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394篇 |
免费 | 1048篇 |
国内免费 | 137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43篇 |
大气科学 | 1209篇 |
地球物理 | 1334篇 |
地质学 | 2959篇 |
海洋学 | 581篇 |
天文学 | 200篇 |
综合类 | 511篇 |
自然地理 | 68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8篇 |
2023年 | 118篇 |
2022年 | 276篇 |
2021年 | 326篇 |
2020年 | 238篇 |
2019年 | 295篇 |
2018年 | 367篇 |
2017年 | 323篇 |
2016年 | 323篇 |
2015年 | 275篇 |
2014年 | 324篇 |
2013年 | 283篇 |
2012年 | 308篇 |
2011年 | 359篇 |
2010年 | 350篇 |
2009年 | 290篇 |
2008年 | 226篇 |
2007年 | 260篇 |
2006年 | 240篇 |
2005年 | 200篇 |
2004年 | 137篇 |
2003年 | 129篇 |
2002年 | 164篇 |
2001年 | 130篇 |
2000年 | 169篇 |
1999年 | 242篇 |
1998年 | 164篇 |
1997年 | 189篇 |
1996年 | 165篇 |
1995年 | 166篇 |
1994年 | 133篇 |
1993年 | 165篇 |
1992年 | 104篇 |
1991年 | 78篇 |
1990年 | 56篇 |
1989年 | 50篇 |
1988年 | 41篇 |
1987年 | 33篇 |
1986年 | 21篇 |
1985年 | 15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12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5篇 |
1963年 | 1篇 |
1958年 | 14篇 |
1954年 | 1篇 |
194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8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本文利用云南省跨断层短水准测量资料,提出且证实了一个新的观点:在地震平静期点位基本稳定的条件下,地震前不同测点间的不同变化是一种地震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992.
993.
Provenance System Analysis of the Nantun Formation of the Huhehu Sag in Hailar Basi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 Junhui MENG Qi’an LU Shuangfang ZHU Defeng WU Haibo LIU He ZHANG Dazhi 《《地质学报》英文版》2012,86(1):189-198
Huhehu Sag is a new battlefield for the future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the Hailar Basin. At present, exploration of this area stays at a low level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venance system of the Nantun Formation is comparatively weak. So, to carry out the detailed depiction of the provenance system in the study area is significant for the sedimentary system reconstruction, for the prediction of reservoir distribution and favorable areas. Based 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paleogeomorphy, light-heavy mineral and seismic reflection features, sandstone thickness and sandstone percentage, this paper analyzes in detail the provenance system of the Nantun Formation in Huhehu Sag from various angles and levels. It shows that provenances of the Huhehu Sag mainly originated from the eastern Xilinbeier Salient and western Bayan Mountain Uplift. The provenances surrounding the lake basin converged to the center of the basin, among which, the steep slope belt and the gentle slope belt are the main provenances, and the southern uplift is a secondary one. The distribution framework of the provenance fundamentally determines the distribution rules of the depositional system and its sand body developing during the Nantun period. 相似文献
994.
准确描述破裂面形貌对于我们理解地震断层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破裂面的形貌特征包含许多关于地震和断层机制的有用信息。在Mw7.9 2008汶川地震中断层活动产生了两个新鲜的破裂面,八角庙破裂面和沙坝破裂面。我们使用3D便携式激光扫描仪(Tri mble GX)对两个破裂表面进行测量,在野外微观尺度上研究了破裂面形貌特征。通过能谱密度和均方值两个方法分析破裂面形貌,新鲜的破裂面表现为自相仿性,能谱密度和均方值均与剖面长度存在幂律关系。在能谱密度与空间频率的对数图中,能谱密度曲线存在明显的拐点,该拐点所对应的波长称为特征波长,表明单一分形不能准确描述破裂面形貌。八角庙破裂面在平行滑动方向上的特征波长为7 mm,在垂直方向上特征波长略大一些(区域Ⅰ为10 mm,区域Ⅱ为9 mm);沙坝破裂面在平行滑动方向上的特征波长为8 mm,但垂直方向上特征波长略小(6 mm)。均方值曲线的最小二乘拟合直线的斜率为Hurst指数,该指数依赖于剖面线方向并描述破裂面形貌的各向异性,H指数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与平行擦痕和垂直擦痕方向对应,这与野外断层面擦痕测量结果一致。沙坝破裂面的H指数极坐标图中存在次级H指数峰值(对应剖面线方向为85°和160°),这揭示破裂面上存在一组隐匿擦痕。该组隐匿擦痕为汶川地震之前断层活动中形成的,但这还不足以推测上一次断层活动的时间和规模。另外,通过比较新鲜节理面和破裂面表明H指数是否大于0.8反映了断层类型。在整个空间频率域上,能谱密度曲线斜率(-α)和均方值曲线斜率(H)的线性拟合关系为α=1.22+1.72H,并不严格满足两者之间理论关系式,α=1+2H。这个差异是由于测量信号噪音、破裂面的多分形性和分析方法的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995.
