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64篇
  免费   5493篇
  国内免费   5072篇
测绘学   2186篇
大气科学   1840篇
地球物理   3296篇
地质学   11665篇
海洋学   2362篇
天文学   350篇
综合类   1414篇
自然地理   1416篇
  2025年   26篇
  2024年   401篇
  2023年   457篇
  2022年   723篇
  2021年   785篇
  2020年   722篇
  2019年   728篇
  2018年   665篇
  2017年   581篇
  2016年   627篇
  2015年   703篇
  2014年   701篇
  2013年   860篇
  2012年   906篇
  2011年   1296篇
  2010年   1142篇
  2009年   1286篇
  2008年   1048篇
  2007年   1057篇
  2006年   1193篇
  2005年   1189篇
  2004年   1586篇
  2003年   1026篇
  2002年   834篇
  2001年   714篇
  2000年   495篇
  1999年   343篇
  1998年   338篇
  1997年   315篇
  1996年   204篇
  1995年   162篇
  1994年   146篇
  1993年   337篇
  1992年   307篇
  1991年   151篇
  1990年   50篇
  1989年   76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59篇
  1986年   37篇
  1984年   12篇
  1982年   13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12篇
  1977年   19篇
  1976年   14篇
  1940年   9篇
  1937年   15篇
  1933年   13篇
  1924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研究地层是有效寻找沉积矿产的重要基础,将龙永煤田内关于的层位及分带性与大区域上的相似层位作了对比,并论述了本煤田的特征与变迁的基本过程。最后,结合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就煤田内的产出情况,作了两点必要的说明。  相似文献   
32.
通过对南太平洋劳盆地东部扩张中(ELSC)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脂类化合物(GDGTs)的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样品均检测出类异戊二烯GDGTs和支链GDGTs。其中,类异戊二烯GDGTs占总GDGTs的58.1%-93.4%,泉古菌醇(crenarchaeol)、GDGTⅠ和GDGTⅤ为其主要组分,说明古菌对...  相似文献   
33.
为解决近1000年以来东海沿岸地区气候演化及其对南冲绳海槽陆源物质输入的影响, 对取自南冲绳海槽的MD05-2908孔上部(0~810cm) 共78份孢粉样品和199份有机碳同位素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近1000年以来南冲绳海槽陆源物质输入存在着显著波动, 其中1100~1040aBP、960~880aBP和800~480aBP期间, 陆源物质输入比例增加; 1040~960aBP和480~230aBP期间, 陆源物质输入比例减少.将陆源物质输入指标与陕西佛爷洞δ13C含量记录对比分析, 发现陆源物质输入比例变化与季风的变化密切相关.当夏季风减弱时, 导致降雨带长时间集中在南部地区, 增强的降雨量提高了风化剥蚀以及沉积物向海洋搬运的能力, 使得陆源物质供应量增加.   相似文献   
34.
张涛  王源  陈富龙  周伟  胡祺 《测绘通报》2019,(11):74-78,84
基于非局部滤波的SAR强度RC合成变化检测法对小图斑、线型地物等动态监测灵敏,且对数据获取无时空基线要求,在多云多雨城市地表要素变化检测中具备潜力。本文研究以多时相SAR强度RC合成图为数据源,提出一种基于色彩空间变换的变化图斑半自动提取方法,即通过色彩空间转换、训练样本选取、监督分类影像分割、变化区域提取4步骤,可实现基于SAR强度图的城市建设用地动态监测与图斑高效更新。选取南京河西新城与江北新区为示范,以最优参数配置(3特征向量与10样本类别)进行试验,实现了优于88%的建设用地查准率指标。  相似文献   
35.
