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83篇
  免费   1797篇
  国内免费   2631篇
测绘学   1096篇
大气科学   942篇
地球物理   1470篇
地质学   4828篇
海洋学   1466篇
天文学   103篇
综合类   600篇
自然地理   1006篇
  2024年   98篇
  2023年   277篇
  2022年   516篇
  2021年   615篇
  2020年   487篇
  2019年   568篇
  2018年   500篇
  2017年   470篇
  2016年   498篇
  2015年   474篇
  2014年   498篇
  2013年   570篇
  2012年   673篇
  2011年   585篇
  2010年   616篇
  2009年   543篇
  2008年   587篇
  2007年   569篇
  2006年   465篇
  2005年   360篇
  2004年   298篇
  2003年   197篇
  2002年   250篇
  2001年   233篇
  2000年   161篇
  1999年   105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7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6篇
  1976年   2篇
  1964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5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21.
副热带北太平洋大气季节内振荡时空特征的诊断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韩荣青  李维京  董敏 《气象学报》2010,68(4):520-528
用时空谱分析和小波变换方法,对1958—2002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经、纬向风速和位势高度的年时间序列进行了波谱分析,并重点研究了北太平洋副热带区域经向风30—60天振荡(ISO)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北半球经向风与纬向风和位势高度的30—60天振荡特征迥然不同,代表风场经向低频扰动的经向风ISO在副热带和中高纬度最为活跃,而在热带地区的活动十分微弱;北半球副热带850 hPa高度场和纬向风在10—90天内(季节内)振荡的主要能量集中在纬圈波数为1、周期为30—60天的波动上,而850 hPa经向风季节内振荡的主要能量集中在纬圈波数为4—6、周期为30—60天以及70—90天的波动上,上述3个物理量30—60天振荡向西传播的能量都强于向东传播的能量。一年当中,东亚到北太平洋的副热带地区,经向风ISO在东亚—西北太平洋与东北太平洋两个区域的活动最强,且在这两个区域存在明显的季节振荡,即东北太平洋的ISO在冬季最强在夏季最弱,而东亚—西北太平洋区域的ISO在夏季最强冬季最弱。850 hPa经向风ISO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分析表明,在东亚副热带区域其活动1958—1975年较强,1976—1990年明显减弱,而1991—2000年最强;其在ENSO发生期间有较为明显的异常活动,但其强弱变化没有显著的定势,然而2—7年的带通滤波分析表明西北太平洋ISO的年际活动含有较显著的ENSO信号,9年的低通滤波分析表明,年代际时间尺度上,西北太平洋ISO的活动与ENSO循环有较为显著的反相关特征,而东北太平洋区域ISO与ENSO循环有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22.
屈振江  栗珂  刘罡 《高原气象》2010,29(3):786-793
根据中国西北近703年(1306—2008年)大旱年发生时间间隔的资料序列,通过正态性、独立性等统计检验,确定序列的性质。利用平稳独立随机过程理论建立概率预测模式,通过独立样本预测试验,并对未来中国西北大旱年发生概率预测做了研究。预计下次大旱年可能在2016年前后发生,2015年发生的概率为58%,2016年发生的概率为61%。  相似文献   
823.
利用2003年秋季延安地区一次典型层状云系加密探空和实时雷达观测资料,设计了催化和对比探测方案,计算得出催化影响区及下风方可能采集到响应值的区域。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催化和探测。云物理响应观测结果表明:PNS粒子探测系统检测到催化后30min,小云滴减少;大冰晶的浓度增加;催化前冰晶以片状为主,催化后可看到有霰坯;催化前大雪晶浓度很小,雪晶之间没有攀附;催化后雪晶浓度增加,且大雪晶增加很多,可明显看到几个雪团攀附在一起形成的较大雪团;雷达观测到催化前拟播撒区内云的回波强度较弱、范围较小,催化后云体明显增大,强中心增加了5~10dBz;催化约1h后影响区雨量均有增加,说明催化引入的人工冰晶,使冰晶凝结比水滴凝结更有利于过冷云水转化为降水,冰晶效应和雪晶攀附过程是这次层状云系降水系统中的主要过程。过冷水冻结释放的潜热,导致云内升速加大,使催化区云和降水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824.
冬季自动观测注意的事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1引言目前,我国大气探测自动化系统已建成实施,地面监测网中的国家基本(准)站中的主要观测项目使用的仪器已由器测手工操作转为自动站观测。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在许多导致气候资料序列非均一的原因中,仪器变化是重要因素,主要包括仪器校准、仪器更换、气候环境改变  相似文献   
825.
