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5篇
  免费   99篇
  国内免费   123篇
测绘学   41篇
大气科学   50篇
地球物理   87篇
地质学   266篇
海洋学   124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61.
一、引言回顾温带气旋概念模式发展的历史,常引证挪威锋面气旋模式(Bjerknes 和 Sol-berg,1922)作为随后概念发展的起点。然而,Kutzbach(1979)的独特历史见解提醒我们,那些重要的结构上及动力上的概念化过程,是在前一世纪由欧洲及美国气象学家发展的。我们先介绍这些先驱探索者提出的模式个例,认识一下他们敏锐的洞察力和对我们气象学遗产宝库所作的贡献。接着,有选择地讨论了从挪威“Bergen”气象学派时代到现在为止几个气旋锋面模式的发展,其中包括从外场研究和数值模拟中得到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462.
463.
秦岭三叠纪古海盆的生态地层,生物古地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赖旭龙  殷鸿福 《地球科学》1992,17(3):345-352
  相似文献   
464.
465.
本文主要根据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的最近三届(1986年12月、1987年5月和1987年12月)全国性学术会议的论文摘要和美国政府工作报告(1983—1986)的地震学部分、近年来的国际交往资料以及部分私人信件撰写而成。目的在于较全面地并突出地介绍美国近年来地震预报研究的最新动态,而对于过去我国同行了解较多的方面或无特殊进展的方面则未涉及。  相似文献   
466.
海相二叠系、三叠系生物地层界线划分的新方案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国际上传统地以Otoceras带之底作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但根据新资料综合对比,Otoceras带下部可能与二叠系顶部的Pseudotirolites或Paratirolites带重叠,不宜作为标志。在特提斯区广泛分布的Hindeodus Parvus,与上述菊石带上下不重叠,可作为三叠纪开始的标志。其底界在华南为粘土层,与事件地层界线一致。因此建议以H.parvus替代Otoceras,以H.parvus带之底作为三叠系之底。  相似文献   
467.
分布于四川西北部若尔盖地区秦岭褶皱带西段的白依沟群,由一套浅变质的陆源碎屑及火山质碎屑岩及其过渡类型的岩石组成。白依沟群过去认为是奥陶-志留纪的沉积。自1982年在西秦岭开展1:5万区调和科研工作以来,通过岩性,岩相以及区域地层对比,笔者认为此套岩系与川西下震旦统苏雄组和开建桥组相当.因此,首次提出秦岭西段有早震旦世陆相沉积,证实了当时甘孜松潘一带为一古陆。  相似文献   
468.
从断裂力学观点研究地震的破裂过程和地震预报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把断裂力学中的应变能释放率公式和裂纹错开位移公式运用到地震破裂中来,再用震级-能量公式logεe1M+α2,对于走向滑动、倾向滑动和圆盘形剪切破裂找到了震源参数和地壳应力状态之间的内在联系,汇总在表2。对于走滑断层情形,关系式如下: (1) (2) (3) (4)应力降 (5)平均应力 (6)用Mo和L2W求区域应力公式式中,M为震级,L、W为断层长度和宽度,η为地震效率,τ0为区域剪切应力,τy为剪切屈服强度,μ为刚性系数,v为泊松比,为平均位错,M0为地震矩。 利用(6)式或(1)式,在实验室测出地壳状态下屈服强度τy,后,可用地震观测资料算出区域剪切应力τ0。 上述关系式和目前流行的震源参数之间的关系式有很大的差别。原因是以往只考虑了破裂的初态和终态,没有考虑破裂过程。而断裂力学恰恰是考虑了破裂过程。  相似文献   
469.
在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在过去的30年里,尤其是在发现海底热液活动以来,对海隆内部玄武岩进行过大量详细的研究.研究表明洋中脊玄武岩地幔源区组成具有不一致性,并且即使在很小的区域范围玄武岩的同位素组成也表现具有差异性(Allègre和Condomines,1982;Niu,2002;Rudge等,2005;Anderson,2006).而一般地球化学家不倾向于利用微量元素限定地幔源区的微量元素的富集程度(O'Hara,2002),这是由于微量元素在岩浆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①地幔熔融程度,地幔熔融程度对不相容微量元素在熔体相中的富集程度影响很大,不同微量元素的相容性的差异性更增加了对地幔源区组成的不确定性;②参与部分熔融的地幔源区矿物组成的不确定性,在尖晶石一二辉橄榄岩源区微量元素的富集主要受控于单斜辉石的熔融程度;③地幔熔融的形式,分离部分熔融将比批式熔融对地幔不相容微量的亏损程度影响更大;④原始岩浆在迁移上升过程中受到岩浆分离结晶作用、岩浆混合及与围岩混染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70.
2003年11月5日~11月21日DY105-12, 14航次第六航段在东太平洋海隆12~13°N之间进行了海底热液活动调查, 并在EPR12°39′N~12°54′N之间进行了CTD作业. 经过对CTD所采水样的温度和Mg, Cl, Br数据的分析, 发现该调查区有异常的站位显示镁相对于海水亏损9.3%~ 22.4%, Cl和Br相对于正常海水分别富集10.3%~28.7%和10.7%~29.0%, 且温度异常和化学异常出现在同一层位. Mg亏损可能由热液流体和海水混合达到平衡后上浮的一种贫Mg液体引起, Cl和Br富集可能是热液活动引起相分离后后期卤水注入海水的结果. 另外, 调查区内异常层位的Br/Cl比值与海水相似, 说明不仅热液流体喷出时没有发生石盐的溶解(或沉淀)过程, 热液流体携带周围海水上浮形成热液柱的过程中也没有发生此过程. 从E55站位的异常情况来看, 该站位附近可能存在新的热液活动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