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177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239篇
地球物理   32篇
地质学   112篇
海洋学   20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基于广东省茂名近海海洋浮标站、近岸海上平台站以及陆地电白基准站1年的观测数据,对比分析了风速、风向、温度和湿度的变化特征。(1)三个站点全年的主导风向均呈双峰状,只是主导风向有差异,海洋浮标站和海上平台站以东北风为主,偏南风为辅;而电白基准站主要是东北风和东南风。三个站点的月平均风速最小值都是在8月;最大值海洋浮标站出现在1月,海上平台站为11月,而电白基准站为4月。(2)电白基准站和海上平台站温度年平均日变化呈现出“一谷一峰”型特征;海上浮标站早上有一个低谷,但是峰值不太明显。三个站点月平均温度都是上半年呈上升趋势,下半年呈下降趋势。海洋浮标站纬度更南,受到陆地影响最小,全年高温持续时间最长。(3)三个站点的湿度年平均日变化都是呈“一峰一谷”型,即早晚湿度高,中午到下午低。从日变化振幅上看,电白基准站最大,海上平台站次之,海洋浮标站最小。三个站点湿度月平均都是2—8月湿度较大,最低月份出现在东北季风盛行的11—12月。海洋浮标站出现高湿度的月份最长;海上平台站因为受到陆地的影响,在中午和下午会出现较明显的低值区域。(4)受下垫面的影响,三个站点的风速、温度和湿度的日较差全年平均值,最...  相似文献   
62.
2007-2008年云南高原湖泊鱼类多样性与资源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刚  茹辉军  刘学勤 《湖泊科学》2010,22(6):837-841
为了解云南高原湖泊鱼类资源及多样性现状,于2007-2008年对云南高原11个大型湖泊进行了2次调查.共鉴定鱼类39种,隶属于7目13科33属,鲤形目鱼类最多,占65.0%.其中共调查到土著鱼类14种,外来鱼类25种.在种数上,外来鱼类已经成为各湖泊的主体.在鱼类区系上,由高原鱼类区系向长江中下游鱼类区系演变.主要经济鱼类年龄结构以0+和1+鱼为主.分析表明,土著鱼类多样性与海拔和湖泊面积密切相关.土著鱼类物种数在中等海拔(1700-1800m)处最高,并与湖泊面积呈显著正相关.最后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一些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63.
黄河干流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对水质的指示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6月和9-10月对黄河干流13个河段和4座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及其环境进行了全面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8门83属150种,其中有硅藻59种,绿藻55种,蓝藻24种,甲藻4种,裸藻4种,金藻2种,黄藻1种和隐藻1种,平均细胞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26.90×104cells/L和0.940mg/L.从大的格局上看,浮游植物群落在种类数、种类组成和现存量上均存在较明显的空间分异,这种分异性可从河流流速、泥沙含量和受污染程度得到解释.根据浮游植物污染指示种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析,黄河干流各河段多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与1986年的资料相比,黄河干流浮游植物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属数下降了9.8%,而平均生物量升高了128.7%,且在种类组成上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明河流污染程度的加剧.  相似文献   
64.
Effective soil thermal conductivity (λ eff) describes the ability of a multiphase soil to transmit heat by conduction under unit temperature gradient. It is a critical parameter for environmental science,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Numerous models are available in the literature, but their applicability is generally restricted to certain soil types or water contents (θ).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a new model in the similar form of the Johansen 1975 model to simulate the λ eff(θ) relationship of soils of various soil textures and water contents. An exponential type model with two parameters is developed and a new function for calculating dry soil thermal conductivity is presented. Performance of the new model and six other normalized models were evaluated with published datase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ew model is able to well mimic λ eff(θ) relationship of soils from sand to silt loam and from oven dry to full saturation. In addition, it has the best performance among the seven models under test (with root-mean-square error of 0.059 W m?1 °C?1, average deviations of 0.0009 W m?1 °C?1, and Nash–Sutcliffe efficiency of 0.994). The new model has potential to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soil thermal conductivity estimation and be incorporated into numerical modeling for environmental, earth and engineering studies.  相似文献   
65.
