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58篇
  免费   1104篇
  国内免费   2527篇
测绘学   248篇
大气科学   474篇
地球物理   1436篇
地质学   4755篇
海洋学   540篇
天文学   176篇
综合类   651篇
自然地理   20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497篇
  2010年   303篇
  2009年   457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300篇
  2006年   534篇
  2005年   589篇
  2004年   1167篇
  2003年   754篇
  2002年   506篇
  2001年   402篇
  2000年   262篇
  1999年   249篇
  1998年   297篇
  1997年   272篇
  1996年   173篇
  1995年   140篇
  1994年   118篇
  1993年   313篇
  1992年   281篇
  1991年   133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70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55篇
  1986年   29篇
  1982年   6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18篇
  1976年   12篇
  1950年   8篇
  1943年   7篇
  1940年   9篇
  1937年   15篇
  1934年   9篇
  1933年   13篇
  1928年   7篇
  192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71.
东濮凹陷黄河南地区下第三系沉积体系与油气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筱敏  张晋仁 《地质论评》1993,39(3):248-258
为了加速东濮凹陷黄河南地区油气勘探的步伐,本文根据现代沉积体系理论,综合运用地质、测井和地震资料,首次在东濮凹陷黄河南地区下第三系中系统地确定了冲积扇、河流、扇三角洲、三角洲—滑塌浊积扇、滩坝、近岸水下扇和轴向重力流水道等7种类型的沉积体系,并描述了这些沉积体系在地质、测井和地震等方面的沉积特征。结合盆地断裂活动特点,指出充填盆地沉积体系的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沉积体系的平面展布具有不对称性,从而建立盆地沉积体系演化模式。同时,结合油气勘探实践指出富集油气的有利相带。  相似文献   
872.
黄河兰州谷地新构造运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李森  王跃 《地质论评》1993,39(3):259-267
通过分析新构造运动在黄河兰州谷地的表现,证明自上新世末以来本区新构造运动强烈,相继发生过3次主要构造事件,制约和影响黄河兰州谷地的形成、发育及环境演变。新构造运动以脉动式整体抬升和差异式断块运动的方式活动,使本区自2.4Ma以来上升约800m。由于特定的地貌位置和特殊的区域地质构造,本区新构造运动完全受制于青藏高原阶段性强烈隆起。  相似文献   
873.
诸宝森 《地质论评》1993,39(3):268-275
江西省茅口—龙潭期地层研究的较为详细,可分为3区6小区,反映出当时古地理条件下所形成的不同沉积相带,它们沿走向相当稳定,沿倾向则有规律递变。但目前这种有规律的分布已经错乱,通过地层对比推知在武夷山、武功山及九岭山等地均发生过较大规模的水平位移。正是这种水平位移导致了江西省二叠纪沉积相带的畸变与古地理图失真。目前这些山区的核心部位均无盖层,其原因不仅仅在于风化剥蚀,构造剥蚀可能是更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874.
信荃麟  杜庆龙 《地质论评》1993,39(4):283-291
本文探讨了利用地质统计学中的三种克立格方法进行井间储层参数预测的原理及方法,并在某油田中应用,通过最优性检验,建立起了适合研究区地质特点的各种储层参数的最佳估计模型,揭示了储层参数在三维空间的变化规律,为建立三维储层预测模型开辟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875.
地震信息对薄砂岩储层特性的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怀民  赵景龙 《地质论评》1993,39(5):433-441
近年来,以地震信息为主进行油气藏描述,这是当前对石油勘探的重点攻关课题.本文结合我国陆上和海域部分油田或含油气构造的实际资料,运用地震信息为主,结合测井、地质及钻井等资料,对储层进行综合解释。同时,提出了用多地震信息计算薄层厚度的基本公式,根据地区性岩性和地震资料的差异,使用了确定性地质统计和Coringing分析两种方法进行储层物性参数的预测,文中给出大量的实例说明各种储层参数描述方法和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876.
北京中生代地层及生物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对北京地区中生代地层和生物群进行了研究。依植物化石资料与岩性对比,肯定了三叠系的存在。上统含拟丹尼蕨等晚三叠世标准化石,时代明确;中统未见化石;下统含二叠—三叠纪过渡性化石,时代归属有争议。侏罗系在北京地区分布广、厚度大、矿产丰富、沉积类型复杂。文中从动、植物化石组合,岩相与火山活动等多方面做了新的探讨。白垩系出露面积很小,属断陷盆地沉积,但化石极丰富,含标准的热河生物群及与之有演替关系的房山生物群分子;另对盆地的地质演化历程也有简单叙述。  相似文献   
877.
薛步高 《地质论评》1993,39(5):450-458
云南省金及伴(共)生金矿,可划分10个成矿带(区),含7个成矿亚带(区),主要分布在大地构造单元的活动区及稳定区的边缘,多沿深大断裂两侧分布。伴(共)生金矿划分8大成因—工业类型,占储量比例大的为火山岩型、沉积变质型、沉积改造型,其中火山岩型、热液型、斑岩型、岩浆型,通过深入工作,往往有发展为独立金矿的可能、而沉积改造型一般只能综合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878.
新生代黄骅坳陷构造伸展、沉积作用和岩浆活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孟庆任  王战  王翔  解建民 《地质论评》1993,39(6):535-547
黄骅坳陷是一典型的张性盆地,其构造主要受西缘向东倾的拆离断层的控制。构造沉降分析显示盆地西部以裂谷沉降为主,而向东热沉降逐渐增大,反映了上地壳的强烈裂谷区与岩石圈深部强烈减薄区发生了错位。沉积作用在裂谷期和热沉降期具明显不同的特点,指示了早期基底快速不均匀的下沉和晚期基底广泛缓慢下沉的过程。玄武岩的形成和演化也与盆地构造发展过程相一致。研究结果表明,黄骅坳陷是在下伏岩石圈上部发生简单剪切和下部发生纯剪切的构造伸展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879.
Studies of the deformation styles, formation types and isotopic age data indicate that the Altaides has successively experienced 5 stages of orogeny: (1) the Kanas orogeny forming the angular unconformity between the Baihaba Formation (O_3) and the Habahe Group (Z-O_2); (2) the Daqiao orogeny (S_3-D_(1-2) giving rise to the early Hercynian quasi-aulacogen extensional continental crust of the area; (3) the Altay orogeny (middle-late Hercynian) leading to the oblique intracontinentai collis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large shear arc-shaped thrust system and representing a strong orogeny stage; (4) the pan-Altay orogeny (latest Hercynian-Indosinian) resulting in the uplifting and erosion of the mountains as a whole; (5) the Himalayan movement causing the rejuvenation of fault systems and block uplift of the Aitaides since the Cenozoic.  相似文献   
880.
Based on the study of folds and related conjugate shear joints, the tectonic stress fields of the Urumqi-Usu region to the north of the North Tianshan Mountains have been reconstructed. Furthermore the author discussed the tectonic movements and their dynamic features. The early tectonic movement in the investigated region occurred from the end of the Late Jurassic to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with the maximum (tensile) and minimum (compressional) principal stress trajectories in the tectonic stress field being in E-W and S-N directions respectively; the late tectogenesis took place from the end of the Early Pleistocene to the initial Middle Pleistocene, with the maximum and minimum principal stress trajectories in the late stress field striking in WNW and NE-NNE directions respectively. Through computer-aided simulated calculation by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and analysis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it has been ascertained that the early tectogenesis is a nearly N-S compressive movement and the late one a NE to nearly N-S compressive movement with reverse shear. The dynamic force which caused the tectogeneses came from the movement of the southern major fault, i.e. the North Tianshan Mountai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