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124篇 |
免费 | 2061篇 |
国内免费 | 384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90篇 |
大气科学 | 1655篇 |
地球物理 | 2674篇 |
地质学 | 7613篇 |
海洋学 | 1087篇 |
天文学 | 373篇 |
综合类 | 1167篇 |
自然地理 | 86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1篇 |
2023年 | 118篇 |
2022年 | 277篇 |
2021年 | 336篇 |
2020年 | 250篇 |
2019年 | 296篇 |
2018年 | 369篇 |
2017年 | 331篇 |
2016年 | 336篇 |
2015年 | 311篇 |
2014年 | 329篇 |
2013年 | 315篇 |
2012年 | 325篇 |
2011年 | 842篇 |
2010年 | 634篇 |
2009年 | 739篇 |
2008年 | 366篇 |
2007年 | 543篇 |
2006年 | 742篇 |
2005年 | 800篇 |
2004年 | 1285篇 |
2003年 | 857篇 |
2002年 | 659篇 |
2001年 | 523篇 |
2000年 | 429篇 |
1999年 | 472篇 |
1998年 | 457篇 |
1997年 | 451篇 |
1996年 | 336篇 |
1995年 | 301篇 |
1994年 | 249篇 |
1993年 | 467篇 |
1992年 | 371篇 |
1991年 | 211篇 |
1990年 | 96篇 |
1989年 | 135篇 |
1988年 | 60篇 |
1987年 | 88篇 |
1986年 | 49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18篇 |
1979年 | 10篇 |
1977年 | 15篇 |
1976年 | 10篇 |
1958年 | 15篇 |
1937年 | 15篇 |
1933年 | 13篇 |
1924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Abstract. The Meng'entaolegai In-rich Ag-Pb-Zn deposit is located in the eastern part of Inner Mongolia. It is one of the In-richest deposits in China. Large amounts of quartz and sulfide minerals constitute a hydrothermal quartz-sulfide vein deposit within a Hercynian acidic granite massif, which occupies an area of about 400 km2 . Thirty-six orebodies, controlled strictly by the E-W trend faults, are found in the orefield of 6 km in length from east to west and 200 to 1,000 m in width from south to north. The ore minerals are mainly galena, sphalerite and pyrite, and subordinate chalcopyrite, arsenopyrite, cassiterite and stannite with many Ag-minerals. The gangue minerals are mainly quartz, calcite, sericite and chlorite. Economic components of the deposit are dominated by Pb andZn (reserves of Pb and Zn are 0.17 Mt and 0.37 Mt, and their grades are 1 % and 2.3 %, respectively), with Ag, Sn, In and Cd (1,800 t Ag, >2,000 t Sn, >500 t In and 1,800 t Cd) as by-products. Indium is highly enriched in ores and its contents are 9 to 295 ppm in ores and 85 to 2,660 ppm in sphalerite. Analyt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ore-forming fluid of this deposit contains 0.8–3.5 ppm In and 4–36 ppm Sn, and the two elements show a very good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a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0.8672, whil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n and Zn in the ore-forming fluids, with a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0.5723, is not as good as that between In and Sn. This indicates that indium has an affinity with tin in the ore-forming fluids. The authors think that this is probably the main reason why those In-rich deposits spread over the world are simultaneously enriched in tin. 相似文献
42.
任-侵位的岩浆体,在结晶分异、固化成岩过程中,一般都可分为:已结晶的固相岩体、正(半)结晶的可塑相岩体及未结晶的熔融相岩浆3部分.此时,若发生了地壳运动,地壳运动的构造作用力。使正(半)结晶的可塑相岩体发生可塑相变形,形成片麻化岩体;地壳运动(包括地震)时的构造作用力为脉动性质的挤压作用力;岩体发生片麻化的地壳运动,又使已结晶的固相岩体和围岩发生断裂活动,形成了断裂带控矿、容矿构造;未结晶的熔融相岩浆再度上升侵位,便形成了小侵入岩体控矿构造.残浆的形成与排出,控矿构造的发生、发展与控矿过程,都是在这次地壳运动过程中完成的.因此,对这次地壳运动可称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43.
