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89篇 |
免费 | 2263篇 |
国内免费 | 106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52篇 |
大气科学 | 577篇 |
地球物理 | 961篇 |
地质学 | 3183篇 |
海洋学 | 960篇 |
天文学 | 47篇 |
综合类 | 371篇 |
自然地理 | 66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9篇 |
2024年 | 185篇 |
2023年 | 215篇 |
2022年 | 364篇 |
2021年 | 369篇 |
2020年 | 340篇 |
2019年 | 370篇 |
2018年 | 319篇 |
2017年 | 275篇 |
2016年 | 329篇 |
2015年 | 315篇 |
2014年 | 312篇 |
2013年 | 387篇 |
2012年 | 444篇 |
2011年 | 359篇 |
2010年 | 394篇 |
2009年 | 369篇 |
2008年 | 407篇 |
2007年 | 375篇 |
2006年 | 299篇 |
2005年 | 240篇 |
2004年 | 195篇 |
2003年 | 129篇 |
2002年 | 149篇 |
2001年 | 124篇 |
2000年 | 82篇 |
1999年 | 50篇 |
1998年 | 24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4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5篇 |
1975年 | 1篇 |
1964年 | 2篇 |
1957年 | 3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5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72.
脂肪水平对厚唇弱棘鯻生长及肠道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鱼油为脂肪源,配制成脂肪水平(质量分数,下同)分别为3.1%、5.8%、9.4%、11.9%和15.1%的5种等氮饲料,探讨饲料脂肪水平对初始体重为(4.05±0.11)g的厚唇弱棘鯻(Hephaestus fuliginosus)生长及肠道脂肪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脂肪含量提高,实验用鱼脏体比、肥满度及肌肉粗蛋白含量也随着提高,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脂肪水平从3.1%增加到9.4%,厚唇弱棘鯻的饲料效率呈升高趋势,相对增重率值由76.42%±5.88%升至102.09%±5.31%;而当饲料脂肪水平从9.4%提高至15.1%,饲料效率呈降低趋势(P<0.05),相对增重率值降为70.54%±2.06%。随着饲料脂肪水平提高,厚唇弱棘鯻肝体比、肌肉粗脂肪含量、肠道脂肪酶活性均呈上升趋势,且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表明本实验条件下饲料脂肪含量超过9.4%可导致厚唇弱棘鯻生长和饲料利用下降,对其形体特征、肌肉粗脂肪含量以及肠道脂肪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3.
74.
通过分析胶东邓格庄金矿的区域地质、矿床地质及矿化富集规律,以Ⅱ号矿体为主,运用化探预测深部矿体,最终说明金矿床地球化学原生晕轴向分带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75.
韩华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17(1):63-68
多数情况下,评估的研究区缺乏多年积累的地下水位及开采量资料。因此,通常采用土力学模型,根据太沙基固结理论,进行地面沉降量预测。在地面沉降量计算中,土层变形参数值的选取直接影响计算结果的精确性。深层含水层埋深通常大于100m。通过现场勘探,采取土样进行岩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获取参数值,成本过于昂贵。通过参考区域土层物理力学性质资料,结合工程经验获取参数值,预测结果的精度得不到保证。针对上述情况,作者提出用非线性优化算法-进化策略算法,根据实测地面沉降量反演土层变形参数值。通过这种方法确定参数值,既节约成本,又保证了计算结果的可靠性。进化策略算法通过模拟生物遗传及进化过程,利用转移概率来帮助指导搜索。搜索结果不依赖于初始点的选择,对于求解全局最优解有很强的鲁棒性。作者将进化策略算法用于某一工程实例土层变形参数的反演,结果表明了该算法的可行性及稳健性,值得在工程实践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6.
77.
78.
79.
80.
对海洋来源的Vibro sp.QY102的产褐藻胶裂解酶的发酵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最适液体培养基成分为(w/v):0.5%褐藻酸钠;0.4%蛋白胨;0.3%KH2PO4;0.7%K2HPO4.3H2O;2%NaCl;0.01%MgSO4.7H2O,pH=6.0。按3%的接种量接入培养基,30℃150 r/min振荡培养120 h,产酶达到10.2 U/mL,为优化前的4.5倍。Mg2 是该菌株产酶所必需的,这在其他褐藻胶裂解酶生产菌株中未见报道。该菌株产酶发酵条件的研究,为褐藻胶裂解酶的大规模制备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