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34篇
  免费   2102篇
  国内免费   3558篇
测绘学   1254篇
大气科学   1518篇
地球物理   2275篇
地质学   6486篇
海洋学   1735篇
天文学   268篇
综合类   918篇
自然地理   1340篇
  2024年   101篇
  2023年   273篇
  2022年   579篇
  2021年   729篇
  2020年   570篇
  2019年   682篇
  2018年   640篇
  2017年   659篇
  2016年   667篇
  2015年   667篇
  2014年   714篇
  2013年   741篇
  2012年   831篇
  2011年   849篇
  2010年   865篇
  2009年   738篇
  2008年   714篇
  2007年   616篇
  2006年   599篇
  2005年   470篇
  2004年   396篇
  2003年   332篇
  2002年   313篇
  2001年   336篇
  2000年   253篇
  1999年   253篇
  1998年   181篇
  1997年   167篇
  1996年   122篇
  1995年   123篇
  1994年   117篇
  1993年   111篇
  1992年   78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40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5篇
  1964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8年   4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基于地理视角的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智慧城市建设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其建设除了技术支撑之外,还应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城市政府、企业和居民活动及其空间的影响。本文在对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思考的基础上,认为智慧城市的出现是适应当前城市化战略转型、公共服务提升、社区发展和城市问题解决的必然趋势,从多源异构数据整合、信息系统和空间分析平台两个方面梳理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从流动空间以及新的人地关系、时空协调发展等方面提出智慧城市的理论支撑,并进一步明确地理学应对和研究重点。同时,提出基于城市地理研究的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实践的主要方向,包括顶层设计、功能和空间布局、基础设施整合、城乡治理等内容。  相似文献   
32.
地方病在山东省流行较为严重,尤其丘陵山区。在分析山东省丘陵山区地方病病区分布及发病情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地方病与地质环境的关系,以期为该区域地方病的防治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3.
34.
网络文本蕴含大量隐式地理空间信息,为地理知识获取与知识服务提供了巨大潜能。地理知识图谱是将传统地理信息服务拓展到地理知识服务的关键,也是网络文本蕴含地理信息采集与处理的终极目标。本文系统评述了开放地理语义网、开放地理实体及关系抽取、地理语义网对齐、知识图谱存储方法等地理知识图谱相关主题的研究进展,从网络文本蕴含地理空间信息量与质量评价、地理信息语义理解、空间语义计算模型和异构地理语义网对齐等方面剖析了目前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35.
三角网格模型剖分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值波场正演在地震学和勘探地球物理学领域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用一个好的方法来建立一个复杂的地质模型则显得尤为关键。三角网格模型相对于层状模型和矩形网格模型在反映地质界面形态、三角网格剖分个数调节及射线追踪速度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利用三角网格剖分的建模方法,在VC2008编程环境下实现了复杂地质模型的描述。通过对复杂模型的建模测试,表明采用三角网格剖分方法,可解决以下模型难题:①对复杂模型界面的描述;②对复杂逆断层的描述;③对封闭块体的描述;④对模型弹性参数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36.
On the Collision Nature of Two Coronal Mass Ejections: A Review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bservational and numeric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kine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two or more coronal mass ejections (CMEs) may change significantly after a CME collision. The collision of CMEs can have a different nature, i.e. inelastic, elastic, and superelastic processes, depending on their initial kinematic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article, we first review the existing definitions of collision types including Newton’s classical definition, the energy definition, Poisson’s definition, and Stronge’s definition, of which the first two were used in the studies of CME–CME collisions. Then, we review the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es on the nature of CME–CME collisions with the focus on which CME kinematic properties affect the collision nature. It is shown that observational analysi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 can both yield an inelastic, perfectly inelastic, merging-like collision, or a high possibility of a superelastic collision. Meanwhile, previous studies based on a 3D collision picture suggested that a low approaching speed of two CMEs is favorable for a superelastic nature. Since CMEs are an expanding magnetized plasma structure, the CME collision process is quite complex, and we discuss this complexity. Moreover, the models used in both observational and numerical studies contain many limitations. All of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collisions have not shown the separation of two colliding CMEs after a collision. Therefore the collision between CMEs cannot be considered as an ideal process in the context of a classical Newtonian definition. In addition, many factors are not considered in either observational analysis or numerical studies, e.g. CME-driven shocks and magnetic reconnections. Owing to the complexity of the CME collision process, a more detailed and in-depth observational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work are needed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CME collis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37.
