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72篇 |
免费 | 2701篇 |
国内免费 | 133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95篇 |
大气科学 | 699篇 |
地球物理 | 1165篇 |
地质学 | 3873篇 |
海洋学 | 1192篇 |
天文学 | 56篇 |
综合类 | 438篇 |
自然地理 | 79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0篇 |
2024年 | 224篇 |
2023年 | 287篇 |
2022年 | 429篇 |
2021年 | 452篇 |
2020年 | 406篇 |
2019年 | 448篇 |
2018年 | 374篇 |
2017年 | 345篇 |
2016年 | 396篇 |
2015年 | 358篇 |
2014年 | 363篇 |
2013年 | 455篇 |
2012年 | 537篇 |
2011年 | 448篇 |
2010年 | 488篇 |
2009年 | 447篇 |
2008年 | 484篇 |
2007年 | 440篇 |
2006年 | 391篇 |
2005年 | 296篇 |
2004年 | 245篇 |
2003年 | 161篇 |
2002年 | 183篇 |
2001年 | 147篇 |
2000年 | 107篇 |
1999年 | 59篇 |
1998年 | 25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4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5篇 |
1975年 | 1篇 |
1964年 | 2篇 |
1957年 | 3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
本文对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的13条蛇绿岩带的岩石组合、产出地质背景、规模及其延伸方向等作了简要的介绍。在这些蛇绿岩带的硅质岩及碧玉岩中,现已采获较丰富的牙形石化石资料,查明蛇绿岩形成时代大部分为寒武纪—中奥陶世,个别属于中奥陶世—晚泥盆世。上述研究方法及其成果,对我们是一个有益的启发。在我国蛇绿岩带中同样存在着硅质岩和碧玉岩,今后应重视与加强牙形石的研究工作,以便把我国蛇绿岩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南海东北部海底沉积物波的形态、粒度特征及物源、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南海东北部广泛发育沉积物波。通过高分辨率多波束数据、地震剖面以及重力柱状样,对沉积物波的形态特征、粒度特征、物源以及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大致以台湾浅滩南海底峡谷为界,北侧为近北东向展布,南侧为近南北向展布。对其分布规律、地貌和形态特征及重力柱状样粒度分析表明这些沉积物波为浊流成因。沉积物波的发育与新生代晚期研究区的构造活动密切相关,自距今6.5 Ma以来台湾造山运动使台湾岛强烈抬升剥蚀,这些剥蚀物为研究区提供了大量的陆源物质,而在南海东北部陆坡区大量发育的峡谷-冲沟系统为陆缘物质向下陆坡的输送提供了良好的通道。研究区西侧的东沙隆起长期处于抬升剥蚀状态,这种抬升剥蚀也为研究区沉积物波的发育提供了部分物源。随着坡度的减缓,浊流沉积物开始堆积,在台湾浅滩南海底峡谷的北侧形成了展布方向与冲沟垂直的沉积物波,而在南侧由于台湾浅滩南海底峡谷发生转向,浊流从水道中漫溢出来,沉积物堆积下来,形成了与原先水道近于垂直的近南北向的沉积物波。 相似文献
13.
壳聚糖酶高产菌株的筛选和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采集的土样中分离到1株产壳聚糖酶能力较强的菌株OU01,并对OU01进行了16S rDNA序列、形态及生理生化鉴定分析。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该菌属于微杆菌属;该菌的形态特征与生理生化鉴定结果表明该菌与Microbacteriumsp.的相似性最高;因此将其初步鉴定为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同时对该菌的发酵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该菌的最适培养基组成为(g/L):chitosan 10,(NH4)2SO420,MgSO4.7H2O 1.3,K2HPO4.3H2O 1.4,Glucose 1,Yeast extract 3,NaCl 5,起始pH=6.30。最适发酵温度为30℃,最佳发酵时间为96 h,在上述最优条件下,该菌株产酶达到118 U/mL。Microbacteri-umsp.OU01菌株为壳聚糖酶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来源。 相似文献
14.
15.
16.
近20 a中亚净初级生产力与实际蒸散发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亚碳、水循环在气候变异和人为活动的影响下呈现新的时空特征。但由于观测数据稀缺,生态过程特殊,植被、土壤空间异质性强,中亚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实际蒸散发(AET)的时空特征相关信息相对不足,且时效性不高。利用全球尺度的NPP、AET、土地覆被数据,气象站点与区域气候数据分析近20 a中亚地区NPP和AET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与1990年相比,2000年中亚地区农田NPP增幅小于自然植被,植被总固碳量增加了254.65 Tg C;近20 a中亚地区实际总蒸散量先增后降,农田对中亚水资源散失的贡献减小,自然植被的贡献增大,自然植被与农田面积变化决定中亚总蒸散量动态;北部农田区、东部山区及山前绿洲为NPP和AET的高值区,中西部荒漠为低值区。 相似文献
17.
受制于光学器件的性能与观测环境的影响,国产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通常存在条带噪声、光谱分辨率低、纹理不清晰等问题,给后续的自动化影像产品生产及目标解译工作带来极大的不利。本研究先后从去除条带噪声、对比度增强、边缘增强三个方面,对遥感影像进行质量改善,使遥感影像更好地为地理信息公众服务。以高分二号全色影像为实验数据,目视和定量评价结果均证实了本文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针对日长变化参数序列中蕴含的复杂非线性特征会严重影响其预报精度的问题,同时为探讨引入大气角动量序列是否有助于提升预报精度,提出一种Prophet拟合外推联合向量自回归(vector autoregression,VAR)残差补偿的组合模型用于日长预报.选用2008~2020年的日长变化参数序列进行实验,同时设计不顾及大... 相似文献
19.
20.
通过对姬塬地区晚三叠世延长组的长8~长6油层组岩石组分特征、沉积相特征、震积岩及凝灰岩发育规律的分析,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早期构造演化与沉积响应过程。研究表明,秦岭隆升时间大致在长8沉积早期,而六盘山的隆升则是稍晚的长7沉积期,长8~长6沉积期可视为中生代鄂尔多斯盆地的早期成形阶段。姬塬地区长8沉积期构造相对稳定,砂岩中不含碳酸盐岩岩屑,无震积岩发育,主要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长7沉积期盆地西南缘的挤压导致了湖盆强烈坳陷,砂岩中开始出现碳酸盐岩岩屑,大量发育的震积岩与频繁出现的凝灰岩共生,研究区以发育水下扇的半深湖为特征;长6沉积期火山活动减弱,但盆地西部断裂带的构造活动仍较强烈,地层中常有震积岩出现,沉积环境以湖泊三角洲为主。由姬塬地区长8~长6沉积期古地理演化,证明以长7沉积期为界,之前鄂尔多斯盆地的演化主要受南缘构造活动控制,自长7沉积期开始同时受盆地南缘和西缘构造活动影响,但以西缘的构造活动控制更强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