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4篇
  免费   361篇
  国内免费   412篇
测绘学   239篇
大气科学   152篇
地球物理   323篇
地质学   670篇
海洋学   300篇
天文学   37篇
综合类   98篇
自然地理   16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96篇
  2021年   99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103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1.
Space–time series can be partitioned into space–time smooth and space–time rough, which represent different scale characteristics. However, most existing methods for space–time series prediction directly address space–time series as a whole and do not conside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pace–time smooth and space–time rough in the process of prediction. This will possibly affect the accuracy of space–time series prediction, becaus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se two components (i.e., space–time smooth and space–time rough) may cause one of them as dominant component, thus weakening the behavior of the other. Therefore, a divide-and-conquer method for space–time prediction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First, the observational fine-grained data are decomposed into two components: coarse-grained data and the residual terms of fine-grained data. These two components are then modeled, respectively. Finally, the predicted values of the fine-grained data are obtained by integrating the predicted values of the coarse-grained data with the residual term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two groups of different space–time series demonstra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divide-and-conquer method.  相似文献   
812.
随着三维数字城市建设的兴起和不断发展,3D GIS技术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多种三维建模软件也已被大量应用在三维数字城市的设计和创建中。首先通过与传统建模软件的对比,分析了Cityengine城市引擎软件在快速批量建模和与GIS软件数据交互方面的优点,同时也指出了Cityengine在建筑物室内场景方面缺乏对建模规则的研究。因此本文利用二维GIS几何数据作为模型的底面基础数据,借助Cityengine软件特有的CGA语法编写规则文件,对Cityengine平台下创建建筑物室内三维场景的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究。通过对该方法的研究旨在使三维室内外场景形成良好的整体,弥补之前Cityengine只能对大场景进行外部批量建模而缺乏对内部模型研究的不足,扩展Cityengine在三维建模领域的应用范围,为智慧城市的创建设计以及可视化分析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813.
净初级生产力(NPP)是衡量碳循环、指导土地利用、评估生态安全、指示环境变化、反映粮食安全等的重要参量,其估算受模型构建机理和生态系统关键地表参数输入的影响。近年来,随着遥感数据的不断丰富和遥感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集成遥感数据的NPP估算模型相较于仅采用气候、土壤等传统观测数据的非遥感模型,在分析时空异质性等方面的优势日益凸显。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和CNKI两大数据库,采用文献统计分析方法,系统回顾NPP研究概况及国内外集成遥感数据的NPP估算模型的近期进展;并将集成遥感数据进行NPP估算的模型分为统计模型、光能利用率模型、过程模型及耦合模型四类;重点阐述了各类遥感估算模型的机理、差异性、适宜性及局限性;最后,在分析NPP遥感估算面临困境和科学挑战的基础上,从机理与影响因素、数据基础、参数反演、时空尺度拓展、软硬件支撑等方面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14.
陆面过程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对目前陆面过程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且提出了与边界层研究有关的几个前沿方向:①非均匀下垫面地表湍流通量的参数化及中尺度通量的参数化方法;②边界层理论在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应用,以及次网格地形对通量输送的影响;③进一步改进GCM中冠层地表水文参数化;④边界层的层云和层积云的参数化。  相似文献   
815.
南海东北部海区1994年夏季海水氧同位素示踪物分析结果表明:氧同位素δ18O值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区环流的某些特征。δ18O值在垂向上表现出表层低正值,次表层达到最大值,然后随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的特点。δ18O值的断面分布与平面分布为东沙群岛附近流环的存在提供了同位素示踪物证据。此外,对δ18O值与盐度、温度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816.
报道了杂色鲍碱性磷酸酶(ALP)在甲醇、乙醇、丙醇、甲醛、丙酮等溶液中的失 活动力学.结果表明:酶的剩余活力随着有机溶剂浓度的增大而迅速下降.测得上述 5种有机溶剂对该酶的半抑制率(IC50)分别为5.41、3.07、1.80、31.0×10-3、2.30 mol/dm3.在这些有机溶剂溶液中酶的失活过程都是可逆反应.检测醇、醛、酮对该酶 的失活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甲醇、乙醇、丙醇对杂色鲍ALP的失活作用均为非竞争性 机制,其抑制常数分别为5.36、3.02、1.80mol/dm3.甲醛、丙酮对杂色鲍ALP的失活 作用都呈现为混合型抑制,其对游离酶的抑制常数(K1)分别为24.7×10-3、1.66 mol/dm3;对酶-底物络合物的抑制常数(KIS)分别为56.2×10-3、5.40mol/dm3.  相似文献   
817.
崂山湾潮间带食物网结构的碳稳定同位素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通过对1993年8月和1994年2和5月在崂山湾潮间带采集的底栖生物碳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值)的分析,发现该区底栖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以δ13C值大致可划分为4类:水体中的颗粒有机质(POM)、底栖硅藻、大型底栖藻类和底泥中的有机物质(SOM).研究结果表明,底栖动物的碳稳定同位素组成与其所摄食的食物的碳稳定同位素组成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底栖动物的碳稳定同位素组成可以用于研究其食物来源.碳稳定同位素数据证实,双壳类等滤食性动物的食物来源主要是POM;甲壳动物的δ13C值的范围较大,证明其食物来源的多样性;底栖硅藻是多数腹足类食物来源的相当重要组成部分.用碳稳定同位素示踪剂对该区底栖-水体耦合作用的初步研究表明,水体中的POM是底栖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但底泥中有机质和底栖硅藻也是许多底栖动物食物来源的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18.
1Introduction Afossorialmodeoflifehasbeenadoptedbynu merousfishes(Gibson,1982).Burrowingmodeof lifeclearlyoffersanumberofadvantages,butburro wingfishmustalsobeadaptedtocopewiththespe cialproblemsthatthislifestylepresents.Fishthat constructburrowsininterti…  相似文献   
819.
台湾海峡中北部海洋线虫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8年2月对台湾海峡中北部3个断面13个取样站进行了自由生活海洋线虫调查,获得了海洋线虫100种,隶属于3目28科91属,其中密度较高的种有萨巴线虫(Sabatieria sp.1)、变异矛咽线虫(Dorylaimopsis variabilis)、Vasostoma sp.、花斑线虫(Spilophorella sp.)、吞咽线虫(Daptonema sp.)、Linhystera sp.1、吸咽线虫(Halalaimus sp.1)和(Filoncholaimus sp.)等。虽然这些海洋线虫绝大多数只鉴定江口外海降低。从优势种分布看,不同取样站其密度差异很大。海洋线虫的取食类型以选择性食沉积物者(1A)占优,有38种,但刮食性种类(2A)和非选择性食沉积物者(1B)也分别为29种和25种,表明了台湾海峡中北部海洋吸虫取食类型的复杂性。文中还探讨了海洋线虫分布与海流等环境因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820.
洪燕  童列成 《安徽地质》2016,26(4):311-314
通过分析地勘单位目前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地勘单位转型发展的新思路,探索实现转型发展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