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5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89篇
综合类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71.
利用真空有机吸附和红外光谱分析法,研究了几种纤维矿物粉尘对不同偶极矩的正己烷(偶极矩为0)、乙醚(偶极矩为1.16)和吡啶(偶极矩为2.19)的吸附特征及这种有机试剂对表面基团的影响。研究发现:纤维矿物粉尘对有机试剂的吸附能力并不完全与有机试剂的偶极矩大小成正比;部分纤维矿物粉尘对正己烷的吸附为化学吸附,吸附解吸后出现了1262 ̄1267cm^-1、1311cm^-1的新的IR谱带,它们应是部分纤  相似文献   
72.
宋维琪  邹文勇 《地震学报》2005,27(1):102-108
在研究Zhdanov的二维电磁场偏移成像的基础上, 针对它在某些方面的不足, 研究并提出了改进算法. 首先, 用一维反演结果确定初始背景电阻率, 然后在延拓计算过程中, 利用迭代算法进行逐层修正、 延拓计算, 从而获得较准确的电阻率; 第二, 研究了有限差分方程的改进算法, 根据大地电磁场变化的特点, 设计了纵向以等比级数变网格的迭代算法. 通过以上两方面技术的改进, 经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试算验证, 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73.
新疆乌鲁木齐郝家沟剖面郝家沟组及八道湾组底部的孢粉分为 3个组合。即郝家沟组的 Alisporites-Chordasporites- Chasmatosporites组合和 Aratrisporites- Alisporites- Chasmatosporites组合以及八道湾组底部的Asseretospora- Dictyophyllidites- Cycadopites组合。前两个组合主要由常见或仅见于三叠系的属种组成 ,时代属于晚三叠世无疑 ;后一组合中前期分子大量消失 ,蕨类孢子迅速崛起 ,反映植物群出现显著变化 ,其中常见和仅见于晚三叠世的分子不复存在 ,主要成分为晚三叠世到侏罗纪常见的分子 ,具有晚三叠世到早侏罗世的过渡特点 ,时代趋向于早侏罗世。因此 ,本文提出三叠系—侏罗系的界线划在郝家沟组之顶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74.
传统认为蛇绿岩套由超基性岩、含枕状构造的基性熔岩和硅质岩组成,是大洋岩石圈的碎片,具有完整的5个或4个层序。但经深入研究后发现,蛇绿岩有不同的类型,可产在不同的构造环境区。从层序、岩性、岩性组合特征来看,拉鸡山存在蛇绿岩套。拉鸡山蛇绿岩套厚度小、层序不全、岩性变化大,不是大洋中脊产物,其岩石学特点与初始洋盆蛇绿岩套相同。拉鸡山蛇绿岩套是中寒武世陆间裂谷拉张到最宽时的小洋盆中形成的,属于陆间裂谷型小洋盆蛇绿岩套。  相似文献   
75.
西藏南部江孜地区白垩系的厘定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29  
王成善  万晓樵 《地质学报》2000,74(2):97-107
文中对藏南江孜地区深海一次深海白垩纪地层层序、系统及厚度进行了厘定。建组剖面甲不热、维美等构造复杂,地层层序变化大,重复多。厘定后的岩石层单元有加不拉组、床得组和宗卓组。加不拉组是一套以黑色页岩为主的地层,跨不白垩统一上白垩统三冬阶,下分黑层段和白层段;床得组由紫红色页片状泥灰岩组成,各坎潘期早-中期;宗且即著名的“北家混杂堆积岩”,页岩中含大量外来岩块,时代为坎潘期晚期和马斯特里赫特期。白垩系厚  相似文献   
76.
