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47篇
  免费   1347篇
  国内免费   1931篇
测绘学   797篇
大气科学   624篇
地球物理   1058篇
地质学   3421篇
海洋学   1069篇
天文学   54篇
综合类   410篇
自然地理   792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30篇
  2022年   350篇
  2021年   409篇
  2020年   333篇
  2019年   413篇
  2018年   332篇
  2017年   319篇
  2016年   355篇
  2015年   341篇
  2014年   340篇
  2013年   430篇
  2012年   516篇
  2011年   430篇
  2010年   477篇
  2009年   434篇
  2008年   483篇
  2007年   425篇
  2006年   384篇
  2005年   295篇
  2004年   243篇
  2003年   160篇
  2002年   177篇
  2001年   142篇
  2000年   106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5篇
  197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本文对铜陵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高钾钙碱性中酸性侵入岩进行了研究,发现该类岩体具有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具体表现为:SiO2≥56%,Al2O3含量高(>15%),Na2O/K2O>1,亏损HREE,(La/Yb)N>12,负Eu异常不明显(Eu*/Eu=0.71-0.96),Sr含量高(>750μg/g),Sr/Y比值高(>38)。但是,由于岩石的K2O含量较高、εNd(t)较低和ISr值较高,又不同于典型的与板块俯冲有关的埃达克岩,而与中国东部中生代的C型埃达克岩比较类似,暗示铜陵地区的高钾钙碱性岩可能是加厚的下地壳底部基性岩部分熔融的产物。本文主要依据铜陵埃达克质岩的HREE特征,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岩体为HREE平坦型,Yb含量较高(>1.8μg/g);第二类为HREE平坦型,Yb<1.8μg/g,(Ho/Yb)N≈1;第三类岩体HREE亏损,Yb<1.8μg/g,(Ho/Yb)N<1.2。上述三类岩石地球化学性质上的差异不太可能是分离结晶作用或地壳混染的 结果,而可能是由于幔源岩浆与下地壳物质混合的程度不同引起源区成分不同形成的。铜陵地区及中国东部埃达克质岩石可能代表了中国东部中生代时的地壳增生和加厚过程。铜陵埃达克岩主要是古老下地壳和底侵玄武岩不同比例混合部分熔融形成的,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可能还不同程度地叠加了分离结晶作用和岩浆混合作用的影响。铜陵埃达克岩具岛弧特征,但并不表明其  相似文献   
132.
黑龙江省东部勃利盆地在早白垩世为陆缘断陷盆地。经晚白垩世和新近纪的构造反转改造后,呈改造残留型含油气、含煤盆地。该盆地在下白垩统发育有厚度较大的暗色泥岩和多套煤系地层。盆地内源岩有机质以生气为主,煤系地层为重要的气态烃的来源。在研究了勃利盆地中生界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运用蒙特卡罗法初步估算了盆地内的油气资源量,得出盆地油气资源量的概率分布函数图,取得不同概率下的油气资源量值。盆地的中部断陷为有利含油气区。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在松辽盆地外围寻找油气资源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3.
韩兴广  佴磊 《世界地质》2004,23(4):391-396
为选择合适的草炭土路基处理方法,通过理论分析,对工程实例中遇到的草炭土路基,拟定塑料排水板法和砂桩挤密法处理措施,并对两种方法的处理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砂桩挤密法无论是从提高固结度,加快草炭土路基固结,还是减小工后沉降,保证路基运营稳定方面都要优于塑料排水板法。砂桩挤密法更适用于草炭土路基处理。  相似文献   
134.
