneofthemosttwortantcausoffailureofstaiuleSsstalequipmentandfacilitieS.Studiesonunh0refacilitiesshowedthatanaddicchloridesolutionfilmcouldbefo~onthescheeofstalandthatstaiuleSSstalisinaCtivedissolutionstateinaedicchloridesolutionopinetal.,l99O;Gnanamoorthyetal.,l99O).ltisgenerallythoughtxthatSCCcannotoimrwhenthematerialisinaCtiveanodicdissolutionstate,soitsomcewithresultingcasualties(0ldfieldetal.,l99O)arousedattentiont0it.SomeSCCmeCanisrnsproposedpeuang,l988,Newmanctal.,…  相似文献   
996.
新一代区域海-气-浪耦合台风预报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项目"上层海洋对台风的响应和调制机理研究",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联合国家海洋局的相关单位,通过实施近海台风的外场观测科学试验、加强台风边界层(特别是海气相互作用)物理过程诊断分析及参数化方案等的研究,建立并改进了台风强度预报的海-气-浪耦合预报模式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台风强度的集合预报技术,在历史典型台风个例和2016-2017年台汛期的业务化测试中表现出良好的预报性能。  相似文献   
997.
采用RT-PCR及RACE法,分离、克隆鳜鱼β-肌动蛋白基因cDNA全序列,再用基因组步行法(Genome Walker)克隆鳜鱼β-肌动蛋白基因5'调控区.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鳜鱼β-肌动蛋白基因全长1897bp,其中5'-UTR长94bp,3'-UTR长675bp,编码区长1128bp,编码375个氨基酸.将所得序列与其它动物类群的β-肌动蛋白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显示,鱼类、两栖类、鸟类、哺乳类等不同类群脊椎动物B-肌动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在96%以上,说明该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通过鳜鱼与其它脊椎动物β-肌动蛋白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构建的进化树显示,脊椎动物β-肌动蛋白聚类成3个分支,鱼类β-肌动蛋白基因形成一个独立的分化群,说明鱼类β-肌动蛋白基因起源于-个共同祖先.克隆得到的鳜鱼β-肌动蛋白基因5'侧翼序列长1399bp,对其进行序列分析,在其起始密码字ATG上游200bp范围内发现含有CAAT box、CC(A/T)6GG(CArG box)、TATA box对转录调控起重要作用的顺式元件,同时在侧翼区也发现含有GC box、MYOD、YY1、SP1、GATA等多个潜在调控元件.鳜鱼β-肌动蛋白基因5'侧翼序列的克隆成功,为今后转基因鳜鱼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8.
现有湿地公园仅对湿地公园个案进行研究,研究结果难以上升到理论高度,探索了利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研究湿地公园。通过对杭州西溪、黄山太平湖和淮北南湖3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情况和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与比较研究,指出了湿地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生态旅游发展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生态旅游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99.
李佳慧  黄麟  曹巍 《地理学报》2022,77(5):1260-1274
生态资源资产化、生态资产资本化是实现“两山”转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开展生态资产及其损益核算有助于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生态资产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县域尺度生态资产及其损益核算技术体系,分析了1990—2018年中国县域生态资产的时空变化特征,明晰了造成生态资产损益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并针对具有不同生态资源类型、损益状况、驱动要素特征的县域提出了差异化的优化提升路径。结果表明:① 以农田、森林生态资源为主的县域数分别约占县域总数的45%和37%;1990—2018年中国县域生态存量资产的质量整体呈波动中上升趋势,而生态流量资产的变化趋势差异显著,近70%县域水源涵养量减少。② 生态流量资产价值呈现损与益态势的县域数分别约占44%和37%,空间分布呈现与“胡焕庸线”一致的分割特征,即西北广大地区县域明显增益,而东部和南部县域有所减损。③ 1990—2018年中国超过70%县域生态资产变化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共同驱动,人类活动对生态资产增益县域的平均作用率约80%,而气候变化对生态资产减损县域的平均作用率约为60%。④ 综合分析,可将全国县域分为适应、减缓气候变化和生态资源修复、保护、管理5种类型,采用差异化的生态资产优化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1000.
地表温度(LST)变化对陆面过程的能量收支平衡与生态系统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基于MOD11C3数据,使用回归分析、GIS空间分析、相关性分析及质心模型等方法,分析了中国2001—2020年LST变化及其时空分异格局;运用地理探测器识别中国38个生态地理分区下LST变化的主导因子,进而探寻其形成原因。结果表明:① 中国2001—2020年LST气候平均值为9.6 ℃,整体呈东南及西北干旱区高、东北及青藏高原低,平原高、山区低的基本格局;LST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达-0.66;第一阶梯负相关性最为显著,相关系数达 -0.76,LST递减率为0.57 ℃/100 m;② 中国2001—2020年LST倾向率为0.21 ℃/10 a,升温区占国土面积的78%,整体呈现“多核式升温,轴线式降温”的空间特征;③ 中国LST及变化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冬、夏两季均温空间分布较其他季节的差异较大且波动更为明显;季节性升/降温区的质心轨迹呈环状,且运动呈现出对应的季节性反向轨迹,降温区质心移动幅度更大,说明降温区的区域差异性和季节变异性较大;④ 中国LST变化由自然影响与人类活动共同驱动,其中自然因素贡献更大,日照时数和海拔是关键因子;两大主导类型在空间分布上与“胡焕庸线”高度吻合,其以东区域多以人类活动强度为主导并与地形因子共同作用,而以西区域则多以自然因素为主,通过与气候、地形、植被等因子的相互耦合从而增强/削弱LST变化幅度。本文可为应对气候变化、解析地表环境模式、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