A synthesis of the petrological characters of granulite facies rocks that contain equilibrium sapphirine + quartz assemblage from two localities (Tonagh Island (TI) and Priestley Peak (PP)) in the Napier Complex,East Antarctica,provides unequivocal evidence for extreme crustal metamorphism possibly associated with the collisional orogeny during Neoarchean.The reaction microstructures associated with sapphirine + quartz vary among the samples,probably suggesting different tectonic conditions during the metamorphic evolution.Sapphirine and quartz in TI sample were probably in equilibrium at the peak stage,but now separated by corona of Grt + Sil + Opx suggesting near isobaric cooling after the peak metamorphism,whereas the Spr + Qtz + Sil + Crd + Spl assemblage replaces garnet in PP sample suggesting post-peak decompression.The application of mineral equilibrium modeling in NCKFMASHTO system demonstrated that Spr + Qtz stability is lowered down to 930 ℃ due to small Fe3+ contents in the rocks (mole Fe2O3/(FeO + Fe2O3) =0.02).The TI sample yields a peak p-T range of 950-1100 ℃ and 7.5-11 kbar,followed by cooling toward a retrograde stage of 800-950 ℃ and 8-10 kbar,possibly along a counterclockwise p-T path.In contrast,the peak condition of the PP sample shows 1000-1050 ℃ and >12 kbar,which was followed by the formation ofSpr + Qtz corona around garnet at 930-970 ℃ and 6.7-7.7 kbar,suggesting decompression possibly along a clockwise p-T trajectory.Such contrasting p-T paths are consistent with a recent model on the structural framework of the Napier Complex that correlates the two areas to different crustal blocks.The different p-T paths obtained from the two localities might reflect the difference in the tectonic framework of these rocks within a complex Neoarchean subduction/collision belt.  相似文献   
77.
78.
通过对三峡巴东马鹿池断裂与官渡口断裂的成因关联对比分析,发现二者在几何学、运动学、内部结构以及年代学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平面上,二者没有相连;规模上,马鹿池断裂晚期比早期大,发育“花状”构造,官渡口断裂晚期比早期小,其滑脱面位于早期断裂带中,大地电磁测深资料显示二者在深部没有联系;运动方式上,马鹿池断裂晚期为左行走滑,官渡口断裂晚期自南向北发生滑脱;内部分带现象上,马鹿池断裂主要存在于晚期,而官渡口断裂主要存在于早期;从断层泥特征上看,马鹿池断裂运动方式以蠕滑为主,官渡口断裂则以粘滑运动为主;地貌上,马鹿池断裂两侧地形相差不大,官渡口断裂两侧地形相差较大,南高北低,遍布溶洞;SEM、TL测年上,马鹿池断裂比官渡口断裂更新,活动距今更近。据此认为马鹿池断裂与官渡口断裂二者在成因上没有联系,在深部没有沟通。  相似文献   
79.
对内蒙古东部开鲁盆地陆西凹陷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研究表明,上侏罗统沉积以温湿气候条件下的粉、细砂岩及泥岩为特征,其沉积序列可以被划分成周期为3-5 Ma的5个沉积层序,各沉积层序之间均为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关的整合面。沉积层序格架和构型主要受控于构造活动、气候和物源供给。各沉积层序的展布也受盆地结构和断裂差异活动的影响,表现出南厚北薄的地层展布特征。由于在马北斜坡存在地形或断裂坡折带,故可将一个沉积层序细分成低位、湖侵和高位体系域。在明确首次和最大湖泛面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叙述了层序B低位、湖侵和高位体系域的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等沉积体系特征和层序构型主控因素。对有利烃源岩、储层和盖层等成藏基本条件进行分析后,指出层序C西绍根断层下降盘的近岸水下扇和位于坡折带之下的浊积扇是寻找岩性圈闭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80.
高岭石—聚丙烯腈夹层复合物的制备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厦华  佟健  侯常娥 《矿物岩石》2001,21(4):7-10
作者通过XRD和IR等手段研究了高岭石-聚丙烯腈夹层复合物的形成过程。通过对高岭石/DMSO(二甲亚砜)、高岭石/乙酸铵等中间复合物的置换反应,成功地将丙烯腈单体引入高岭石层间。XRD谱表明高岭石层间被插入有机分子后,其层间距增大;IR谱显示有机分子与高岭石的外羟基可能以氢键的形式相互作用。在有引发剂的存在下,实现了丙烯腈单体在高岭石层间的聚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