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土地沙漠化问题十分突出。防风固沙,恢复植被,遏制沙漠化,改善生态环境,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快西部经济腾飞的主要任务之一。防风治沙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固沙保水。文章提出了利用宁夏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中卫县沙坡头地区香山北麓的黑色泥质页岩在自然条件下天然胶结成壳作用于固沙的可能性。这类黑色泥质页岩具有遇水则吸水软化,风干则形成薄硬壳之特点。在斜坡坡面上或坡脚风化破碎或构造破碎或人工开挖的黑色泥质页岩碎块堆积的表面常形成1层1~5cm的硬壳。这类黑色泥质页岩在500℃时灼减量高达17.56%,说明具有很高的有机质含量,同时P2O5,和K2O含量也较高,有利于成壤和植物生长。黑色泥质页岩的天然胶结成壳作用与地表破碎的黑色泥质页岩堆积和特定的干旱半干旱气候以及本身成分、结构有关。这一硬壳层不但具有一定的强度和抗风蚀能力,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吸水性和保水性。因此,借鉴草方格固沙方法,就地取材,充分利用黑色泥质页岩在自然条件下的天然胶结成壳性能,用于沙漠治理中的固沙。进一步对黑色泥质页岩天然胶结成壳的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并开展黑色泥质页岩固沙试验研究,有可能为腾格里沙漠治理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5.
1IntroductionIn the early 1960s, glaciers in western China were classified into maritime- and continental-types by different glacial environment and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Shi and Xie, 1964). With extensive glaciological investigations in the western regions (Lanzhou Institute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of CAS, 1988), Lai and Huang (1990) suggested a new classification of temperate, subpolar and quasipolar glaciers, corresponding to the maritime-, subcontinental- and extremely contin…  相似文献   
136.
新疆阿克苏地区耕地变化分析及驱动因子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据新疆阿克苏地区各市、县的统计数据,分析了阿克苏地区50年代以来耕地面积的总体变化趋势、变化速度、区域差异和驱动因子。分析表明:阿克苏地区的耕地面积呈现波动增加的态势,但人均耕地面积经历了从增加到减少的变化过程;耕地空间变化区域差异较明显;影响阿克苏地区耕地变化的8个因子可归纳为经济发展因素、人类行为因素和城市化发展水平;通过模型计算,人类行为对耕地变化的影响尤其显著。研究结果和分析结论对于阿克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7.
地心非旋转坐标系中的TWSTT计算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卫星双向时间传递(TWSTT)的基本原理,详细推导了地心非旋转坐标系中TWSTT的计算模型.并与地固系中的计算模型进行了分析比较,证明了两种计算模型在0.1ns亚纳秒量级上的等价性。  相似文献   
138.
用L-曲线法确定半参数模型中的平滑因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L-曲线法确定平滑因子。通过确定合适的平滑因子,更好地控制了残差部分V^TPV与光滑度部分S^TRS之间的平衡,得到了更准确的参数估值。通过算例,将基于L-曲线法确定平滑因子的半参数模型解算方法和其他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用L-曲线法确定平滑因子后,提高了半参数模型计算结果的精度,可以更好地将观测值中的系统误差分离出来。  相似文献   
139.
Glacier inventory compilation during the past 20 years and modifications of that for the Eastern Pamir and Banggong Lake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46,342 modern glaciers with a total area and volume of 59415 km2 and 5601 km3 respectively in China. These glacier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maritime and continental (including sub-continental and extremely continental) types. Researches show that glaciers in China have been retreating since the Little Ice Age and the mass wastage was accelerated during the past 30 to 40 years. Being an important part of glaciological studies in China, ice core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on Tibetan Plateau and in the Antarctica have provided abundant, high resolution information about past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Antarctica. Except for different parameters recorded in ice cores relating to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changes on Tibetan Plateau, records from ice cores extracted from different glaciers show that the discrepancies in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on the north and south parts of the plateau may be the consequence of different influencing effects from terrestrial and solar sources. Glaciological and meteorological phenomena imply that Lambert Glacier valley is an important boundary of climate in the east Antarctica, which is thought to be connected with cyclonic activities and Circum-polar Waves over the Antarctica.  相似文献   
140.
Clastic sedimentary rocks record a number of in-formation about the compositions and paleoweathering conditions of the source areas, and the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depositional basin[1―6]. The traditionallypetrological study commonly utilizes the major com-ponents (Quartz, Feldspar and Lithics) of the silici-clastic sedimentary rocks to investigate the source rock composition and tectonic setting[7]. However, thepetrological method is somewhat limited, because many of the mafic components 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