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2篇
  免费   293篇
  国内免费   352篇
测绘学   205篇
大气科学   130篇
地球物理   274篇
地质学   566篇
海洋学   245篇
天文学   37篇
综合类   73篇
自然地理   14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01.
洪宝宁  化君晖  刘鑫  易进翔 《岩土力学》2016,37(Z1):255-262
对于高液限土(包括改良的高液限土)填筑的路堤只用单一的压实度指标控制常常易导致质量隐患。通过试验研究提出一个采用空气率Va和压实度Dc双指标控制高液限土路堤填筑质量的方法,并给出了具体的控制标准。当压实度控制指标Dc≥93%时,高液限黏土和粉土空气率控制标准为4%≤Va≤8%,含砂高液限黏土和粉土空气率控制标准为6%≤Va≤13%。通过系统的试验研究,验证了双指标质量控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空气率和压实度双指标控制,不仅可以保证高液限土填筑路堤的强度和刚度,而且具有较好的水稳定性,为进一步充分利用高液限土作为路堤填料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2.
洪涛  谢运球  赵一  杨利超 《中国岩溶》2016,35(4):439-445
为探讨硫铁矿冶炼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类型对重金属元素迁移的影响,采集了毕节市林口废弃硫铁矿冶炼厂内耕地砂壤土及附近林地石灰土表层和深层样共40组。室内测试土壤理化指标Pb、Zn、Cd全量和有效态含量,并对重金属元素含量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及重金属元素含量的相关性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土壤中Pb和Zn的含量均符合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值,耕地表层土壤Cd含量是贵州省农业土壤背景值的7倍。土壤Cd有效态含量占全量的比值最大,而Pb和Zn有效态含量占全量的比值差别较小。耕地砂壤土Zn和Cd的全量随剖面深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Pb呈减少的趋势;Pb和Zn的有效态含量随剖面深度的增加而减少,Cd有效态含量呈波动变化。林地石灰土中Pb、Zn、Cd的全量和有效态含量均随剖面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且Pb、Zn、Cd全量之间及全量与有效态含量之间都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在耕地中各元素的相关性不明显。土壤频繁的扰动和偏酸性的环境有利于重金属垂向迁移。   相似文献   
203.
任平  洪步庭  马伟龙  苑全治  周介铭 《地理研究》2016,35(12):2395-2406
基于成都崇州市耕地实地采样数据和修正的IBIS模型测算数据,对耕地生产有机质、调节大气、涵养水源、土壤保持和净化环境等五种自然生态服务价值进行测算,并与已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 研究区耕地不同类型的生态服务价值量存在较大差异,由高到低依次为:土壤保持、调节大气、涵养水源、生产有机质、净化环境;② 研究区单位面积耕地生态价值量为29959.5元/hm2,其中土壤保持价值的贡献率最大,占36.35%;③ 与已有研究结果对比分析,由于耕地生态价值内涵界定和测算方法的差异,单位面积耕地生态价值测算结果存在一定差异。研究结果对于科学合理地确定耕地保护的补偿标准和补偿机制构建具有一定的参考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4.
深圳地铁2号线蛇海区间矿山法Ⅱ段属浅埋暗挖隧道,该区间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地下水丰富,且隧道左线需穿越地面建筑,施工难度极大。以隧道左线太子宾馆段的开挖为例,介绍了穿越房屋过程中所采用的爆破控制技术以及袖阀管注浆、洞内深孔注浆、大管棚超前支护等施工措施,并运用数值模拟对加固效果和地表沉降控制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205.
白登磷矿是我国重要的浅海相磷块岩矿床,而青龙哨磷矿是我国重要的陆相磷块岩矿床.两地磷矿品位高,储量大,是滇池地区正在开采的2个重要磷矿基地.野外工作研究发现,青龙哨角砾状磷块岩顶板的磷锶铝石矿层和高岭土黏土岩二者呈超覆式不整合接触.深入研究发现其具有陆相磷块岩的许多特征,而没有浅海相磷块岩的原生沉积构造特征.同时,白登磷矿见上下2层工业矿体,而青龙哨磷矿仅见1层工业矿体.对此二矿床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206.
