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38篇
  免费   4062篇
  国内免费   2319篇
测绘学   1764篇
大气科学   1356篇
地球物理   2112篇
地质学   6659篇
海洋学   1734篇
天文学   250篇
综合类   726篇
自然地理   1218篇
  2025年   23篇
  2024年   361篇
  2023年   438篇
  2022年   674篇
  2021年   720篇
  2020年   651篇
  2019年   681篇
  2018年   647篇
  2017年   554篇
  2016年   599篇
  2015年   636篇
  2014年   661篇
  2013年   779篇
  2012年   817篇
  2011年   772篇
  2010年   757篇
  2009年   768篇
  2008年   828篇
  2007年   719篇
  2006年   629篇
  2005年   522篇
  2004年   436篇
  2003年   333篇
  2002年   436篇
  2001年   396篇
  2000年   277篇
  1999年   144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10篇
  1977年   7篇
  195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边多  杜军  胡军  李春  李林 《冰川冻土》2009,31(3):404-409
根据1975年地形图、1988年至2006年的TM、CBERS卫星遥感资料和1962-2006年逐年平均气温、降水量、蒸发量、相对湿度、风速和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以及1974-2005年的湖泊水位水文资料,对西藏羊卓雍错及其流域内的空姆错、沉错和巴纠错等4个湖泊的水位变化以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作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湖泊面积在近30 a来呈缓慢下降趋势,2005年与1975年相比,分别减少了46.55 km2、1.73km2、0.03 km2、6.01 km2,减少幅度分别为7.2%、4.3%、0.1%、13.6%.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羊卓雍错的湖水主要以降水补给为主,在降水增加、气温上升的情况下由于升温引起的湖泊蒸发效应超过降水增加导致的补给影响,是湖泊面积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2.
Among various image fusion methods, intensity-hue-saturation (IHS) technique is capable of quickly merging the massive volumes of data. For IKONOS imagery, IHS can yield satisfactory "spatial" enhancement but may introduce "spectral" distortion, appearing as a change in colors between compositions of resampled and fused multispectral bands. To solve this problem, a fast IHS fusion technique with spectral adjustment is present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proposed approach can provide better performance than the original IHS method, both in processing speed and image quality.  相似文献   
23.
TheQvaluevariationsinthepreparingpro┐cesofrockruptureBINWANG1)(王彬),ZHAO-YONGXU1)(许昭永),JIN-MINGZHAO1)(赵晋明)YI-LIHU2)(胡毅力)1)Sei...  相似文献   
24.
为了精确识别高光谱遥感图像上的地物,使用交叉相关光谱匹配方法获取光谱整体形态的最大偏移量,通过对比分析吸收谷位置变化获取吸收谷位置的最大偏移量,在此基础上确定吸收谷位置的偏移范围;然后使用穷举法,进行基于整体形态和偏移范围内局部吸收谷位置的识别。在云南中甸普朗斑岩铜矿区的高光谱遥感图像的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的识别结果比仅考虑整体形态的识别结果具有更高的可靠性,能进一步证实识别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5.
长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物理化学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曦  胡张翼  邓力维 《岩石学报》2010,26(12):3641-3650
长石是地学上非常重要的矿物之一。它有可能随着板块俯冲而进入地球深部,因此它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相行为以及物理化学性质对地球深部地球动力学研究非常有意义。本文总结了长石端员组份(钾、钠、钙长石)以及其固溶体系列已知的高温、高压实验数据,并绘制成相图。已有的研究成果显示:这三种端员组份在高压下的相行为有较大差异,并产生了许多只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稳定的相如K-Holl-I、K-Holl-II、CF、CAS及CaPv等。由这些高压相构成的具有长石成分的不同相组合的密度在约5~23GPa的压力范围内超过地幔岩的密度,因此这些相组合可以主动俯冲到上地幔的深处。另一方面,已有研究表明,这些高压相对碱金属及碱土金属在地幔中的赋存状态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6.
