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371篇 |
免费 | 6638篇 |
国内免费 | 889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960篇 |
大气科学 | 7716篇 |
地球物理 | 9300篇 |
地质学 | 18211篇 |
海洋学 | 4432篇 |
天文学 | 1504篇 |
综合类 | 4065篇 |
自然地理 | 471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9篇 |
2023年 | 651篇 |
2022年 | 1664篇 |
2021年 | 1932篇 |
2020年 | 1551篇 |
2019年 | 1845篇 |
2018年 | 2015篇 |
2017年 | 1844篇 |
2016年 | 2163篇 |
2015年 | 1855篇 |
2014年 | 2284篇 |
2013年 | 2169篇 |
2012年 | 2074篇 |
2011年 | 2139篇 |
2010年 | 2272篇 |
2009年 | 2140篇 |
2008年 | 1975篇 |
2007年 | 1882篇 |
2006年 | 1477篇 |
2005年 | 1399篇 |
2004年 | 1093篇 |
2003年 | 1102篇 |
2002年 | 1133篇 |
2001年 | 1185篇 |
2000年 | 1293篇 |
1999年 | 1700篇 |
1998年 | 1383篇 |
1997年 | 1295篇 |
1996年 | 1182篇 |
1995年 | 1040篇 |
1994年 | 920篇 |
1993年 | 825篇 |
1992年 | 667篇 |
1991年 | 525篇 |
1990年 | 390篇 |
1989年 | 360篇 |
1988年 | 312篇 |
1987年 | 179篇 |
1986年 | 160篇 |
1985年 | 118篇 |
1984年 | 112篇 |
1983年 | 91篇 |
1982年 | 73篇 |
1981年 | 69篇 |
1980年 | 45篇 |
1979年 | 38篇 |
1978年 | 15篇 |
1977年 | 13篇 |
1976年 | 7篇 |
1958年 | 3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东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显生宙构造演化的有关问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国家油气资源战略选区项目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近年来该区积累的大量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已发表的数据,对东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早古生代以来的大地构造性质及其演化进行综合对比分析。东北地区晚古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以稳定的大陆地块为主体,而非两大板块间多岛洋演化形成的造山带。东北地区的各地块均具有前寒武纪—早前寒武纪、甚至是太古宙的古老基底,它们在早古生代早期(490~510Ma)同时遭受了区域变质作用和花岗质岩浆侵入。350~450Ma,各地块均处于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以普遍缺失这一时期的花岗质岩浆活动记录为标志。从早古生代晚期开始,东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至少已存在2个早古生代早期固结的微陆块,即额尔古纳—兴安微陆块和松嫩—佳木斯微陆块,这2个微陆块向北分别与俄罗斯境内的额尔古纳微陆块和布列亚微陆块相连。二者在早石炭世沿北北东向展布的开鲁—嫩江—黑河—诺拉—索霍提(Nora-Soukhotin)一线碰撞拼合,形成统一的东北亚晚古生代大陆板块。西拉沐伦河断裂西端被北北东向构造所截,向东延至开鲁—嫩江断裂,并没有延伸到松辽盆地内,说明西拉沐伦河断裂可能与开鲁—嫩江碰撞带的形成有关。从晚石炭世开始,东北亚大陆板块整体处于伸展构造背景,至少在中国境内具有北陆南海的构造-沉积古地理格局,早期发育以火山岩为主的断陷盆地,到中二叠世演化成一个规模巨大的海相沉积盆地。中生代以来,东北地区的构造体制转换及物质成分演化不仅仅是古亚洲洋构造域和西太平洋构造域叠加转换的结果,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域的演化对该区现今构造体制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地质和地球物理综合证据显示,大兴安岭北部的得尔布干断裂、内蒙古中部的贺根山断裂和黑龙江省东部的跃进山断裂可能并不是具有一定深度规模的构造分区断裂。东北地区的中、新生代盆地之下并非都是变质结晶基底,而是存在一个规模巨大的晚古生代海相沉积盆地。 相似文献
82.
