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191篇 |
免费 | 2574篇 |
国内免费 | 173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76篇 |
大气科学 | 1614篇 |
地球物理 | 1950篇 |
地质学 | 4373篇 |
海洋学 | 1455篇 |
天文学 | 251篇 |
综合类 | 803篇 |
自然地理 | 118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3篇 |
2024年 | 170篇 |
2023年 | 234篇 |
2022年 | 356篇 |
2021年 | 501篇 |
2020年 | 394篇 |
2019年 | 468篇 |
2018年 | 467篇 |
2017年 | 397篇 |
2016年 | 513篇 |
2015年 | 431篇 |
2014年 | 532篇 |
2013年 | 510篇 |
2012年 | 520篇 |
2011年 | 567篇 |
2010年 | 525篇 |
2009年 | 556篇 |
2008年 | 495篇 |
2007年 | 514篇 |
2006年 | 408篇 |
2005年 | 404篇 |
2004年 | 375篇 |
2003年 | 330篇 |
2002年 | 455篇 |
2001年 | 391篇 |
2000年 | 343篇 |
1999年 | 303篇 |
1998年 | 200篇 |
1997年 | 183篇 |
1996年 | 138篇 |
1995年 | 154篇 |
1994年 | 129篇 |
1993年 | 91篇 |
1992年 | 87篇 |
1991年 | 74篇 |
1990年 | 56篇 |
1989年 | 42篇 |
1988年 | 41篇 |
1987年 | 28篇 |
1986年 | 19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15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15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8篇 |
1972年 | 2篇 |
1971年 | 3篇 |
1958年 | 6篇 |
195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01.
基于GIS的地热资源与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实现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保证资源与环境协同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将GIS与地热工程分析相结合,借助信息技术,建立了地热资源与环境管理信息系统,这一系统的特点就是以长观数据与地热工程分析结果作为数据源,将信息化管理和科学决策结合在一起,实现集信息管理,资源评价与科学决策为一体的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202.
全球前寒武纪基底构造格局与古大陆再造问题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全球前寒武纪基底构造格架与构造单元的划分是古大陆再造和泛大陆拼合的重要基础.本文整理了基底构造单元的级别体系, 以晋宁期和印支期为准, 提出了一级构造域、二级陆台及地区和三级陆核、地块等3级划分.分出了5个一级、14个二级和若干个三级单元, 并予以系统编号, 以便查询和增修.认为超大陆是泛大陆的组成部分, 现在重点研究的罗迪尼亚超大陆已经涉及全球, 进入了泛大陆-850的研究范围.论证了中国3个陆台和华夏地区在新元古代晋宁期的位置关系, 认为它们相距不远, 并部分相互碰撞, 构成亚洲中轴(大华夏)构造域.讨论了罗迪尼亚的流行模式及SWEAT连接问题.指出新元古代Chuaria Tawuia宏观藻组合在东亚和北美西部的分布, 认为大华夏构造域应作为一个松散的整体与劳伦古大陆相邻, 并概略讨论了泛大陆-850的再造格局特征.提出了经过改进的泛大陆-250在中二叠世(280257 Ma)的再造模式, 讨论了古植物和海生动物生物地理分区在古大陆再造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3.
204.
强对流天气预报业务包括监测、分析、预报、预警和检验等方面。对流初生识别、对流系统强度识别和对流天气类型识别等监测技术取得新进展,综合多源资料的监测技术已应用于中国气象局中央气象台业务。对流系统的触发、发展和维持机制等获得了新认识,我国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及其环境条件统计气候特征、分析规范及相应业务产品等为业务预报提供了必要基础和技术支撑。光流法、多尺度追踪技术以及应用模糊逻辑方法的临近预报技术等有明显进展,融合短时预报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对流可分辨高分辨率数值 (集合) 预报及其后处理产品预报试验取得了显著成效,基于数值 (集合) 预报应用模糊逻辑方法的分类强对流天气短期预报技术为业务预报提供了技术支撑。强对流天气综合监测和多尺度自适应临近预报技术、多尺度分析技术以及融合短时预报技术、发展并应用模糊逻辑等方法的、基于高分辨率数值 (集合) 模式的区分不同强度等级和极端性的分类强对流天气精细化 (概率) 预报技术等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205.
1980-2009 年国内外旅游研究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选取《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地理研究》、《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Journal ofTravel Research》和《Tourism Management》6 种国内外权威核心刊物,从载文作者、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研究区域4 个方面,对1980-2009 年国内外旅游研究现状进行比较分析。从1980-1989 年、1990-1999 年和2000-2009 年3 个阶段,比较国内外旅游研究演变特征,研究发现,国内外研究领域演变存在差异性,即国外研究领域演变特征主要表现为“四降四升”,国内则表现为“三降四升”的特征;而研究区域和研究方法的演变特征存在相似性:国内外旅游研究区域均表现为“沙漏型”演变规律,即从全球性的研究缩减到对单个区域的案例研究再扩展到跨区域性/全球性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国内外采用描述性的定性研究方法呈下降趋势,而采用数理统计和构造模型等定量研究方法呈上升趋势。最后,从研究领域、研究区域、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挑战4 个方面展望国内旅游研究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6.
一种简化的Helmert方差分量估计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Helmert方法是通过求出两类观测值的单位方差,来修正其先验权,用迭代法最终求得正确的权。本文提出,如果已知两类观测值的单位方差之比,即可定出正确的权,从而使计算简单化。 相似文献
207.
渤海湾西部表层沉积物悬移组分元素特征及物源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渤海湾西部海底表层沉积物样品粒径小于0.063mm的悬移组分进行16种元素测试,分析了各元素特征及分布规律。元素平均丰度与黄土及渤海泥质沉积物基本一致,说明渤海湾西部表层沉积物悬移组分的物源主要与黄河源区黄土高原的黄土有关。研究区16种元素可分为两类,I类是Sc、Co、Fe、V、Al、Ca、Mg、Th、U、Cr;II类是Zr、Hf、Ba、Na、Sr、K。同类元素丰度的平面分布规律相似,呈现正相关性;异类元素丰度的平面分布规律相反且呈负相关性。研究区主要分为两个地球化学分区,两区基本以北纬39°05′线为界,I区位于南部和中部,以高Sc、Co、V、Th、U、Cr、Fe、Al、Mg、Ca等I类元素为特征;而II区位于北部,以高Zr、Hf、Ba、Sr、Na、K等II类元素为特征。渤海湾西部表层沉积物悬移组分的元素特征及分区,可能与研究区内不同季节沿岸环流方向改变,进而导致不同物源母质沉积物输运混合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08.
209.
依据实测资料,分析了伶汀洋冬、夏季的水温分布特征及其变化。冬季湾内水温的分布和变化较单一,夏季由于河流入海流量增大,河流与海洋水体的相互作用加强,明显可见两个冷、暖水锋在河口湾中段相交,上段为高温的河流淡水控制区,下段为低温的陆架水控制区,两者显著的特点是其控制区内温度变化很小,而在锋面转折地带的河口湾中段,盐淡水混合强烈,其温度变化大,温度等值线呈倾斜分布。 相似文献
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