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篇
  免费   142篇
  国内免费   103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330篇
地质学   158篇
海洋学   1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1.
长白山天池火山区三维地壳结构层析成像   总被引:20,自引:7,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长白山天池火山区三维空间深地震测观测系统所采集的反射P波走时资料,采用层析成像技术,重建了该区地壳界面构造形态和速度分析图像。界面成像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壳界面总体上显示了由北西向东南加深的趋势;马鞍山—三道白河断裂和富尔河—红旗河断裂是本区两条主要的深部构造,尤其是马鞍山—三道白河断裂,北北东向穿越天池火山口,其两侧的地壳界面存在明显的错断,预示了该处地壳厚度陡变或深大断裂带的存在,速度成像结果显示在10km深度,明显的P波低速异常分布在天池周围;15km深度上它表现为一个近南北向的P波低速异常条带,其延展尺度南北向为80~90km,东西向30~40km;随着深度的增加,P波低速异常分布在天池西侧,其尺度有明显的缩小,分布范围更加集中,而且低速扰动幅度更大。这种P波速度异常的变化图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天池火山口下方壳内岩浆系统的空间分状况。  相似文献   
312.
从声波波场理论出发,首先在不考虑自由表面反射的情况下研究了有效波波场传播及反射规律,继而考虑自由表面反射的情况,并详尽推导了压制自由表面多次波的正演和反演数学模型。从物理本质上对自由表面多次波的产生、预测及压制做了深入的剖析,讨论了基于数据一致性时空域褶积的多次波预测方法原理,实现了自由表面相关多次波自适应压制的迭代方法过程。复杂起伏海底的理论模型试算实例表明:在多次波产生系统非常复杂的情况下,本方法仍能非常有效地压制各种与自由表面相关的多次波,同时还能很好地保持有效波的能量,取得了很好的压制多次波效果。  相似文献   
313.
地磁正常场的选取与地磁异常场的计算   总被引:34,自引:8,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3年中国地磁观测数据(包括135年地磁测点和35个地磁台)以及我国邻近地区38个IGRF计算点的地磁数据,计算中国地磁异常场的分布。选取两种地磁场模型作为地磁正常场,一是国际参考地磁场的球谐模型,二是中国地磁场泰勒多项式模型。根据各个测点的地磁异常值(观测值减去模型计算值),用球冠谐分析方法计算地磁异常场的球冠谐模型,并绘制2003年中国地磁异常(△D,△I,△F,△X,△Y,△Z)。分析和讨论了中国地磁异常场。  相似文献   
314.
铅合金减震器的动力特性及适用范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典型高压断路器的振动台实验及有限元模型计算, 分析了铅合金减震器的减震效果. 实验分析结果表明, 铅合金减震器不仅降低了断路器的加速度反应和应变反应, 而且没有增加断路器的位移反应. 其最大应变降低量平均达到30%, 且输入地震动越强, 减震效果越明显. 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进一步论证了铅合金减震器的减震效果, 尤其是具有丰富长周期地震动和速度脉冲地震动作用下的减震效果. 基于断路器的地震破坏模式, 本文将减震器的减震效果定义为断路器瓷柱最大应变的降低率. 综合计算结果和振动台试验结果, 本文初步确定了铅合金减震器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315.
The distinctive topography in western Shandong province consists of several NW-WNW-trending mountain ranges and intervening basins. Basins, in which late-stage sediments to the south have progressively overlapped the earlier sediments and "basement" rocks of the hanging-wall block, are bounded by S-SW-dipping normal faults to the north. Basin analysis reveals the Jurassic-Cretaceous sedimentary rocks accumulated both within the area of crustal extension and during extensional deformation; they contain a record of a sequence of tectonic events during stretching and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tectonic-sequence episodes. These basins were initially developed as early as ca. 200 Ma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study area, extending dominantly N-S from the Early Jurassic until the Late Cretaceous. Although with a brief hiatus due to changes in stress field, to keep uniform N-S extensional polarity in such a long time as 130 Ma requires a relatively stable tectonic controlling factor responsible for the NW- and E-W-extensional basins. The formation of the extensional basins is partly concurrent with regional magmatism, but preceded magmatism by 40 Ma. This precludes a genetic link between local magmatism and extension during the Mesozoic. Based on integrated studies of basins and deformation, we consider that the gravitational collapse of the early overthickened continental crust may be the main tectonic driver for the Mesozoic extensional basins. From the Early Jurassic, dramatic reduction in north-south horizontal compressive stress made the western Shandong deformation belt switch from a state of failure under shortening to one dominated by extension and the belt gravitationally collapsed and horizontally spread to the south until equilibrium was established; synchronously, the normal faults and basins were developed based on the model of simple-shear extensional deformation. This may be relative to the gravitational collapse of the Mesozoic plateau in eastern China.  相似文献   
316.