A continuous measurement of number size distributions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aerosol particles was conducted in Beijing in a dust storm event during 21-26 March 2001. The number concentration of coarse particles ( 〉2μm) increased more significantly than fine particles ( 〈2μm) during the dust storm due to dust weather, while the anthropogenic aerosols collected during the non-dust-storm period tend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fine particles. Elemental composition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proton-induced X-ray emission (PIXE). The results show that 20 elements in the dust storm were much higher than in the non-dust-storm period. The calculated soil dust concentration during the dust storm was, on average, 251.8μg m^-3, while it was only 52.1μg m^-3 on non-dust-storm days. The enrichment factors for Mg, A1, P, K, Ca, Ti, Mn, Fe, C1, Cu, Pb, and Zn show small variations between the dust storm and the non-dust-storm period, while those for Ca, Ni and Cr in the dust storm were much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non-dust-storm period due to significant local emission sources. A high concentration and enrichment factor for S were observed during the dust storm, which implies that the dust particles were contaminated by aerosol particles from anthropogenic emissions during the long-range transport. A 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elemental composition of particles collected during the dust storm in Beijing were better correlated with those of desert soil colleted from desert regions in Inner Mongolia. Air mass back-trajectory analysis further confirmed that this dust storm event could be identified as streaks of dust plumes originating from Inner Mongolia.  相似文献   
826.
风切变对飞行的影响及其预报时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秀连  付强  王科  丁叶风 《气象科技》2010,38(2):170-174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AMDAR资料,对2008年11月1日首都机场冷锋过境前后风切变现象及其可预报时效进行分析。分析认为:在冷锋过境前后,首都机场存在多种形式的风切变,有高空槽前后的水平风切变、高层和中层急流轴引起的水平风切变、冷锋前逆温层顶上下的水平风切变和地面锋面过境时跑道面上的水平和侧风切变。对各种风切变的可预报时效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27.
近50年中国冬季气温对ENSO响应的时空稳定性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62~2010年中国160站的月平均气温资料、Ni?o3.4区海洋Ni?o指数(ONI)资料以及相应的NEC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关分析、滑动相关分析、滑动t检验、合成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最近50年中国冬季气温对ENSO响应的时空稳定性问题。结果表明:中国冬季气温异常对ENSO的响应有着显著的地域性差异以及年代际变化,其中东北和西南地区的相关关系不稳定度比较大,而在中国东部地区则比较稳定。东北与西南地区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后,冬季气温对ENSO的响应迅速减弱,甚至发生了反向变化,而东部地区这种关系近50年并没有较强的突变。相应的亚洲高空大气环流对ENSO的响应也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和阶段性变化,其特征与中国冬季气温对ENSO的响应特征基本对应。从大气环流角度解释中国冬季气温对ENSO的响应发生阶段性减弱的可能机制:ENSO通过经向Hadley环流影响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由于70年代中后期以后亚洲经向Hadley环流的下沉支发生显著减弱,使得东亚大气环流对ENSO的响应减弱,进而导致中国冬季气温对ENSO的响应减弱。  相似文献   
828.
Ke Zhang  Francis Nimmo 《Icarus》2009,204(2):597-609
We study the orbital behavior of Saturn’s satellites Enceladus and Dione during their passage through the 2:1 mean-motion resonances to constrain their interior structures, parameterized by the quantity k2/Q (assumed constant). Enceladus’ evolution after escape from the second-order e-Enceladus e-Dione resonance requires that (k2/Q)Enceladus<8×10-4, for that QSaturn>18,000. This result is in agreement with [Meyer, J., Wisdom, J., 2008b. Icarus 193, 213-223]. The present-day libration amplitude of Enceladus requires that (k2/Q)Enceladus>1.2×10-4, assuming that QSaturn<105. Dione’s present-day eccentricity indicates that (k2/Q)Dione?3×10-4 for QSaturn>18,000. Assuming Maxwellian viscoelastic behavior, we find that for Enceladus a convective ice shell overlying an ocean is too dissipative to match the orbital constraints. We conclude that a conductive shell overlying an ocean is more likely, and discuss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result. Dione’s ice shell is also likely to be conductive, but our results are less constraining.  相似文献   
829.
基于伪距测量的钟差计算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伪距和钟差定义,讨论了无线电时间比对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详细推导了地心非旋转坐标系中一般意义下基于伪码测距模式的钟差计算模型,并通过坐标变换,给出了地固系中的实用计算模型。对地回系计算模型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卫星在地固系运动速度引起的改正项与sagnac效应项是完全不同的两项改正;对于GEO卫星,sagnac效应项最大约为200ns,其地固系运动速度引起的改正约为1ns;而对于MEO卫星,sagnac效应项最大为120ns,其地固系运动速度引起的改正约为1200ns。  相似文献   
830.
简要介绍了用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与阿根廷San Juan大学合作观测与研究的一个高精度卫星激光测距(SLR)系统.该望远镜口径为60cm的SLR系统由中国研制,于2005年秋被运往阿根廷,安装在阿根廷国立San Juan大学天文台,San Juan大学建立了观测室.准备了工作条件.该系统于2006年2月底完成调试并开始运行.在过去的两年阃,该系统保持了良好的工作状态,由于San Juan具有良好的天气条件,该系统取得了丰富的高精度观测资料.国际激光测距服务认为该仪器的工作对国际激光测距系统是重要的,希望对其增加白天测距的功能.文章也简单介绍了该SLR站未来升级改造和发展的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