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3篇
  免费   660篇
  国内免费   811篇
测绘学   413篇
大气科学   286篇
地球物理   617篇
地质学   1538篇
海洋学   332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206篇
自然地理   255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170篇
  2021年   180篇
  2020年   161篇
  2019年   201篇
  2018年   157篇
  2017年   151篇
  2016年   171篇
  2015年   170篇
  2014年   173篇
  2013年   166篇
  2012年   176篇
  2011年   195篇
  2010年   180篇
  2009年   181篇
  2008年   187篇
  2007年   147篇
  2006年   141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106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基于熵值法的陕西省可持续发展能力动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熵值法对陕西省1995-2004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动态研究.结果表明:(1)陕西省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指数呈持续上升趋势,从1995年的0.0676上升到2004年的0.1374,说明陕西省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是可持续的.(2)各子系统间的可持续发展速率差异十分明显,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效率和发展潜力呈正向发展,并且区域发展水平增速最快;区域均衡度和开放度2个指标改善不大,并表现出不稳定性;区域发展协调度和调控度2个指标呈负向发展.为了推动陕西省全面发展,针对现有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992.
基于SOFM 的区域界线划分方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区域分异研究是人们对地理环境认知深度和自然地理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划定分区界线就成为一 项迫切而意义重大的工作, 尤其是在气候复杂、地貌多样的我国西南高原、山地组合区。云南省南部地区由于多季 风系统和大地形作用的影响, 气候复杂多样。雨季, 温暖湿润的西南夏季风给研究区西部带来大量降水, 东部雨量 少; 干季, 整个研究区主要在西风南支急流控制之下, 天气晴朗、少雨, 同时也使得植被种类及盖度差别较大。基于 研究区30 个气象台站的海拔高度、多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风速、活动积温、潜在蒸散以及MODIS- EVI 等数据, 利用 神经网络技术构建了非线性分类器, 即自组织特征映射模型( SOFM) , 对所有气象台站进行了聚类研究。结果显示, 哀牢山成为阻挡北来冷空气进入西南山地的屏障, 是我国冬季东北风和夏季西南风的分界线, 因此也成为研究区 东、西两类气候的分界线。SOFM网络应用于地形复杂、地貌多样的生态地理区域分异研究, 基本能反映不同区域之 间界线两侧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能够揭示一个由量变到质量过程的连续性, 不失为一种较好的综合自然地理区划 方法。  相似文献   
993.
黄淮海地区社会经济空间分异及集聚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区际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可以导致区域在许多特性上存在高度的相关性。本文采用综合法对区域的社会经济进行评价,并根据不均衡发展原理,利用Moran空间相关指数,对黄淮海地区社会经济空间集聚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黄淮海地区各地社会经济在数量上具有差异性,在空间上具有相似性;从时间变化的角度看,近年来区域社会经济空间集聚程度有下降的趋势,区域非农经济发展已经体现出显著的社会经济空间分异格局。黄淮海地区社会经济综合水平比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直辖市、省会、沿海地区和经济区位比较优越的地区,比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黄淮海中部和南部。已经初步表现出4个非农社会经济集聚增长区,它们分别是京津冀经济区、山东半岛经济区、中原经济区和苏皖北部经济区。但是目前中原经济区和苏皖北部经济区核心地带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够,今后应加强其核心辐射带动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平衡和周边经济发展。文章最后根据黄淮海地区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的实际,构建了区域社会经济集聚发展战略模式,其实质就是加强区域内部地区间农业生产和非农经济建设的分工与协作,以促进区域土地利用优化布局和提高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竞争力。  相似文献   
994.
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时空分异及分区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构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采用Kernel密度曲线等深入分析1990年、2000年和2010年河南省126个县域的耕地集约利用程度及其时空规律,并采用双重自组织模型进行耕地集约利用分区。结果表明:1县域耕地集约利用度的Kernel密度曲线呈现典型的单峰分布模式,分布曲线由"尖峰形"向"宽峰形"发展并整体向右移动,表明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整体水平上升,县域差异扩大。2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差异显著,"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平原区高,山地丘陵区低"的特征明显;大多数县域耕地集约利用度随时间变化稳步提高,但提高水平差异较大;耕地投入强度和耕地产出效率的提升幅度较大,耕地利用强度和可持续性状况提升较慢。3采用双重自组织模型将126个县域划分为东部黄淮平原区、北部平原区、东南丘陵平原区、中南平原区、西部山地丘陵区等5个耕地集约利用区,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95.
