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49篇 |
免费 | 538篇 |
国内免费 | 72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04篇 |
大气科学 | 635篇 |
地球物理 | 801篇 |
地质学 | 1562篇 |
海洋学 | 414篇 |
天文学 | 139篇 |
综合类 | 355篇 |
自然地理 | 29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41篇 |
2022年 | 94篇 |
2021年 | 149篇 |
2020年 | 95篇 |
2019年 | 111篇 |
2018年 | 129篇 |
2017年 | 118篇 |
2016年 | 140篇 |
2015年 | 102篇 |
2014年 | 153篇 |
2013年 | 130篇 |
2012年 | 159篇 |
2011年 | 183篇 |
2010年 | 191篇 |
2009年 | 191篇 |
2008年 | 189篇 |
2007年 | 165篇 |
2006年 | 164篇 |
2005年 | 118篇 |
2004年 | 90篇 |
2003年 | 99篇 |
2002年 | 97篇 |
2001年 | 89篇 |
2000年 | 112篇 |
1999年 | 130篇 |
1998年 | 138篇 |
1997年 | 146篇 |
1996年 | 126篇 |
1995年 | 103篇 |
1994年 | 124篇 |
1993年 | 105篇 |
1992年 | 72篇 |
1991年 | 53篇 |
1990年 | 56篇 |
1989年 | 46篇 |
1988年 | 46篇 |
1987年 | 24篇 |
1986年 | 23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13篇 |
1982年 | 14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4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4篇 |
197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地球化学块体与大型矿集区的关系——以东天山为例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通过在东天山15万km2的战略性深穿透地球化学调查共圈出大于1000km2以上的地球化学块体18处,其中铜-铅-锌-银地球化学块体5处,铜地球化学块体3处,铜-镍地球化学块体1处,金的地球化学块体4处,铀的地球化学块体3处,铂-钯地球化学块体1处,钨地球化学块体1处。有6处地球化学块体与已知矿集区相对应,新圈定的地球化学块体12处,其中有3处发现了新的矿床。根据这些块体与矿集区的对比得出如下结论:所有的已知矿集区都位于地球化学块体的范围之内,地球化学块体为矿集区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有矿集区的存在一定有地球化学块体的存在,但反过来有地球化学块体的存在不一定有矿集区的存在,地球化学块体是客观存在的,而矿集区是已经发现了一系列矿床并勘探到一定程度才能称作矿集区,因此,地球化学块体内可能会存在潜在的矿集区,这为利用地球化学块体预测新的矿集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2.
33.
东河砂岩是塔里木盆地主要的勘探目的层和产油层之一。经过多年艰苦勘探和多学科综合研究,现已认识到东河砂岩为晚泥盆世晚期至早石炭世早期海平面上升背景下沉积的一套海侵底砂(砾)岩,在盆地范围内是一个明显的穿时沉积体。东河砂岩以滨浅海相陆源碎屑沉积占优势,局部发育海陆过渡相陆源碎屑沉积。根据盆地内100多口井资料的岩石学特征、沉积特征以及其它指相标志的综合分析,在东河砂岩中识别出滨岸、河口湾、辫状河三角洲以及冲积扇等不同的沉积相类型,其中高能碎屑滨岸相最重要,分布最广。东河砂岩沉积早期和中期,盆地主要为高能碎屑滨岸相和碎屑陆棚相沉积,末期海侵达到最大,盆地内为碳酸盐台地沉积,而轮南及盆地北部一带受物源区的影响,出现混积滨岸和碎屑滨岸沉积。东河砂岩明显具有填平补齐的沉积特征,其砂体厚度在缓坡处减薄、陡坡处增厚、遇孤岛减薄或尖灭,这些沉积特征为形成东河砂岩非构造圈闭奠定了良好的地质基础。满加尔、轮南、塔中、玛扎塔格以及草湖地区都有可能找到该类油气藏(田),展示了东河砂岩非构造圈闭的良好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34.
A horizontal shear flow having a Rossby number, Ro, greater than unity on a rotating plane can become unstable when its shear value is less than −f, the Coriolis frequency. In this paper, this instability is investigated for an O(10 km) submesoscale, sinusoidal shear flow in a thin homogeneous fluid layer as in an oceanic mixed layer or a shallow sea. The most unstable mode is shown by a linear analysis to occur in a narrow localized region centered around the maximum anticyclonic current shear. However, nonlinear numerical calculations show that the instability can grow to encompass both unstable and stable regions of the current. A consequence of this finite-amplitude evolution is the formation of surface convergence/shear fronts. The possibility that inertial instability mechanism is a source of some surface convergence/shear features seen in remote sensing images of the sea surface is discussed. A comparison is made with the shear-flow instability that can occur concurrently in a sinusoidal shear current, and inertial instability is shown to be the dominant instability mechanism in the immediate range above Ro=2. 相似文献
35.
36.
The OGC standard for 3D city modeling is widely used in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applications.It defines five consecutive Levels of Detail(LoD0 to LoD4 with increasing accuracy and structural complexity),in which LoD3 includes all exterior appearances and geometrical details and subsequently requires much storage space.A new LoD is introduced as shell model with the exterior shell of the LoD3 model and the opening objects like windows,doors as well as smaller faade objects are projected onto walls.In this paper,a user survey is presented.The results of this survey show that the shell model can give users almost the same visual impression as the LoD3 model.Furthermroe,algorithms are developed to extract the shell model from LoD3 model.Experiments show that this shell model can reduce up to 90% storage of the original LoD3 model.Therefore,on one hand it can be used as a substitute for a LoD3 model for the visualization on small displays.On the other hand,it can be treated as a sub-level of detail(SLoD3) in CityGML,since it retains almost the same amount of information but requires much less storage space. 相似文献
37.
华南区域季节性降水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EOF方法研究华南区域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华南地区各季节降水在年际和年代际的时间变化上有区域一致性,但有季节性差异,其中春季和秋季在20世纪80年代后降水明显减少,旱年增多;而夏季90年代后降水明显增加,涝年增多;冬季变化则不明显。(2)华南地区各季节降水在空间分布上也有差异,其中春季降水呈现东多西少的分布特征,大值中心位于广西东北部、广东中部及西南沿海。夏季和秋季降水相似,呈南多北少的分布特征,大值中心位于广西沿海和广东西南沿海。冬季降水呈东北多西南少的分布特征,大值中心位于粤北。 相似文献
38.
39.
基于新生代活动构造背景的地震重点危险区域综合研究——以安徽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地震的发生与断裂的活动性密切相关,为了科学合理并尽可能准确地判定未来地震重点危险区域,以安徽为例,利用由深浅部对比、宏微观构造解析所给出的新生代构造活动性最新研究成果,结合地震活动性资料研究结果,对一些重点部位的地震危险性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根据长时间尺度的地质构造最新研究揭示的活动性较强区域,与根据近代地震活动性资料研究反映的危险性较大区域,呈现较好的一致性特征,从而为未来地震重点危险区域的判定提供了新的较为可靠的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