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730篇 |
免费 | 1200篇 |
国内免费 | 189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43篇 |
大气科学 | 1994篇 |
地球物理 | 1906篇 |
地质学 | 3549篇 |
海洋学 | 1031篇 |
天文学 | 372篇 |
综合类 | 720篇 |
自然地理 | 80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0篇 |
2023年 | 117篇 |
2022年 | 313篇 |
2021年 | 352篇 |
2020年 | 287篇 |
2019年 | 355篇 |
2018年 | 372篇 |
2017年 | 326篇 |
2016年 | 431篇 |
2015年 | 367篇 |
2014年 | 438篇 |
2013年 | 460篇 |
2012年 | 351篇 |
2011年 | 384篇 |
2010年 | 356篇 |
2009年 | 428篇 |
2008年 | 336篇 |
2007年 | 314篇 |
2006年 | 282篇 |
2005年 | 283篇 |
2004年 | 212篇 |
2003年 | 236篇 |
2002年 | 208篇 |
2001年 | 228篇 |
2000年 | 282篇 |
1999年 | 420篇 |
1998年 | 326篇 |
1997年 | 323篇 |
1996年 | 324篇 |
1995年 | 275篇 |
1994年 | 229篇 |
1993年 | 208篇 |
1992年 | 166篇 |
1991年 | 137篇 |
1990年 | 114篇 |
1989年 | 117篇 |
1988年 | 101篇 |
1987年 | 55篇 |
1986年 | 60篇 |
1985年 | 44篇 |
1984年 | 39篇 |
1983年 | 20篇 |
1982年 | 20篇 |
1981年 | 24篇 |
1980年 | 18篇 |
1979年 | 11篇 |
1978年 | 8篇 |
1976年 | 6篇 |
1973年 | 7篇 |
1958年 | 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993.
Internet 下多数据源、超媒体空间信息的分布式调度与管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综述当代Internet GIS各种实现模式基础上,提出了多数据源、超媒体空间信息的分布式管理与可视化调度的策略,使各种纷繁芜杂的空间信息相互协调为有机联系的整体,从而实现了空间信息的分布式处理和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994.
从1981年开始,北京天文台开展了发射线星系的物端稜镜巡天。用60/90cm Schmidt望远镜加5.°3的物端稜镜在敏化的ⅢaJ底片上可以得到亮于16~m的星系光谱像。本文公布了第一批巡天结果:在覆盖天区约220平方度的12张底片上证认出50个发射线天体,47个河外星系(其中3个可能是新的Seyfert星系),3个行星状星云(其中一个N2242以前被当作河外星系)。文中给出了这些天体的名称、坐标、星等及光谱结构分类等资料,并比较系统地讨论了发射线星系的证认及光谱结构分类。我们还将本巡天的结果与其他天文台的结果作了比较。这些天体的证认图见图版Ⅰ—Ⅱ。 相似文献
995.
996.
卤水中铷铯的分离与提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采用沉淀法、离子交换法和溶剂萃取法从卤水中分离提取铷、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评述。 相似文献
997.
中国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建设即将全面启动,面对未来地震预警系统中大量地震烈度仪的接入,为了方便数据的传输、汇集、共享、使用和管理,设计一种地震烈度仪数据传输协议。本文介绍烈度仪数据传输协议设计思想和特点,并给出一种参考实现,重点表述各个模块的功能和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998.
第三纪是四川盆地大范围陆相沉积历史的最后阶段, 同时又是四川盆地重要的构造定形期.探究该时期原型盆地沉积充填规律与构造演化特征, 是揭示四川盆地形成演化过程, 还原其古地理、古气候演变的关键.在综合利用古地磁、地震、野外露头等资料的基础之上, 从盆-山结合的角度出发, 以地质历史时间为主要线索, 对第三纪原型盆地分阶段、分区域地进行了动态化分析研究.重建了各沉积时期原型盆地构造-古地理格局, 分析了盆地沉积充填规律并复原了不同阶段沉积相带的空间展布特征.主要受周缘山系逆冲推覆作用产生的构造负载和盆地基底构造的影响, 第三纪时期四川盆地沉积范围局限于西南部、南部地区, 以河、湖沉积环境为主, 处于持续地挤压、充填过程而具有萎缩消亡的趋势.现今残余第三系地层由老到新, 主要由名山组、芦山组、大邑砾岩组等地层组成(先后经历了: 受造山带挤压推覆作用和温暖干旱气候等因素影响, 发育湖盆边缘冲积扇和沙漠沉积环境, 处于快速沉降阶段的名山组沉积时期; 以及构造活动相对稳定, 湖盆面积不断减小, 以沙泥质沉积互层为特征的芦山组沉积时期; 和沿山前带由南向北迁移, 以发育大型冲积扇为特征的大邑砾岩组沉积时期).纵观整个第三纪构造演化历史, 反映出四川盆地西南部地区在第三纪时期表现为典型的陆内坳陷沉积盆地性质.同期的大地构造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对原型盆地的形成与演化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 同时也对该时期盆地古地理格局和沉积充填规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99.
利用山东2006—2015年5—9月123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10 a逐小时降水量资料,统计分析了山东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站次时空分布不均。鲁南易出现短时强降水,2013年最多,达到了564站次,7月最多,平均207站次,多出现在傍晚前后和凌晨。2)极值时空分布差异较大。10 a单站极值大值区分布在鲁西北、鲁南和半岛东部,2009年最多,为17站,且多夜间发生;10 a中年度极值均出现在13:00—次日02:00,8月最多,为7次。3)5、6、9月局地和小范围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所占比例较大,7—8月大范围短时强降水过程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000.
The geological processes responsible for outward growth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re debated.The Qilian Mountains on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plateau comprise one of the youngest structural components of the plateau whose understanding is key to deciphering the broader geological evolution of the region.Here,based on a reprocessed deep seismic profile which was originally collected during the 1990 s across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western Qilian Mountains and previous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data,we find evidence for decoupled crustal deformation that was partitioned by a decollement,in which lowercrustal deformation featured by local duplexing preceded upper-crustal deformation featured by imbricate thrusts.Furthermore,we propose that the Asian lithospheric mantle is being underthrust beneath the western Qilian Mountains,as inferred from patterns of lower crustal deformation which is marked by the Moho geometry.Integrating these results yield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lithospheric deformation of western Qilian Mountains,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plateau during the Cenozoic.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