浙江磐安蕨类植物地理成分及区系相似性分析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郝朝运  刘鹏 《地理科学》2005,25(3):379-384
分析了浙江磐安蕨类植物区系的组成和分布区类型,现知磐安共有蕨类植物34科、60属、112种(包括各种变种和变型)。磐安蕨类植物以东亚分布类型为主,特别是中国-日本分布类型最多,亚热带、暖温带特征显著,该区应置于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从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范围内。最后,文章生成了反映22个蕨类植物区系相似性关系的二维投影图和最小生成树图,对区系间的相似性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方法相结合能较客观地反映蕨类植物区系间的异同,可为多区系比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6.
本文基于多元统计的因子分析法,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对县域尺度下土地利用程度进行时空变异分析。通过对1985、1995和2000年三个时间点的研究,表明:(1)1985~2000十五年间,曲周县的土地利用程度得到明显提高,其中以槐桥乡最为显著;(2)曲周土地利用程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中东部、西部地区明显高于南部及东南部地区。最后,文章结合区域实际,从自然、社会、经济、区位特征和科学技术五个方面对曲周县土地利用程度的时空变异进行驱动力分析,为调控区域土地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97.
霸王基因组RAPD优化条件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实验以霸王20 d龄无菌籽苗为材料,使用CTAB法提取其基因组DNA,进行RAPD条件优化分析。通过单因子实验分别研究了Mg2+浓度、dNTPS浓度、Taq酶的浓度、引物浓度和模板DNA浓度对RAPD反应的影响,即在25 μL总反应体系中,Mg2+的适宜浓度为1.5~2.5 mmol\5L-1、dNTPs的适宜浓度为0.2~0.3 mmol\5L-1、随机引物的浓度以1.2 μmol\5L-1为宜、Taq酶的用量以2.0 U为佳、模板DNA的最适用量为50 ng。本研究的PCR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8 min, 94℃变性1 min, 37℃退火1 min, 72℃延伸2 min,设40个循环,最后72℃保温6 min。  相似文献   
998.
在GIS支持下,利用卫星遥感影像提供的信息和非遥感信息想结合的方法,获得研究区农田景观空间分布格局和生态环境现状数据资料。从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特点和地区土地生态安全角度出发,通过对市域农田景观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对土地生态环境安全影响的分析,显示出农田景观格局的空间差异性与破碎度高是农牧交错地区土地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加强地区土地整理与生态农业建设投入,是保证区域土地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999.
最优集合预报订正方法在客观温度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值模式的直接输出预报在实际应用时常与实况产生一定的偏差,对模式预报进行有效的本地化订正是提高预报准确率的重要手段。以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模式细网格资料,采用最优集合(anolog ensemble,AnEn)预报订正方法对北京市各站1~7 d的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进行订正,并对相关参数进行了本地化。采用了滑动训练期、优化变量权重两种方案进行训练。检验评估结果表明:(1)滑动训练期采用60 d时能同时保证计算效率和预报准确率;采用最优变量权重方案后,与预报员主观预报准确率对比,AnEn的最低气温优于预报员主观预报,最高气温基本相当;增加训练期的长度(引入多年的历史资料)相比优化变量权重方案能更有效地提高预报准确率。(2)AnEn预报订正方法在改善数值模式预报的固有偏差(如对由数值模式对局地地形、边界层日变化等形成的误差)效果显著,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对于因局地天气(如霾、降水、大风等)影响下,AnEn的温度预报准确率虽优于ECMWF,但不如主观预报,未来还有改进空间。还对检验结果进行了时间和空间验证,确保在以后的业务尤其是智能网格预报业务中的运行效果。  相似文献   
1000.

使用京津冀地区1970—2015年暖季(5—9月) 28个国家级自动气象观测站逐日和逐时降水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暖季及其各月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与逐时降水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总降水量和极端降水在暖季前期(5—6月)呈现弱的增加趋势,而在暖季中期(7—8月)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后期(9月)则呈较明显的增加趋势;空间分布上,前期京津冀地区西部大部分站点降水略呈增多趋势,而东北部部分站点略呈减少趋势,中期大部分站点呈减少变化,其中西北部站点减幅较大,后期各站点基本皆呈增加趋势;暖季各月降水的日变化特征为,持续性降水(持续时间在6 h以上)午夜至凌晨多发,而短时降水(持续时间小于等于6 h)主要出现在午后至傍晚,且受气温逐月变化影响,午后短时降水在暖季前期较弱、中期增强、后期再次减弱;暖季前期午后短时降水事件次数增多,午后短时降水多因对流活动产生,有利于极端小时降水强度增大;暖季中期夜间至凌晨的累积降水量在1997年以来明显减少,而午后短时降水事件的降水量减少主要是降水事件次数减少造成的;2000年代初以来,暖季后期降水明显增多,夜间至凌晨持续性降水事件强度和次数都在增加,其中降水强度引起的雨量增量对降水量增加贡献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