The Helan Mountain, an intraplate deformation belt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portion of the China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and at the northwestern margin of the Ordos Block. The Cenozoic deformation history of the Helan Mountain is characterized by extension along the eastern Helan Mountain fault (EHSF), resulting in the exhumation and uplift of the Helan Mountain, relative to the rifting of the adjacent Yinchuan Basin. Here we present new apatite fission track (AFT) data from several transects adjacent to the EHSF in the central and northern Helan Mountain. AFT ages from the northern Helan Mountain (Dawukou and Zhengyiguan transects) range from 10 Ma to 89 Ma, whereas AFT ages from the southern Helan Mountain (Suyukou transect) are greater than 71 Ma. The AFT data analysis reveals initiation of rapid uplift and exhumation of the Helan Mountain at 10–12 Ma. Additionally, a plot of the AFT ages versus their mean track length shows a distinctive "boomerang" pattern indicating that the Helan Mountain experienced a discrete phase of accelerated exhumation beginning at 10-12 Ma. Spatially, AFT samples systematically increase in age away from the EHSF and are consistent with late Cenozoic exhumation that was slow in the southwestern Helan Mountain and rapid in the northeastern Helan Mountain, as well more rapid adjacent to the EHSF and slower away from the EHSF. Obviousl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ate Cenozoic exhumation indicates that normal faulting of the EHSF is related to southwestward tilting and rapid exhumation of the Helan Mountain beginning at 10–12 Ma. The uplift and exhumation of the Helan Mountain was a response to the intensive extension of the northwestern margin of the Ordos Block in the late Cenozoic; this occurred under a regional extensional stress field oriented NW-SE along the Yinchuan-Jilantai-Hetao and the Weihe-Shanxi graben systems adjacent to the Ordos Block.  相似文献   
36.
西藏南部Cenomanian-Turonian缺氧事件:有机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基于藏南中白垩统Cenomanian-Turonian缺氧事件沉积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对黑色页岩的有机质输入及其沉积环境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探讨了特征生物标志化合物与缺氧事件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缺氧层内高含量有机碳的黑色页岩与灰绿色页岩、泥灰岩构成二级旋回地层;有机质的母质输入以海洋生物的菌藻类为主。生物标志物与缺氧事件对应研究表明,Pr/Ph在剖面上的相对含量是判别氧化还原的良好指标,胡萝卜烷含  相似文献   
37.
胡丹露 《测绘科学》2003,28(1):45-47
电子政务的运行模式必将促使国防动员、军队决策指挥 ,以及战场信息应用等环节发生相应的变化。建设电子政务将促进国防动员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将创造条件实现政府对军队的信息支援 ,将有利于未来战争数字战场环境建设。建设电子政务系统和“数字城市”、“数字省区”时 ,应结合国防动员和信息支援的问题从顶层构架 ,统盘考虑军事应用 ,同时制定法规和标准  相似文献   
38.
I.INTRODUCTIONItisgeneralyacceptedthatthedegradationofrenewableresourcesandfragileenvironmentsindevelopingcountriesisbecomin...  相似文献   
39.
黄晶莹 《湖南地质》1998,17(3):174-177
岩土工程专业体制的核心内涵,是强调岩土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测,监理5个环节的整体和统一性。岩土工程师,不仅要为建设工程设计提供地质资料,而且还要积极参与或争取主持整个岩土工程项目的设计与施工,本文以实例阐明了其可能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40.
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地表同震位移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沿长约 4 2 6km的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MS8 1地震地表破裂带共获得 2 91个点的地表同震水平左旋位移数据 ,并在其中 1 1 1个点获得了垂直位移数据。该地震总体以左旋水平位移为主 ,兼具一定的垂直位移。最大地表左旋水平位移值可达 6 4m ,平均水平位移约为 2 7m ,绝大多数测点的垂直位移均 <1m。地表水平位移沿主破裂带走向位移梯度变化于 1 0 - 1~ 1 0 - 4之间 ,这一起伏变化可能起因于野外测量误差、沿主破裂带岩性或松散沉积物厚度的变化、地表破裂带几何结构的不均匀性、地表破裂走向的变化、不同破裂段在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之前的地震中滑动量的起伏变化 ,以及大量非脆性变形、次级破裂的存在等。水平位移沿主破裂带的长波长 (数十公里至数百公里 )起伏变化较有规律 ,在布喀达坂峰以东表现为分别以 5个水平位移峰值为中心而有规律地起伏变化。这5个位移峰值分别对应于不同的次级地震地表破裂段。各破裂段水平位移峰值均向阶区或拐点逐渐衰减 ,不同地表破裂段位移峰值向两侧衰减的速率是不同的 ,这种位移梯度的不对称分布可能指示了地震破裂的扩展方向。上述位移分布特征真实地反映了地表可见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