洪友崇 《地质通报》2009,28(10):1382-1389
报道了华夏三叠副蝎蛉Triasoparachorista huaxiaensis gen. et sp nov. (T2t)、吐孜沟准噶尔蝎蛉Junggarochorista tuzigouensis Hong. nom. nov. (J1b) 和1个新转移属——冀北直脉蝎蛉属Jibeiorthophlebia Hoing, 1983 (transl. nov.) (J2)及其2个种J. xiaofangzhangziensis Hong,1983 (transl. nov.)、J. internata Hong,1983 (transl. nov.) 在中国首次发现。根据它们的脉序特征,在分类上应当归于Parachoristidae Tillyard, 1937。这个科既具有二叠蝎蛉科(Permochoristidae) MP 带6支脉的特征,又有直脉蝎蛉科(Orthophlebiidae) Rs1至少带3支脉呈扇形排列的特征, 形成二叠蝎蛉科和直脉蝎蛉科之间的一种独特的过渡特征的中间类群,这个类群对它们之间的演变关系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副蝎蛉科化石在中国的发现很有意义:①填补了中国中三叠世、早侏罗世、中侏罗世副蝎蛉科的空白;②可以帮助我们追溯副蝎蛉科、直脉蝎蛉科和二叠蝎蛉科之间在不同地质背景中的演变关系;③关于中侏罗世燕辽生物群及其有关问题,笔者曾先后指出,燕辽生物群(Yanliao Biota)(J2)和热河生物群(K1)均起源于华北古陆(North China Paleocontinent),燕辽地区(覆盖了新增加的内蒙古宁城地区)是它们的起源中心,尔后向外扩散与迁移,并向北覆盖到蒙古东部、俄罗斯外贝加尔等地区,形成东亚古陆(Eastern Asian Paleocontinent)中一个广阔的燕辽生物群和热河生物群的区系;④讨论了宁城地区地层层位的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207.
精确时空立体景观虚拟现实的构建与应用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本文提出一种适应人眼双目立体视觉的、可以精确进行三维量测的虚拟现实系统概念 ,阐述了这种系统的社会需求、理论依据和构建技术 ,特别详细讨论了人造立体视觉所应遵循的几何物理条件 ,三维模型数据获取方法、立体模型显示与立体观测方法、以及虚景与实景叠加等技术问题 ,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列出了应用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208.
福建前兆台网系统已经运行2年多,期间出现一些数据交换与同步问题,严重影响数据上传的效率。通过简要介绍数据交换与同步的原理,结合同步数据内容所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形成一套解决方法。实践结果表明,维护好QZDATA表空间、应用服务器和管理系统并掌握一定数据库程序设计基础就能够基本满足区域前兆数据库维护工作,保证数据上传的效率。  相似文献   
209.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安全建设已经成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已经上升为一个关系到国家前途的战略高度的问题。信息安全这门处于蓬勃发展中的科学,将会越来越密切地关系到社会的各行各业。本文分析了地震信息安全管理的现状,并着重讨论了加强地震信息安全管理的策略。  相似文献   
210.
We report paleomagnetic results from the Late Carboniferous-Late Permian strata in eastern Tibet (China), and aim to clarify the tectonic and paleogeographic evolution of the northern Qiangtang-Qamdo block, which is the key to the study of plate boundary between the Gondwanaland and the Eurasia during the late Paleozoic. Two hundred and nineteen samples-including limestone, muddy siltstone, basalt, lava, and tuff-were collected at 24 sites in the Upper Carboniferous and Middle-Upper Permian successions. A systematic study of rock magnetism and paleomagnetism yields three reliable paleomagnetic pole positions. Both hematite and magnetite occurred in the Late Carboniferous limestone samples. The demagnetization curve shows a characteristic double-component, with the remanent magnetization (ChRM) exhibiting a positive polarity (negative inclination). In the Late Permian limestone, tuff, and basalt, magnetic information were recorded primarily in magnetite, although a small fraction of them was found in hematite in basalt. The demagnetization curve illustrates a double or single component, with the ChRM showing a negative polarity (positive inclination), which has passed the classic fold test successfully. The single polarity features of the ChRM directions of the Late Carboniferous and Middle-Late Permian rocks are respectively related to the Kiaman positive and reversed polarities under the stratigraphic coordinates. This, in turn, indicates that both ChRMs directions represent the original remanence directions. By comparison with the previously published paleomagnetic results from the late Paleozoic rocks in the northern Qiangtang Range, we suggest that: (1) Qamdo and northern Qiangtang block were independent of each other during the Late Carboniferous to the Early Permian periods. The north Lancangjiang ocean basin between the two blocks may have closed before the Middle Permian and been involved in the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 stage in the Late Permian-Early Triassic periods. (2) The northern Qiangtang-Qamdo Block paleogeographically was situated at low to intermediate latitudes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in the Late Carboniferous-Late Permian periods, and began to displace northward in the Early Triassic, with an amount of more than 5000 km northward transport from its current lo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