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35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51.
The bio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d(II) and Cu(II) ions from aqueous solutions obtained using submerged aquatic plant (Myriophyllum spicatum) biomass were investigated in terms of equilibrium, kinetics, thermodynamics, and cation competition. Langmuir and Freundlich models were applied to describe the biosorption isotherm of metal ions by M. spicatum biomass and isotherm constants considering the most important parameter, pH. The variation of sorption isotherm constants showed pH dependence. The Langmuir and Freundlich models fitted the equilibrium data well. The maximum biosorption capacity (q m) of M. spicatum biomass was determined to be 29.07 mg/g for the Cd(II) ion at pH 5.0 and 12.12 mg/g for the Cu(II) ion at pH 6.0. Chi squar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Freundlich model fitted the equilibrium data better than the Langmuir isotherm. Competition of Cd(II) and Cu(II) in a binary solution showed that the Langmuir monolayer capacity of Cd(II) decreased from 29.07 mg/g with only Cd(II) in solution to 12.02 mg/g in the presence of Cu(II). Kinetic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iosorption processes of both metal ions followed the pseudo-second-order kinetics well. The calculated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G 0, ?H 0, and ?S 0) showed that biosorption of Cd(II) and Cu(II) ions onto M. spicatum biomass was feasible, spontaneous, and endothermic in nature.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spectrum analysis revealed that Cd(II) and Cu(II) sorption was mainly ascribed to carboxyl, hydroxyl, amine, and C–N groups in M. spicatum.  相似文献   
52.
本文结合汶川地震总结了村镇灾害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比城市灾害,剖析了村镇灾害发生的原因,进一步指出研究村镇灾害评价方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就国内地震、地质灾害研究方法进行了概况总结,主要从层次分析法和基于GIS技术两个方面构建了村镇灾害研究框架详图,为研究村镇防灾减灾大纲和各种灾害防治标准提供了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53.
水平荷载作用下密肋复合墙结构的变形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密肋复合墙结构是近年来应用在住宅领域中的一种新型建筑结构体系,目前关于地震作用下密肋复合墙结构的变形计算方法尚不完善,采用等效剪力墙结构模型不能同时考虑密肋墙的有效弹性模量和有效面内剪切模量,导致等效模型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变形与实际结构存在一定误差.在试验研究基础上,依据铁木辛柯剪切梁理论并考虑密肋墙体弹性常数取值和构造特点,建立了包含剪切变形在内的密肋复合墙侧移曲线方程;同匀质混凝土墙侧移方程相比,密肋墙侧移方程中的弹性常数是与墙体构造有关的变参数表达式.算例分析表明,等效混凝土墙结构模型的侧移变形计算结果较实际结构偏小,在中高层结构中表现尤为明显,可能引起不可忽略的误差而导致结构存在安全隐患;建议对等效混凝土墙模型的侧移变形结果进行修正,给出了初步的修正系数供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54.
本文根据基于振型叠加(modal summation)技术的地震危险性确定性分析方法,结合区域地震活动性、地质构造和地震波传播特点,通过计算理论地震图途径,分别计算了大连市周边各个地震对各个场点所造成的最大影响强度(主要以峰值加速度、速度和位移体现),所确定的参数可为结构抗震设计工作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5.
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北段油气成藏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北段油气主要来自齐家-古龙生油凹陷青山口组烃源岩,油气沿着高台子油层和萨尔图二-三油层砂体以狭窄的路径侧向西运.共发育3条运移路径,侧向运移的油气受低幅度构造、断层和地层尖灭遮挡富集成藏.西部斜坡构造幅度较低,断层规模小,平面延伸的距离短,不利于油气大规模聚集成藏,盆地边部的地层超覆带是寻找大规模地层尖灭油气藏和油砂矿的有利地区.斜坡区普遍受大气降水淋滤作用,原油受喜氧细菌的降解作用普遍稠化,沿着大气水下渗方向,原油稠化的程度越米越低,造成自西而东原油性质呈现规律性变化:地层超覆带为严重降解的稠油和油砂,断层遮挡油气聚集带为中等降解的稠油,构造-岩性油气聚集带为轻度降解的稠油和正常原油.  相似文献   
56.
用模式识别方法划分辽宁及其邻区的潜在震源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Cora-3修改方法和Hamming方法对辽宁及其邻区的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场和地震活动性特征进行研究,划分了6级、6.5级和7级以上潜在震源区,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基本一致。经k值试验、删除对象试验和删除特征试验,均表明结果比较稳定可靠。这一成果弥补了辽宁地区这方面工作的不足,并为确定辽宁及其邻区的潜在震源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7.
本文在综合厂址及区域地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地震构造法、综合概率法和最大历史地震法分别计算了辽宁核电站温坨子厂址的极限安全地震动(SL2),计算结果分别是177cm/s2,175cm/s2和89cm/s2,取其中的最大值177cm/s2。为安全起见,建议将SL2取值200cm/s2。运行安全地震动(SL1)按50年0.1超越概率和SL2/2选取,采用两者的较大值,确定为100cm/s2。  相似文献   
58.
一种新的图像拼接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了几种图像拼接方法存在的缺点后,依据摄影测量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整体平差的图像拼接方法。实验证明,该方法具有自动化程度高、直接利用图像上的明显特征点、拼接精度高且不限图幅大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59.
福建首次发现软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最近在福建南平地区发现软玉,其质地细腻,白色-浅绿色,RI=1.61 ̄1.62,密度2.979 ̄2.989g/cm^3,硬度6.0 ̄6.1,矿物成分较为简单,为透闪石,局部含少量透辉石包裹体。化学成分接近于透闪石的理论成分,FeO的含量很低,是一种品质较好的玉雕材料。  相似文献   
60.
新疆北部主要地质事件同位素年表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2  
通过对新疆北部地区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获得了400多个新的年龄数据,尤其是在塔里木北缘地区获得3263±129Ma(2σ)的年龄数据,首次确定该区早-中太古界的存在。在此研究的基础上,综合作者在新疆北部地区已有的年龄数据,以及近期内其他一些研究成果,提出一个初步的新疆北部主要地质事件同位素年表的划分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