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1篇
  免费   189篇
  国内免费   896篇
测绘学   8篇
地球物理   40篇
地质学   1401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84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158篇
  2005年   183篇
  2004年   170篇
  2003年   115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62篇
  1992年   54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7篇
  1950年   8篇
  1944年   2篇
  1943年   6篇
  1942年   1篇
  1940年   8篇
  1937年   12篇
  1934年   9篇
  1933年   11篇
  1928年   7篇
  1927年   6篇
  1926年   2篇
  192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61.
渤海湾西岸年轻贝壳堤:形态,结构及多成因过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王宏  李建芬 《地质论评》2000,46(3):276-287
渤海湾西岸年轻贝壳堤的横截面呈上凸形态,堤的底板向海倾斜。年轻贝壳堤可分为底部-下部(前缘基足)、中部和上部三部分。底部-下部为形成于水不的(潮间带至 下带上部)贝屑质砂坝。中部为障壁岛,岛后为泻湖环境;当岛后泥质充填迅速时,障壁岛可转化为沿岸堤。上部为风成沙丘。水下砂坝→障壁岛→沿岩堤→风成沙丘反映了贝壳堤多成因的、复杂的形成过程。障壁岛-泻湖体系是渤海湾西岸沿海平原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62.
莱阳盆地莱阳群恐龙足迹化石的新发现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李日辉  张光威 《地质论评》2000,46(6):605-610
在山东莱阳盆地早白垩世莱阳群龙旺庄组发现15个足迹化石。化石产在灰绿色细砾粗砂岩(转石)的下层面,呈层底凸形(Convex hyporelief)保存。研究表明,足迹为二足行走、趾行式、三趾型,趾端具尖、长爪。足长约13 cm,长大于宽,近中趾对称。趾间角较大:平均值Ⅱ27°Ⅲ27.2°Ⅳ,Ⅱ、Ⅳ趾夹角平均54.2°。趾垫不清晰,无尾迹印痕。经研究,笔者认为这是一新的足迹类型,命名为Paragrallator ichnogen. nov.,并将其归入Coelurosauria Huene 1914次亚目,Anchisauripodidae(Lull 1904)足迹科。即该足迹系由小型兽脚类恐龙——虚骨龙类所形成。恐龙足迹形成于滨湖相—河流相环境中。  相似文献   
963.
北祁连西段花岗质岩体的锆石U—Pb年龄报道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对北祁连西段野牛滩花岗质岩体中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花岗岩的锆石U-Pb测年,获得206Pb/238U表面年龄统计权重平均值为459.6±2.5Ma,表明其形成于板块俯冲晚期。与之有关的塔儿沟和小柳沟是世界上形成于板块俯冲环境为数不多的大型钨矿床。黑云母花岗岩的锆石U-Pb不一致曲线的下交点年龄为183.1±3.8Ma可能示意北祁连山地区叠加有燕山期地质事件。  相似文献   
964.
在进行重力异常解释时,根据测区重力地壳模型分析结果,为了分离出由不同深度的地质因素引起的重力异常,根据测区重力地壳模型分析结果,主要采用七种不同边长的正方形窗口平均法进行了重力场的划分试验。结果表明:使用不同边长的窗口平均法可以将布格重力异常分解为由深部场源引起的一级区域异常、中深部场源引起的二级区域异常及浅部场源引起的二级剩余异常等三部分,达到了分离布格重力异常的目的。在深部资料很少的青藏高原地区进行重力异常推断解释时,本文所示划分重力异常方法极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65.
青海地质作用的基本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近年来区域地质调查主要成果,对柴北、柴南缘古陆核,青海几条主要蛇绿混岩带、五条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多类型花岗岩等青藏高原自太古代到新生代特有的地质作用作了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966.
辽宁北部地区凡河群源于斋藤林次的凡河系,其时代归属尚有争议。目前多数人将凡河群与蓟县地区的中、上元古界对比;殷屯组的时代则以暂置震且纪居主导地位。笔者稂据凡河群地史演化、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变质作用、含海相火山岩夹层、同位素年龄资料等综合因素分析;认为凡河群的时代以归属长城纪为宜,殷屯组时代归属蓟县纪较合适。  相似文献   
967.
内蒙古查干哈达庙铜矿床位于内蒙-兴安造山带西段之华力西晚期褶皱带内,哲斯敖包复向斜南翼,受北东—北北东向断裂构造及下二叠统大石寨组变质岩系控制.该矿区矿化体赋存于下二叠统大石寨组三岩段(P1d3)的英安质凝灰岩、凝灰岩中,严格受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铜矿体为含铜石英脉体,赋存于北东向断裂构造中.矿区内共圈定7个铜矿体,矿体总体走向为北东—北北东向,倾角4375°.铜矿体呈脉状、透镜状,有分支现象,厚度变化小,属稳定型.通过系统总结矿床的矿体地质、矿物成分、矿物嵌布及围岩蚀变特征,认为铜矿成矿与变质岩系、断裂构造、岩浆热液活动有关,矿床成因类型为岩浆热液型.  相似文献   
968.
根据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国土资源部项目研究中积累的大量油页岩含矿区开发数据,采用油页岩含矿区开发优选双因素法对我国41个盆地81个油页岩含矿区中的23个开展开发优选排序.其结果显示:近期开发目标有8个,分别是辽宁抚顺,吉林桦甸、罗子沟,山东黄县,甘肃窑街,海南儋州,广东茂名和高州含矿区;中期开发目标有9个,分别是广东电白,甘肃炭山岭、崇信,新疆妖魔山,山东昌乐五图、兖州,青海小峡,内蒙古奈曼和黑龙江达连河含矿区;远期开发目标有6个,为陕西铜川,广西钦州,河北卢龙鹿尾山、丰宁大阁、四岔口和甘肃华亭含矿区.  相似文献   
969.
扎鲁特盆地上二叠统林西组发育一套分布范围广、厚度大的泥岩,是潜在的烃源岩层系.采用有机质丰度、类型、来源和成熟度指标对盆地发育的林西组露头样品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显示:林西组泥岩有机质丰度中等—较好,属于中等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均为Ⅲ型;有机质最大热解温度T max在363581℃之间,镜质组反射率(Ro)分布在1.38%581℃之间,镜质组反射率(Ro)分布在1.38%2.8%,均值为2.01%,二者表明林西组泥岩处于高成熟到过成熟阶段.研究表明:林西组泥岩为较好烃源岩,具有一定的生气潜力.  相似文献   
970.
通过对青岛市1500km^2范围内大密度土壤放射性核素(^238U、^232Th和^40K)和地表γ辐射测量,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其放射性特征、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青岛市土壤中核素^232Th和咏的放射性比活度偏高,而^238U偏低。地表γ辐射吸收剂量率(平均值91.87nGy·h^-1)略高于全国和世界平均值,研究发现地表93.14%的γ辐射来自地面放射性核素^238U、^232Th和^40K)的.γ辐射,其中^232Th和^40K的贡献占81.21%,是主要的贡献者。地质背景是影响地面γ辐射吸收剂量率的主要因素,燕山期各类花岗岩是导致青岛市区-王哥庄-带γ辐射吸收剂量率偏高的主要原因;同时环境因素(路面材料、地貌景观)对地表γ辐射吸收剂量率也存在一定影响。虽然研究区的γ辐射吸收剂量率较高,但其年有效剂量(0.56 mSv)远低于公众照射年剂量当量限值1.0 mSv,人居环境基本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