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058篇 |
免费 | 2016篇 |
国内免费 | 129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55篇 |
大气科学 | 1424篇 |
地球物理 | 1538篇 |
地质学 | 3533篇 |
海洋学 | 696篇 |
天文学 | 286篇 |
综合类 | 730篇 |
自然地理 | 71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134篇 |
2023年 | 194篇 |
2022年 | 325篇 |
2021年 | 383篇 |
2020年 | 339篇 |
2019年 | 304篇 |
2018年 | 408篇 |
2017年 | 347篇 |
2016年 | 397篇 |
2015年 | 344篇 |
2014年 | 374篇 |
2013年 | 384篇 |
2012年 | 321篇 |
2011年 | 331篇 |
2010年 | 413篇 |
2009年 | 350篇 |
2008年 | 320篇 |
2007年 | 333篇 |
2006年 | 251篇 |
2005年 | 242篇 |
2004年 | 194篇 |
2003年 | 174篇 |
2002年 | 155篇 |
2001年 | 181篇 |
2000年 | 194篇 |
1999年 | 255篇 |
1998年 | 251篇 |
1997年 | 237篇 |
1996年 | 210篇 |
1995年 | 159篇 |
1994年 | 153篇 |
1993年 | 148篇 |
1992年 | 114篇 |
1991年 | 90篇 |
1990年 | 64篇 |
1989年 | 66篇 |
1988年 | 60篇 |
1987年 | 33篇 |
1986年 | 32篇 |
1985年 | 20篇 |
1984年 | 15篇 |
1983年 | 16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11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4篇 |
1975年 | 7篇 |
1960年 | 4篇 |
1958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3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通过对新疆小拐地区二叠系佳木河组,17口井的岩心观测、测井解释裂缝以及其中14口井200余个薄片鉴定分析,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分析,认为该区裂缝主要为区域性的构造缝,为多次地质作用叠加改造的结果,裂缝倾角主要以≥75°的直立缝为主,所占比例超过75%,总体特征表现为裂缝延伸较长(大于20 cm),裂缝宽度主要集中在0.1mm~1 mm之间,所占比例达60%以上,裂缝密度多数在0.6条/米~0.8条/米,未充填裂缝所占比例为90.5%,占绝对优势;工区裂缝主要受岩性和层厚的控制,裂缝主要发育在细砾岩、砂砾岩和薄层含砾砂岩中,根据研究区的实际情况,综合利用地质认识、古构造应力反演、相干数据体处理对裂缝分布规律进行再认识,预测裂缝发育带.最终对这3种方法进行权重分析及裂缝的综合评价表明:裂缝主要发育在G102-G5-G105、CP3-G103、G9井区、G13及G3井、C502-C67-C501及其南部,总体上呈片状或扇形展布. 相似文献
102.
中国南方更新世红土是古气候环境变化研究非常重要的载体之一,红土微生物类脂分子是其古气候环境研究的有效指标,但其在红土中的古气候意义需要更进一步的挖掘和明确.选取处于气候变化敏感地带并且已有很好年代学基础的安徽宣城红土剖面进行详细的野外调查和系统的样品采集,利用改善后的碱式水解法提取红土微生物类脂分子,通过对比分析、比较印证等方法对其中的甘油二烷基链甘油四醚(glycerol dialkyl glycerol tetraethers,简称GDGTs)进行系统研究.宣城剖面GDGTs分布特征显示:剖面下部各指标呈旋回性变化、而上部相对稳定,表明形成初期环境比较动荡,而后期成土环境相对稳定;土壤pH为7.0~8.0,推测其物源主要来源于北方干旱区或长江中下游干涸河滩沉积;BIT指标反映宣城地区在130 ka BP左右气候极为干旱.结果表明,红土中微生物类脂物GDGTs能够定量、高分辨率地重建安徽宣城的古气候环境,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03.
云南墨江金矿床硅质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墨江金矿床厂组中下段硅质岩具有典型的沉积构造,岩石富集∑Fe和As 、Sb、Bi、Ga等微量元素(相对于地壳克拉克值),而相对贫AI2O3;稀土元素以总量(∑REE)低,负铈异常为特征,与热水沉积的硅质岩特征相似。在判别硅质岩形成与作用的一系列主量和微量元素图解上,本区的硅质岩位于热水沉积作用范围,但四十八两山段硅质岩有趋近于正常化学沉积作用。利用硅质岩的氧同位素计算出它的形成温度为128-146℃。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本区硅质岩的形成与热水沉积作用有关,但四十八两山段硅质岩受到正常化学沉积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4.
105.
106.
高温高压下矿物岩石电导率的实验研究数据,不仅是人们了解地球内部物质组成及其演化过程的重要窗口,而且可以为野外大地电磁测深和地磁测深反演提供重要约束.重点介绍了温度、压力、水含量、铁含量、氧逸度、熔融等矿物岩石电导率的影响因素,深入阐述了存在于矿物岩石的4种主要导电机制,即离子、质子、小极化子和大极化子.回顾近年来地壳主要造岩矿物(长石、石英和辉石)的电导率实验研究取得的新成果,讨论了它们的导电机制和地球物理意义,并对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尚需进一步展开的工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7.
108.
109.
银厂坡银矿床碳酸盐化蚀变作用与银的矿化富集在空间上紧密相伴,这种蚀变作用导致矿石与围岩中组分有明显差异。本文通过定量计算阐明组分之间的迁移方向;计算表明在银的原生富集过程中,常量组分的带入与带出最不明显;而微量组分Ag和Cu、Pb、Zn、As、Sb、Cd、Ge带入围岩明显。在银的次生富集过程表现为Ag和Cu、Pb、Cd、Ga、Ge、REE、AlO3、Fe2O3、MnO、K2O、P2O5的强烈带入,以Al2O3、Fe2O3、K2O、P2O5带入强度最大,这是由于CaO、MgO被淋滤,体积亏损造成强烈带入的假象,而As、Sb、Zn、V、Cr、Co、Ni、CaO、MgO为自围岩中带出组分,以CaO、MgO带出强度最大。REE除原生富集的弱蚀变白岩→矿化白云岩表现为带出外,其余原富集过程均表现为带入围岩。造成组分发生迁 相似文献
110.
总结了1995年海南东方近海5.2级地震的地质背景,宏观烈度,地震序列特征,前兆异常以及地震活动与环境因子的对应关系,并提出了未来一年或稍长时间内,该区及附近地区仍存在发生5~6级地震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