20世纪地磁长期变化场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IAGA(国际地磁与高空物理学协会)编制的IGRF(国际地磁参考场)研究了20世纪地磁场变化规律. 20世纪地磁长期变化场的四极子(n=2的高斯系数所表示)变化最为显著,与主磁场相比长期变化场的球谐级数收敛较慢,利用追踪异常焦点位置随时间的变化的方法,发现地磁非偶极子长期变化场的垂直分量Z的等值图上有五大异常,其漂移情况不太统一,但是基本上是西向漂移.这种西向漂移的不一致性,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地磁场模型的正确性. 20世纪地磁场长期变化的能量谱与主磁场的不同,偶极子、 四极子和八极子的变化较明显.  相似文献   
317.
在地层剖面中,洪泛沉积物与正常的河道沉积物的沉积学特征非常相似,仅靠沉积学特征很难将两者区分. 为了识别古洪灾事件,因而从环境磁学角度建立两种沉积物的识别标志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 本文通过对1998年长江黣洲湾溃口扇及其附近的长江现代河漫滩沉积物进行磁组构参数测量和对比分析,并结合长江下游河漫滩沉积物的磁组构参数特征,揭示出长江中游正常河流沉积物与河流溃口沉积物的磁组构参数特征具有明显的不同,并且它们与沉积时的沉积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对长江中游地区沉积物磁组构参数的测试及磁化率各向异性量值椭球体形态的研究,是目前分辨洪泛沉积物和正常的河道沉积物的一个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18.
利用三河—平谷8.0级大震区实施的深地震反射剖面与宽角反射剖面探测方法获得的结果进行了综合研究和解释. 结果表明:两种探测方法给出的地壳基本分层是一致的,在三河—平谷大震区上地壳的埋深为21~23km,莫霍界面的深度为36~37km;该地区基底结构起伏变化较大,浅部断裂发育,在确定的数条断裂构造带中夏垫断裂是一条特征明显、深浅共存的断裂构造带;震源区周围差异明显的速度异常结构和特殊而复杂的地质构造环境意味着这些部位是发生大地震的有利部位;该地区莫霍界面起伏变化和较厚的反射叠层以及局部复杂的楔形反射带的存在等现象表明,该地区地壳结构发生过强烈的挤压、变形,同时也反映出岩浆活动对下地壳结构进行了物质的和结构的强烈改造,从而构成了该地区复杂的地壳深部结构,可将其视为三河—平谷8.0级大地震孕育和发生的深部要素.  相似文献   
319.
华北地区Lg尾波衰减研究--Lg尾波Q的测量   总被引:9,自引:8,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89~1998年间发生在中国华北地区ML≥3.0级的地震事件,华北遥测台网以及数字化台网记录到的信噪比较高的Lg尾波时间序列,经过滤波、消除背景噪声等预处理,采用单台记录叠加频谱比法,得到传播路径上Lg尾波Q0(Q=Q0fη, Q0是1Hz的Q值,η是Q值与频率相关系数),进而获得该地区Q0和η的空间分布. 测量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地壳Lg尾波Q0值分布存在显著的横向不均匀性,这种不均匀性与该地区地壳的速度分布基本一致,表现为与该地区地表地质特征明显的一致性,即传播路径位于太行山隆起和燕山隆起区为高Q0值分布;传播路径位于冀中坳陷和黄骅坳陷等平原区表现为低Q0值;传播路径位于隆起区和坳陷区二者之间,其Q0值也介于二者之间,说明华北地区的地壳结构没有很大的阶跃式变化而使波导遭到破坏,Lg尾波Q0值基本上反映了地壳内介质滞弹性的固有衰减.  相似文献   
320.
在频率域弹性波有限元正演方程的基础上,依据匹配函数(也就是观测数据和正演数据残差的二次范数)最小的准则,用矩阵压缩存储与LU分解技术来存储和求解频率域正演方程中的大型稀疏复系数矩阵、用可调阻尼因子的Levenberg Marquard方法求解反演方程组,直接求取地下介质的弹性波速度,导出了频率域弹性波有限元最小二乘反演算法. 为了利用地下地质体的分布规律,减少反演所求的未知数个数,本文又提出了规则地质块体建模方法引入到反演中来. 经数值模型验证,在噪声干扰很大(噪声达到50髎)或初始模型与真实模型相差很大的情况下,反演也能取得很满意的效果,证明本方法具有很好的抗噪性与“强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