黄河源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遥感(RS)监测手段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获取了黄河源区在1975、1990、和2005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并通过叠加分析,获得了该地区土地利用/覆盖的时空转移特征. 此外,通过县级行政区对源区各县域内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为该地区的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结果表明:在1975-2005年间,黄河源区的环境退化非常明显,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沙地、滩地和水库、坑塘面积增加;沼泽地面积减小;高覆盖度草地面积减小,中、低覆盖度草地面积增加. 从县级行政区划上来看,耕地的增加主要分布于贵南、同德和泽库三个县;林地面积在玛沁和甘德两县有大面积的减小趋势;新增的沙地主要分布在玛多、共和、曲麻莱和若尔盖县;新增水库、坑塘则主要分布于共和、和贵南两县;沼泽地面积的减少绝大部分发生在若尔盖县;高覆盖度草地在甘德和玛沁两县增加非常明显,但在玛曲、玛多、达日、兴海、阿坝、若尔盖、红原等县均有大面积的减小趋势. 因此,在黄河源区开展环境保护或环境治理工作,应根据不同区域的具体环境问题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66.
基于气候干燥度的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分类新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取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阐明了青藏高原各大地貌单元的大气环流及自然景观特征, 描述了高原多年冻土形成和分布格局. 基于综合地域分异规律, 以年降水量和干燥度(蒸发/降水)作为主要指标, 并参考年平均气温、气温年较差及年平均空气湿度等, 结合地形因素将高原多年冻土划分为: 湿润型、亚湿润型、半干旱型、干旱型和极干旱型五种类型, 并对各类多年冻土的代表性地区的冻土特征分别进行论述. 该分类方法适合于小比例尺的冻土测绘和制图.  相似文献   
67.
广东省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差异时空特征及影响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数据,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泰尔指数、重心模型等方法分析了1996―2008年广东省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差异的时空特征,并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对其影响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1996―2008年,广东省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总体差异波动增大,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重心向西北偏移;2)广东省各城市之间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差异显著,空间格局上存在较明显的集聚和峰值效应;3)广东省各城市之间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相对发展速度差别较大,按基础水平和提高速度的差异划分为4种类型区,其中基础高密度提高较慢类型区和基础低密度提高较慢类型区涉及城市数量较多;4)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资本与劳动力投入规模的增大、交通区位的改善和科技水平的提升,广东省城镇建设用地的经济效益将会得到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68.
On 16 March 2004, we received an appeal from Dr. Qing WANG of the United States' Naval Postgraduate School questioning the legitimacy of the paper entitled, Modeling Marine Stratocumulus with a Detailed Microphysical Scheme, that was published by ZHAO Chunsheng and Yutaka Ishizaka in the January 2004 issue of the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AAS). She pointed out that the model described in the paper was developed by her group in which the first author, Dr. Zhao, worked as a visiting scholar during February 1997-February 1998. The authors should not have claimed in the paper that they developed the model. In particular, they should not have published her group's work as their own. Thus, Dr. Wang requested that the paper be retracted from AAS.  相似文献   
69.
70.
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在海洋中的传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全球版本的迈阿密等密度海洋环流模式对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在海洋中的传输以及扩散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模式中核废料(示踪物)排放情景采取等通量连续排放,排放时间从3月25日开始,分别持续20 d以及1 a,两种情形分别积分20 a。为了减少海洋环流年际变化带来的数值模拟的的不确定性,20 a的模式积分分别用2010年、1991-2011年、1971-1991年以及1951-1971年4个不同时段的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作为大气强迫场,因此每种排放情形包含4个数值试验。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不同核废料排放情景及其在不同时段大气资料对海洋模式的驱动下,模拟的示踪物总体的传输扩散路径(包括表层以及次表层)、传输速率以及垂直扩展的范围没有显著的差异。集合平均数值模拟的结果显示:在两种排放情景下,日本福岛核泄漏在海洋的传输路径受北太平洋副热带涡旋洋流系统主导,其传输路径首先主要向东,到达东太平洋后,再向南向西扩散至西太平洋,可能在10~15 a左右影响到我国东部沿海海域,且海洋次表层的传输信号比表层信号早5 a左右。通过进一步分析模式积分过程中最大示踪物浓度随时间变化发现,在积分第20 a(2031年3月),海洋表层和次表层浓度的最高值分别只有模式积分第一年浓度的0.1%和1%。在积分的20 a里,排放的核废料主要滞留在北太平洋海域(超过86%±1.5%的核废料在积分结束时,滞留在北太平洋),而在积分的前10 a(2021年之前),几乎所有的核废料滞留在北太平洋;在核废料的垂直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海洋表层至600 m的深度,在积分的20 a时间里,没有核废料信号扩散至1 000 m以下的深度。数值模拟的结果也表明核废料浓度减弱的强度以及演变的时间特征主要受洋流系统的影响,与排放源的排放时间长短关系不大。值得指出的是,更加准确地评估一个真实的核泄漏事故对海洋环境所造成的可能影响,还需要考虑大气中的放射性物质的沉降以及海洋生态对核物质的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