西南印度洋中脊是典型的慢速扩张洋中脊之一。对采自西南印度洋中脊50°E附近的7件玄武岩和蛇纹石化橄榄岩样品所作的分析表明,基性玄武岩类SiO2含量为43.72%~48.40%,TiO2含量较少,为1.14%~1.52%;MgO含量为5.96%~10.98%;TFe2O3含量为4.55%~5.2%;Mg#值为0.53~0.64,里特曼指数σ为2.34~20.10。微量元素Zr/Nb和Y/Nb比值为显示N-MORB的性质,但是其他微量元素的比值(Ba/Nb,Ba/Th,La/Nb,Nb/U,Nb/Pb)均不显示正常洋中脊玄武岩的特征,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显示强烈富集K和Pb,亏损Nb,稀土元素显示较为平缓的分配模式。超基性蛇纹石化橄榄岩的主量元素特征为SiO2为38.91~45.49;TiO2含量为0.02~0.28;MgO含量很高,为36.87~40.61,TFe2O3含量为2.82~3.91,Mg#值为0.92~0.94。微量元素中Ni,Cr的含量很高,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显示橄榄岩强烈富集K和Pb,Ba,Th,La,Ce,Ti中等程度富集,而亏损Nb,Sr。稀土元素总量较低,标准化曲线显示轻稀土元素富集模式。结合地球化学特征及前人研究资料分析认为,西南印度洋中脊的基性岩和超基性岩属同源性质,其原始地幔物质可能为部分正常洋中脊亏损地幔混染了陆壳或远洋沉积物的结果。 相似文献
44.
He Jianzhong 《大气科学进展》1993,10(2):233-242
Under semi geostropical approximation, by means or phase angle function the non-linear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 is derived involving topography and zonal shear basic flow. Conditions for the existence of limited amplitude periodical and isolated wave solutions are directly obtained based on the qualitative theory of the ordinary differentical equation. Analysis is thus made of the influence of topography and zonal shear flow on the existence of wave solution. Finally, explicit wave solutions are determined by function approaching with the result that topogra-phy and zonal shear flow affect not only the existence but also the form of waves, indicating the non-linear features of waves and the effect of topography and shear basic flow on undulation. 相似文献
45.
贝塞尔曲线在虚拟森林景观单树几何模型构建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虚拟景观模型的生成,需要对实际景观进行抽象和简化。树几何模型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是构成虚拟森林景观的两大要素。而树几何模型的构建又是林业GIS三维可视化的基础。在树几何建模中,树干及树枝形状的可视化表达具有突出意义。由于实际树种的复杂性,在计算机中建树模型,通常采用基于过程建模的方式,而这将面临用户如何对模型进行交互式控制的问题:参数太少,不足以描述树形态特征,而参数太多,则模型难以生成和理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引进贝塞尔(Bezier)曲线这种基于控制点的自由曲线来描述树木中的树干以及树枝形状,利用对曲线控制点的变动来控制曲线的形状,进而生成形态各异的树形状,对此,我们基于ActiveX技术生成Bezier曲线控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表示多种形状的树干与树枝,具有操作简捷、计算速度快,可视化效果良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46.
47.
森林火普遍发生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它对自然植被系统的演替起着重要作用。不同强度和频率的森林火培育出不同类型的植被:频繁的森林火导致草甸的形成,而热带雨林形成的原因之一是森林火的缺乏。古炭屑作为古森林火的遗迹,具有分布广泛、细胞结构保存完好以及原地埋藏等特点,为研究古森林火发生的强度和频率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古炭屑的出现与当时的气候因素、植被类型和地理状况有密切关系:干旱、少雨的气候常常伴随高频率森林火的发生,表现出古炭屑的数量增多;易燃物种组成的植被易发生森林火,古炭屑的出现也会增多,而耐火树种会降低森林火的强度,古炭屑则出现少。因此,从古炭屑的数量和种类的变化,可探讨古森林火的发生规律,进而推断长期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植被、地理状况的演变。 相似文献
48.
49.
50.
关于喀斯特洞穴发育深度问题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探讨喀斯特洞穴发育深度,必须考虑其形成的环境条件。喀斯特洞穴的形成环境可归结为两大系统:1)常温常压开放系统,主要表现为在强烈的地下水动力作用下的溶蚀作用;2)高温高压封闭系统,主要表现为在微弱的地下水动力作用下的化学溶蚀作用。热水溶蚀及混合溶蚀作用是发育深部洞穴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