西江流域致洪暴雨的准双周振荡及大气环流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做好西江流域致洪暴雨的中期预报,采用小波分析、Lanczos滤波器分析了1961—2008年西江流域13次致洪暴雨期间降水与850 hPa风场的低频振荡特征,研究了850 hPa风场的10~30天低频传播对致洪暴雨的影响,并采用合成分析建立了由西风带系统导致的致洪暴雨准双周振荡的大气环流模型。结果表明,致洪暴雨期间降水主要以10~20天的准双周振荡为主,它们多数与西江流域850 hPa风场8~35天振荡的正位相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来自西江流域以南逐渐向北传播的低频纬向风或来自30 °N附近逐渐南传并加强的低频纬向风与多数来自西北太平洋向西传播的低频纬向风在西江流域相遇,是导致致洪暴雨具有准双周振荡的可能原因之一。当500 hPa巴尔喀什湖以东的高压脊开始隆起并逐渐东移,我国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逐渐转为明显的华北低槽控制,华南由青藏高原东部弱的西风槽转为明显的高空槽控制,副高不断加强西伸,同时850 hPa上空来自孟加拉湾穿过中南半岛的西南风不断加强,位于华南急流轴以西弱的气旋性弯曲也不断加强,地面上转为东高西低、等压线经向度明显,西江流域致洪暴雨开始并逐渐达到强盛期。这些特征可作为西江流域致洪暴雨的中期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7.
首先,理论上的大爆炸使得宁宙演化开来.几十亿年过去之后,我们的太阳系诞生于小爆炸.长期以来,最起码科学家们认为情况足这样的.现在,科学家们利用计算机模拟证明了这个观点:我们的太阳是一次爆炸事件的产物.研究人员称,最近的这次模拟发现,一颗超新星(爆炸中的恒星)的确有可能导致太阳在一团浓密的气体与尘埃中诞生.  相似文献   
28.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海浪图像谱仿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Hasselm ann 的完全非线性积分方法对文氏海浪谱的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谱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 (1) 在星载SAR海浪成像过程中, 速度聚束调制远比水动力调制、倾斜调制和距离向聚束调制重要;(2) 图像谱有180°的方向模糊和方位向的高波数截断,距离向传播海浪的图像谱存在双峰现象; (3) 不同极化方式和雷达视向的选取对图像谱无明显影响, 因而对于海浪的星载SAR遥感而言, 可以采用单一极化和单一视向。对于不同成长状态的风浪而言, 以上结果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29.
腐殖煤干酪根裂解气主生气成熟度上限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烃源岩主生气成熟度上限的确定对含气盆地天然气资源量评价和主生气阶段的确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不同成熟度的15个腐殖煤样开展了生气热解实验和氢、碳、氧元素含量测定,生气热解实验是在800℃高温下进行,结果表明低成熟度煤总产气率最高,随着成熟度的增加,产气率逐渐降低,在Ro为0.6%~2.3%范围内的煤产气率降低幅度很大,从61m3/吨.TOC降到11m3/吨.TOC,在Ro达到2.3%之后煤产气率很低,随着成熟度的增加,产气率缓慢降低。不同成熟度煤的H/C值也呈现相似的变化规律,在Ro<2.3%的煤中,H/C值随成熟度的增加快速降低,在此之后,H/C值缓慢降低,因此,认为Ro=2.3%为腐殖煤的干酪根裂解气主生气成熟度上限。  相似文献   
30.
Abstract

Uptake rates of ammonium (NH4 + ), nitrate (NO3 ? ), and urea by three subgroups of phytoplankton (< 200, < 20, < 2 μm) off Westland, were measured using 15 N tracer techniques in midwinter 1988, after a recent upwelling. For all size fractions at surface irradiance (I100), nitrogen (N) was taken up primarily as NO3 ?. This accounted for 67–85% of total N uptake (SρN), whereas at 40 and 7% of surface irradiance, the regenerated N (NH4 + ) and urea) made up 31–72% of SρN. Depth profile experiments for all three size components showed that uptake of NO3 ? was most light‐sensitive, followed by that of NH4 + and urea. The irradiance and nutrient availability plot indicated that light was substantially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in controlling the assimilation of N by microplankton (20–200 μm). Nano‐ (2–20 μm) and picoplankton (< 2 μm) however, were not as sensitive to either light or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High winds and the resulting deep mixing, combined with offshore and alongshore advection in the midwinter, were suggested to be the major cause of the low biomass and N productiv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