????????????????д????????ò???????????????????????????ε??????????????????????????????????????????????????????????????????????????????????????????????????????????????????????????????????????硢??????????????????Ч??????????????????????????????????????????С??  相似文献   
38.
本文以数字高程(DEM)地貌特征分析为基础,采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和温度-时间反演模拟研究,分析江西相山铀矿田铀成矿后剥蚀程度的差异性,结合已知矿床的成矿特征,探讨地貌剥蚀程度与矿体保存之间的关系,为区域找矿提供指导.通过DEM合成图像和水系分布特征,表明相山铀矿田是一个遭受中等侵蚀的地貌区,相山主峰南北和东西侧地貌侵蚀差异特征明显.统计分析表明,已经发现的铀矿床、点的分布与次级火山机构关系密切,相山南部的次火山机构剥蚀较深,西部次火山机构剥蚀相对弱,而北部和西北部则处于中等剥蚀程度.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结果表明,相山铀矿田的南部和东部开始剥蚀的时间早于西部,但晚于相山主峰的剥蚀.利用磷灰石的裂变径迹长度和温度参数,进一步开展了温度-时间的反演模拟研究,结果显示相山西部快速隆升发生于40~60 Ma之间,相山南部和东部的快速隆升发生于60~75 Ma之间,相山主峰的快速隆升发生于75~100 Ma之间,表明相山主峰、相山东部及南部较西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剥蚀.结合现今区域地质体出露特征及铀矿化蚀变类型的空间展布规律、成矿深度的估算等,推测相山铀矿田东部和南部剥蚀程度较深,早期可能形成的中低温铀矿体被剥蚀殆尽;北部剥蚀程度中等,地表出露了形成深度稍深的碱交代蚀变矿床;而西部剥蚀程度较低,地表发育浅部低温成矿的酸交代蚀变铀矿床.据此推断,相山铀矿田的西部深部具有很好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39.
三门峡盆地位居黄河中游,环境的演进与古人类的活动有着密切关系。早更新世,三门峡盆地为湖盆区,在盆边林缘地带发展了西侯度文化;中更新世,盆地内山前洪积扇面积扩大,湖盆缩小,扇前近水地带发展了匼河一丁村文化;晚更新世,湖水消失,黄河出现,黄土堆积的山麓与河谷两岸阶地上,发展了许家窑文化;全新世,大陆性季风明显,黄土丘陵与河谷阶地区发展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与现代人类社会历史。可见,盆地区古人类活动历史已长达200万年左右。而且,人类的发展迁徙与古地理环境的演进也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相似文献   
40.

起沙机制是沙尘暴天气研究中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基于中蒙中区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通过提取沙尘源地涡动相关数据中的湍流相干结构(Coherent structure,简称为CS),研究了CS在起沙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起沙期间存在CS,其典型特征表现为上扬—下扫循环,即暖空气的辐合上升与冷空气的辐散下沉相伴;(2)起沙期间,CS具有频次高、持续时间短、间歇性适中、连发频繁、速度切变大、水平尺度远大于垂直尺度和尺度变化比较大的特点;(3)CS是重要的起沙机制,它可起动粒径在0.1~156 μm之间的各种沙粒,起动最多的是粒径低于8 μm的粉粒与粘粒,但CS不是唯一的起沙机制;(4)CS的上扬与下扫两过程均可引起起沙,区别在于前者通过暖空气的上升将沙粒向上空输送,后者则是将上空高速冷空气拖带下来引起地表沙粒的起动;(5)CS起沙分为单起式和连发配合式两种形式.单起式是单发CS产生的起沙形式,连发配合式是连发的CS产生的跃移—上扬的配合起沙形式.其中,连发配合式为主要形式;(6)下扫过程对起沙的贡献是上扬过程的1.8~15倍,上扬过程可将下扫过程中起动沙粒的1/3左右向上输送到空中;(7)一般情况下,CS对起沙具有稳定的贡献,其贡献率为51%,当临界起沙风速大于13 m·s-1时,其贡献急剧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