中国东部中一新生代活动大陆边缘构造—岩浆作用演化和发展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31
本文论述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由科迪勒拉型转变为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过程中的构造-岩浆作用及其演化。在印支旋回(250~185Ma),初始欧亚板块与古太平洋板块强烈挤压俯冲,并伴随大范围改造型花岗岩类的发育。在燕山早期(185~140Ma),继续俯冲,改造型花岗岩进一步发育,并开始有同熔型花岗岩类的形成。在约140Ma两类花岗岩的形成达到高潮。在140~100Ma广泛发育安山-流纹岩系。燕山晚期(100~70Ma)由于弧后扩张,配合红色盆地的广泛形成,发育碱性火山岩和碱性花岗岩带.新生代中国东部大陆花岗岩和中-酸性火山岩活动消失,代之以玄武岩活动;边缘海和岛弧逐渐形成,钙碱性火山岩系转入岛弧地带。 相似文献
83.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 The increasing building coverage ratio accompanied by the increase in impervious surfaces during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may change the flow concentration... 相似文献
84.
文章对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发生于江苏省沿海高速公路的浓雾过程(能见度0.5 km)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了低能见度浓雾的气候特征、气象要素变化以及主要环流形势背景。研究结果表明:(1)低能见度浓雾月分布次数有显著差异,3-6月、12月至次年2月雾发生次数最高,春、冬季高于夏、秋季;03:00-05:00为低能见度生成的高峰时段,08:00左右为消散峰值时段。(2)能见度低于0.5 km后,如果相对湿度继续增大到97%左右、温度处于0~4℃、风速在0~2 m·s~(-1)、风向在ENE-SSE,能见度可能继续下降到0.2 km以下。(3)对150366个样本的环流背景统计分析表明,中北部路段的低能见度天气大多数是由锋前雾引起的,主要出现在中低层暖区域内,地面为冷锋前部弱气压场的环流条件下。全路段大面积低能见度天气由辐射雾和平流雾造成,辐射雾天气形势主要是高层为下沉气流,配合地面受弱高压或高压南下;平流雾出现在中低层暖性系统,地面位于入海高压后部或低压倒槽东侧,低层盛行偏东风或东南风。(4)"象鼻型"先期振荡现象适用于沿海高速公路低能见度预报过程,尤其对能见度稳定维持0.2 km以下的浓雾过程有很好的预警和监测作用。 相似文献
85.
86.
Natural Hazards -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has frequent geological disasters. To assist decision-makers make effective emergency decisions based on their... 相似文献
87.
鱼耳石中锶和钡富集的影响因素及其环境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鱼耳石中元素锶和钡主要来源于鱼类生存的水体,这两种元素通过腮或肠进入内耳淋巴液,继而以类质同象的方式沉淀在耳石晶格内部空位和晶格间隙中。耳石结晶沉淀的整个过程不仅受生物的调控作用,而且还受到外界环境,如水体元素浓度、盐度、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耳石中某种元素的浓度与其在水体中的浓度之比(元素富集系数)与鱼类所生存的环境之间具有一定的响应关系。在以上各种因素中,水体元素浓度对耳石元素富集系数的影响最为显著。一般来说,耳石中某种元素的含量与水体中相应的元素浓度呈正相关关系,而水体中元素之间就耳石中的富集过程也存在一定的相互促进或抑制作用,如Sr对Ba为协同作用,Ca对Sr、Zn为拮抗作用。另外,水体盐度或温度与元素富集系数之间不存在简单的线性相关关系,而是因鱼种、水体综合环境及元素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鱼种一定的情况下,耳石中元素富集系数与水体盐度和温度存在良好相关关系。基于以上相关性分析,可以认为耳石中元素富集系数与环境因子(水体元素浓度、盐度、温度)之间存在响应关系。因此,可以选用那些受环境影响大但对自身调控影响小的元素(如:Sr、Zn、Pb、Mn、Ba、Fe、Li、Ni、Cd)来建立耳石与水体环境之间元素富集系数的定量化模型,并利用这种响应关系及定量化模型进行生态环境监测和渔业管理。 相似文献
88.
89.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