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25篇
  免费   2443篇
  国内免费   3428篇
测绘学   1623篇
大气科学   1619篇
地球物理   1804篇
地质学   6291篇
海洋学   1666篇
天文学   164篇
综合类   828篇
自然地理   1601篇
  2024年   97篇
  2023年   250篇
  2022年   597篇
  2021年   711篇
  2020年   602篇
  2019年   732篇
  2018年   624篇
  2017年   586篇
  2016年   574篇
  2015年   660篇
  2014年   660篇
  2013年   774篇
  2012年   848篇
  2011年   897篇
  2010年   824篇
  2009年   802篇
  2008年   854篇
  2007年   805篇
  2006年   781篇
  2005年   580篇
  2004年   506篇
  2003年   330篇
  2002年   363篇
  2001年   312篇
  2000年   271篇
  1999年   151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1篇
  1975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7年   6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A series of 17-yr equilibrium simulations using the NCAR CCM3 (T42 resolution) were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regional scale impacts of land cover change and increasing CO2 over China. Simulations with natural and current land cover at CO2 levels of 280,355, 430, and 505 ppmv were conducted. Results show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hanges in major climate fields (e.g. temperature and surface wind speed) on a 15-yr average following land cover change. We also found increases in the maximum temperature and in the diurnal temperature range due to land cover change. Increases in CO2 affect both the maximum and minimum temperature so that changes in the diurnal range are small. Both land cover change and CO2 change also impact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with increasing CO2 tending to lead to more intense precipitation and land cover change leading to less intense precipitation-indeed, the impact of land cover change typically had the opposite effect versus the impacts of CO2. Our results provide support for the inclusion of future land cover change scenarios in long-term transitory climate inodelling experiments of the 21st Century. Our results also support the inclusion of land surface models that can represent future land cover changes resulting from an ecological response to natural climate variability or increasing CO2. Overall, we show that land cover change can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regional scale climate of China, and that regionally, this impact is of a similar magnitude to increases in CO2 of up to about 430 ppmv. This means that that the impact of land cover change must be accounted for in detection and attribution studies over China.  相似文献   
932.
灰色系统理论在单桩静载荷试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通过预测单桩沉降量去估算其极限承载力,基于静载荷试验所得的桩基沉降量具有灰指数律特征,将荷载Q看作广义的时间,建立了荷载序列的等步长及非等步长GM (1,1)预测模型.工程实例证明,所建立的灰色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相似文献   
933.
苏北榴辉岩的岩石性质及其金红石的嵌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梅 《江苏地质》2005,29(2):82-87
苏北榴辉岩主要产于由角闪岩相变质的长英质片麻岩,根据其赋存部位划分为3类:Ⅰ类榴辉岩,通常形成独立块体,有时夹薄层片麻岩、片岩,岩石呈块状、条带状、斑杂状、条纹状和片麻状等;Ⅱ类榴辉岩,与超基性岩相伴,矿石主要呈块状和斑杂状;Ⅲ类榴辉岩,与大理岩整合接触,岩石呈块状、片麻状。3类榴辉岩在变晶矿物组合中具有一定的差异。面积测量法统计结果表明:Ⅰ类榴辉岩的晶间金红石占12.49%,间粒金红石占85.69%,包体金红石占1.81%;Ⅱ类榴辉岩的晶间金红石占36.40%,间粒金红石占44.17%,包体金红石占19.43%.Ⅲ类榴辉岩的晶间余红石占27.49%.间粒会红石占53.43%,包体金红石占19.09%。  相似文献   
934.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系统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阿尔泰山南缘乔夏哈拉式铁铜矿床中磁铁矿矿体和块状富铜矿体的成因关系及找矿意义。研究表明,乔夏哈拉铁铜矿床中铁矿体和富铜矿体的稀土元素组成及配分模式迥然不同。前者具有低∑REE、富轻稀土元素及正铕异常等特点,指示火山成因性质;后者异常富集轻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向右倾陡,其成因可能与造山期中基性浅成岩浆作用有关。据此认为,铁矿体和铜矿体并非“同生”成因关系,很可能是两期成矿作用在空间上的“同位叠生”关系。  相似文献   
935.
武隆隧道岩溶地质超前预报综合技术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武隆隧道全长9418m,为渝怀铁路第二长大隧道。该隧道的施工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存在浅埋段、断层破碎带、岩溶暗河、非煤系地层瓦斯和岩爆等不良地质现象。其中,岩溶、暗河以及岩溶涌水是本隧道施工的最主要地质问题。根据岩溶垂直分带结果,武隆隧道处于混流带中,特别是多在季节变动带与水平迳流带之间。自隧道开挖揭露以来,多次发生大型、特大型岩溶涌水灾害。作者根据武隆隧道施工的特点,以地质法为基础,以HSP声波反射法为主要手段,结合TSP203系统和钻探等的超前预报综合技术,进行岩溶地质超前预报。实践证明,武隆隧道综合地质预报技术的应用是基本成功的,值得在同类隧道施工地质预报中借鉴。  相似文献   
936.