长株潭地区农业功能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以长株潭地区23个县市区为研究区域,分别从农产品供给功能、就业和社会保障功能、生态保育功能、文化传承和休闲功能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和农业功能变化的时空差异诊断模型等方法对长株潭地区1998~2014年农业功能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进行研究,根据各地区功能特征提出农业功能发展调控策略。研究结果表明:① 长株潭地区农产品供给功能有大幅提升,其重心有向外进一步扩散趋势;长株潭地区核心区域劳动力就业与社会保障功能下降幅度较大;大围山、罗霄山脉等山地丘陵区生态保育功能优势进一步凸显;文化传承和休闲功能部分区域获得进一步发展,但空间变化差异较小。② 研究发现不同区域农业主导功能不同,根据各地区农业功能不同优势特征,结合自身特色因地制宜发展优势农业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调控对策,从而为长株潭地区农业多功能发展与功能特征的识别及确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6.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盐下油气勘探近年来取得重要突破,明确中深层中元古界—奥陶系的地震反射波组特征,具有重要油气勘探意义。运用最新的钻井和地震资料,在不同岩性速度分析基础上,井—震联合精细标定,明确波组横向变化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中深层地震反射可划分为连续性较好的奥陶系与连续性较差的前奥陶系两大波系,细分为中-弱振幅、低-中频、连续性较差(Ⅰ),中-强振幅、低频、连续性较好(Ⅱ),中-弱振幅、连续性较好(Ⅲ),中-强振幅、中-高频、连续性好(Ⅳ)4类波组;2)不同岩性组合方式及厚度变化使同一地层在不同地区波组特征不同,Ⅰ类波组分布在前奥陶系,Ⅱ类波组分布在米脂区马一段,Ⅲ类波组分布于中东部马二段与马四段以及华池区马三段,Ⅳ类波组分布在米脂区马三段以及中东部马五段;3)波组横向突变及纵向接触关系揭示该区发育两大类盐滑脱褶皱及低角度削截与超覆不整合。波组特征分析为中东部中元古界—奥陶系构造演化、沉积相带展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997.
山岳型景区建设下乡村聚落的多维重构——基于云丘山旅游景区微观案例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传统乡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在山区地区,受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的影响,其乡村聚落的重构更具有独特性和典型性。采取深度访谈、全样本问卷调查、遥感影像解译与GIS分析等方法,以云丘山旅游景区中的两个自然村落为例,从微观尺度研究乡村聚落的多维重构过程,研究发现,在景区建设推动下,云丘山景区内两个村的“空间—经济—社会”三个维度均发生了重构:空间层次上,土地利用状况和三生空间的规模均发生变化,生产、生活空间减少,生态空间增加,空间格局上从“生活—生产—生态”的环状模式转变为生活、生产空间在生态空间中镶嵌的模式;经济层次上,村民的收入提升,生计模式发生改变,对旅游业的产业依赖度升高,传统生产模式改变;社会层次上,人口回流,劳动力显著增加,社会阶层的空间差异被打破,乡村组织方式逐渐向旅游生产方式上转变。乡村的“空间—经济—社会”多维重构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关系,在景区旅游发展的推动下形成新的乡村地域系统。 相似文献
998.
999.
通过冰雹云模式模拟的一次冰雹云降水过程中降水粒子廓线和微波辐射传输模式结合,分析了冰雹云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微物理含量垂直结构变化及其对微波亮温的影响,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如果微波通道受到降水粒子散射和辐射的共同作用,如降水云早期的85 GHz亮温,成熟期的19 GHz亮温及消散期的37 GHz亮温,由于辐射和散射信息互相抵消,致使亮温随雨强的变化较复杂,这些通道亮温和雨强的相关性明显降低,不宜被用来反演地面雨强。2)根据19 GHz亮温随地面雨强或冰相粒子柱含量的改变,可以大致确定降雨云的不同阶段:在发展阶段,主要是降雨层以上的冰相粒子,尤其霰粒影响19 GHz亮温,致使其亮温与冰相粒子柱含量具有较好的负相关,而与地面雨强相关性较差;在成熟阶段,主要受雨水上层逐渐增加的辐射和冰相粒子散射共同作用,使得19GHz亮温与地面雨强和冰相粒子柱含量的相关性都不太好;在消散阶段,19 GHz亮温主要受较强的雨水辐射影响,与地面雨强和冰相粒子柱含量均有着较高的正相关。3)37 GHz是相对比较稳定的通道,其亮温与地面雨强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尤其与冰相粒子柱含量相关性更好,因此是反演地面雨强和冰相粒子柱含量的最佳通道。85 GHz亮温对降雨云体的中高层结构较为敏感,使得其亮温随地面雨强增加而降低的变化比较离散,不如37 GHz的集中。 相似文献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