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90篇
  免费   2082篇
  国内免费   1430篇
测绘学   425篇
大气科学   1284篇
地球物理   3338篇
地质学   4344篇
海洋学   776篇
天文学   718篇
综合类   529篇
自然地理   988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19篇
  2022年   278篇
  2021年   367篇
  2020年   302篇
  2019年   494篇
  2018年   562篇
  2017年   617篇
  2016年   663篇
  2015年   623篇
  2014年   704篇
  2013年   714篇
  2012年   614篇
  2011年   641篇
  2010年   615篇
  2009年   467篇
  2008年   451篇
  2007年   409篇
  2006年   345篇
  2005年   322篇
  2004年   243篇
  2003年   245篇
  2002年   284篇
  2001年   229篇
  2000年   267篇
  1999年   271篇
  1998年   173篇
  1997年   191篇
  1996年   174篇
  1995年   177篇
  1994年   142篇
  1993年   171篇
  1992年   110篇
  1991年   87篇
  1990年   63篇
  1989年   55篇
  1988年   44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5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15篇
  1954年   1篇
  194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关于中国煤层瓦斯区域分布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据1994 ̄1996年连续3年的统计,全国煤矿瓦斯灾害伤亡人数占煤矿伤亡总人数的40%以上,瓦斯涌出规律、瓦斯涌出量预测、瓦斯突出预测仍是煤矿安全技术的难题,在加强对瓦斯灾害综合治理的同时,把瓦斯作为煤层气资源积极进行开发利用,是当前的研究方向,瓦斯区域分布规律研究可以概括为建立在煤层瓦斯生成条件、保存条件基础上的高斯赋存量,高瓦斯涌出量,低瓦斯赋存量,低瓦斯涌出量区域分布规律研究;建立在高瓦斯赋  相似文献   
962.
安徽沿江地区地壳结构三维空间特征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对扬块区地壳结构总体认识为框架,结合区内构造层以及重、磁等深部地球物理和地震剖面资料,对安徽沿江地区6条剖面进行综合解释和反演拟合,给安徽沿江地区地壳断面的推断结果。  相似文献   
963.
地下介质横向变化的地震多尺度边缘检测技术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本文提出的地震多尺度边缘检测技术以坎尼最佳边缘检测准则和小波变换的多分辨分析为理论基础,能在地震记录上较方便而可靠地识别地下介质的横向变化。这些横向变化包括不能用肉眼在地震同相轴上直接发现而又实际存在的隐蔽特征。对地层尖灭,透镜体、岩性变化和孔洞、裂缝发育带均可进行识别。模型计算和实际地震资料的处理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64.
高压旋喷承重桩的设计与施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压旋喷桩作承重桩,设计和施工均无成熟经验,目前国内应用较少,从理论分析入手,结合施工实例,论述高压旋喷承重桩设计与施工的某些特点,为有足够的承载力,保证桩径与桩身强度是设计与施工的关键。  相似文献   
965.
966.
本文主要介绍了基于GIS的水土流失定量评价模型的组成、各参数因子的算式算法 ,以及该模型在贵州省 (原 )安顺市的应用结果。模型是以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 (RUSLE)为核心 ,在GIS中建立模型各因子空间数据 ,并通过PAMAP对它们进行综合分析。定量评价结果表明 ,(原 )安顺市年平均土壤流失总量为 86777吨 ,平均侵蚀模数为 4 0 9.4t/km2 ·a;轻度以上侵蚀面积 72 .7km2 ,强度以上侵蚀面积 53 .2km2 (含剧烈侵蚀面积 3 0 .9km2 )。其平均侵蚀模数与以往实测调查结果相比有 97.5%的一致性 ,表明该方法在贵州省岩溶地区的水土流失监测中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67.
We report direct luminescence ages for the culture‐bearing sediments of the Kebaran site of Nahal Hadera V (NHV) in the coastal plain of Israel. Although the site contains, in addition to rich lithic deposits, plentiful mammalian bone, it has proved to be undatable using radiocarbon dating, in spite of the fact that the cultural context places the time of occupation well within the range of radiocarbon dating. In contrast, luminescence dating of the site sediments proved successful. Luminescence ages were determined using the single aliquot additive‐dose (SAA) method, applied to sand‐sized quartz extracts to determine past equivalent doses (De). Dose rates (R) were calculated using thick source alpha counting for the uranium (U) and thorium (Th) concentrations and x‐ray fluorescence analysis for the potassium (K20) concentration. Of the five samples collected at the site, four represent cultural and subcultural deposits and the fifth represents the geological substrate for the archaeological deposit, a quartz‐rich, carbonate‐cemented dune sand known as aeolianite or kurkar. The luminescence age of the kurkar is 42.7 ± 6.3 ka. Human occupation of the site occurred between 21.3 ka and 14.0 ka ago,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 2003 Wiley Periodicals, Inc.  相似文献   
968.
试论浙东不同盆地塘上组的层位及时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详细的地质调查和剖面研究,证实了浙东不同盆地原划分的塘上组并非都为同一层位。天台、丽水及缙云壶镇、舒洪盆地原划分的塘上组均整覆于馆头组沉积岩之上,其上为两头塘组整覆,层位大致与馆头组上部相当,为下白垩统。小雄盆地上部原称塘上组的一套火山岩,其岩石组合、地层层序、生物化石组合和同位素年龄等与浙东其他盆地原划分的塘上组均不相同,成岩时代在81.5—92.9Ma,产晚白垩世翼龙和鸟类化石,覆于永康群朝川组之上,其层位大致与永康群方岩组和天台群赤城山组相当,时代为晚白垩世。  相似文献   
969.
中国自然铜矿床类型、特征、分布及形成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的找矿进展显示,我国至少存在2种以上成因类型的自然铜矿床(矿化带):火山-沉积碎屑岩型和陆相砂页岩型等,其主要分布在扬子地块西南缘和新疆天山地区.以湘西九曲湾(麻阳)铜矿和滇东北沿河铜矿为例,结合国外典型自然铜矿床(矿化带),分析了自然铜的成矿学特征及形成条件.通过对比分析沉积砂岩铜矿(硫化物)与自然铜矿的成矿学特征,认为自然铜成矿必须具备3个条件:①孔隙度丰富而适宜的储矿岩石;②水-岩反应中有利于含铜岩石的萃取和运移的浅成低温热液(卤水);③贫硫富生物有机质的地球化学还原障壁带.研究显示,自然铜形成于碱性贫硫的还原环境中,生物有机质对自然铜的成矿起重要作用,相对封闭的成矿环境、独特的流体性质对自然铜起保护作用.我国南方的自然铜矿床一般显示出层控、浅成低温及生物有机质参与成矿等特点.最后探讨了自然铜矿床在我国的找矿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970.
随着既有建筑物的增层改造工程的发展和技术的日益成熟 ,为了提高原有建筑物地基土强度和变形能力 ,对其基础加固处理也愈加频繁。如何准确有效地评价其地基加固质量及其空间变化的均匀性是关系此类工程安全可靠的重要保证。本文以某一工程为例 ,讨论既有建筑物增层改造工程的地基加固质量的检测和综合评价方法。该建筑物建于 5 0年代 ,原设计为 5层 ,现增层为 6层 ,采用高压注浆方法进行地基加固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