国家大剧院深基坑地下水控制设计及施工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大剧院基坑地下水控制是大剧院工程的三大难题之一,也是专家们讨论的焦点。经过水文地质试验和充分论证,确定了地下水控制方案和施工方法,即采用反循环成井工艺施工引渗井,将上层滞水和潜水引渗到第一层承压含水层中消纳,保证第一步基坑开挖至-15 7m;在-15 7m位置采用连续墙阻隔第一层承压水,并使用旋挖钻机在槽内施工降水井,疏干槽内承压含水层并进行越流补给控制,保证基坑开挖至-26m;在歌剧院台仓局部加深部份(-32 5m),采用封闭布设减压井,解决基坑开挖和台仓地下结构施工时基坑突涌的问题;最后采用特殊的封井技术,将井管内高于槽底约10m的承压水头封堵在槽底以下0 5m,安全截断井管,保证了基础施工。  相似文献   
937.
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猫跳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LUCC是当前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领域,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国际LUCC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以贵州中部的典型喀斯特流域——猫跳河流域为例,通过详实的地面调查,以1973年的Landsat-MSS影像、1990年和2002年的Landsat-TM影像为数据源,在RS、G IS、GPS为核心的"三S"集成技术支撑下,应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单一土地利用转入率和转出率、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度以及土地覆被变化空间指数等指标,定量研究了该流域在过去30 a间的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研究区的土地覆被类型主要以耕地、灌草地、灌木林以及有林地为主;(2)197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剧烈,各地类之间的变化幅度存在较大差别,水田、灌木林、其他林地、灌草地等地类先减后增,旱地和裸岩地先增后减,有林地、水域、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交通工矿用地等持续增加;⑶1973~1990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度均比1990~2002年大,前一时期的裸岩地明显增加,土地利用具有明显的不可持续性,进入1990年后,裸岩地缩减,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趋于好转;⑷伴随着分布面积在平面空间上的张缩,各地类的平均分布高程和坡度在垂直方向上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938.
金沙江下游云南小江流域山地灾害综合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洪  钟敦伦  何一平  崔鹏 《山地学报》2007,25(5):622-628
在分别完成云南小江流域泥石流危险度区划、滑坡危险度区划和土壤侵蚀强度分区的基础上,对小江流域山地灾害进行综合区划。结果为,共分为三个不同等级的山地灾害综合区:(1)一级(高危险度)山地灾害综合区,(2)二级(次高危险度)山地灾害综合区和(3)四级(低危险度)山地灾害综合区;无三级(中危险度)山地灾害综合区。其中一级(高危险度)区面积1 425.34 km2,有泥石流沟84条,占区划区域泥石流沟总数的60.0%,有滑坡137个,占区划区域滑坡总数的77.4%,土壤侵蚀强度以轻、中度为主;二级(次高危险度)区面积756.79 km2,有泥石流沟35条,占区划区域泥石流沟总数的25.0%,有滑坡34个,占区划区域滑坡总数的19.2%,土壤侵蚀以轻、中度为主;四级(低危险度)区面积863.20 km2,有泥石流沟21条,占区划区域泥石流沟总数的15.0%,有滑坡6个,占区划区域滑坡总数的3.4%,土壤侵蚀以轻度为主。  相似文献   
939.
张维萍  赫英  董振信 《地球化学》2007,36(4):419-424
采集中国北方玄武岩中橄榄岩包体样品21件。测定了其中的主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REE)和Au等的含量。橄榄岩包体中的Au含量与CaO含量的相关性表明,其中的Au可能主要赋存于单斜辉石中,反映Au含量可能与地幔演化及熔融程度有关;橄榄岩包体后期受地幔流体交代作用的影响,Au转而以硫化物形式存在,这一过程是在橄榄岩包体原有Au的物质基础上进行的。  相似文献   
940.
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混合沉积研究中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具体研究实例,对混合沉积的定义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对混积岩和混积层系重新进行分类和命名;根据混合沉积的定义、成因、成分、结构、沉积构造及接触关系等因素,按照“沉积事件+剖面结构”的原则,提出了渐变式、突变式和复合式3种成因类型,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概括和归纳;对混合沉积的控制因素进行了深入讨论;在以碳酸盐沉积为主和以陆源碎屑沉积为主的2类沉积背景下详细论述了层序格架中混合沉积的发育情况;结合混合沉积本身的特点讨论了混合沉积与油气的关系。最后针对混合沉积研究现状,指出了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