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2篇
  免费   430篇
  国内免费   675篇
测绘学   129篇
大气科学   428篇
地球物理   680篇
地质学   1391篇
海洋学   419篇
天文学   59篇
综合类   249篇
自然地理   26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99篇
  2021年   119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132篇
  2018年   148篇
  2017年   116篇
  2016年   136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140篇
  2013年   134篇
  2012年   117篇
  2011年   146篇
  2010年   144篇
  2009年   187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110篇
  1998年   93篇
  1997年   107篇
  1996年   83篇
  1995年   77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用中国西部10省区(110°E以西)130个站的月降水资料,分析夏半年4—10月的月降水相对系数、月际和年际标准差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地区受不同降水体系影响,降水在时空上的差异很大。天山北部主要受西风带降水体系影响,月际降水差异不大;西北地区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雨带影响,降水具有西进北抬尔后东退南辙的特征;高原季风雨带对四川西部、云南和西藏有明显影响,雨季从东南向西北开始,而结束与此相反。月际和年际标准差表明,在以南疆盆地为主的东北—西南一带地区的标准差为高值区,而该地区以东和以北地区的标准差呈逐渐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52.
中蒙强、弱沙尘暴年春季平均环流及沙尘活动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中蒙东、中及西区强、弱沙尘暴年春季(3-5月)平均环流的特征和差异,讨论了过去50年3分区沙尘暴活动的变化.主要结论是:(1)根据诱发沙尘暴的诱生系统、沙尘源地、冷空气入侵路径及主要影响,中蒙沙尘暴活动区可以划分为中蒙东区、中区及西区3个区系,并分区整体讨论与预测中蒙3分区的沙尘活动.(2)中蒙东区沙尘暴强年春季盛行日本海或中国东北低压活动,常随偏东的北路及东北路冷空气入侵,带来蒙古国东部的沙尘,造成蒙古东部及中国华北的沙尘天气;而弱年春季日本海及东北低压活动则少.(3)中蒙中区沙尘暴强年春季盛行蒙古低压,多西北路及偏西的北路冷空气入侵,常造成中蒙南边界西段附近的沙尘暴天气;而沙尘暴弱年春季则相反.(4)中蒙西区沙尘暴强年春季盛行南疆热低压,多西路冷空气入侵,诱发沙尘暴,常影响南疆及柴达木盆地等;弱年春季则相反.(5)近50年中蒙地区的沙尘暴活动呈波动变化,荒漠化环境、特别是大气环流的变化是导致上述3个分区沙尘活动波动变化的主要原因.主要从大气环流角度考虑,在目前全球增暖持续的背景下,近1-2年应注意中、东区(特别是东区)沙尘活动加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3.
利用中国陆地 10条GGT地球物理资料编制中国岩石圈篱笆图 ,并加以说明。通过对地球物理特征和地质学分析 ,认为以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重力梯级带和青藏高原周边重力梯级带为界 ,可把中国陆地划分 3个岩石圈构造单元。中国陆壳既有三分结构也存在二分结构 ;对地壳中存在的低速带、高导带和天然地震带进行了划分。以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重力梯级带为界 ,两侧盆地具有不同的地球物理特征 ,这些特征与构造运动、均衡调整过程有关。莫霍面几乎遍布全国 ,它具有内部结构。下部地壳底部存在的地球物理异常与莫霍面有关 ,也可能与岩石圈地幔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54.
何宏  李红霞  张科  陶小晚  蔡春芳 《地质科学》2014,49(4):1327-1336
塔中地区奥陶系天然气成因多样;Ⅰ号坡折带中东部奥陶系天然气以高干燥系数、 甲烷同位素值重为特征;与塔深1井寒武系原油裂解气接近;应主要来自寒武系原油裂解气成因。寒武系贫H2S、 高成熟原油裂解气在喜马拉雅山期时;气侵奥陶系油气藏;得到了以下主要证据的支持: 1)天然气甲烷δ13C值大多比Chung et al.(1988)天然气模式甲烷δ13C值计算值高3‰以上;2)干燥系数与甲烷δ13C值大体上具有正相关关系;3)天然气干燥系数与H2S含量大体上具有负相关关系。这些特征表明;存在贫H2S、 相对富13C甲烷为主的干气与富H2S、 相对贫13C甲烷的湿气混合作用。奥陶系中H2S-δ34S 值为14‰~20‰;远低于中深1井寒武系原地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成因的H2S(33‰);支持了奥陶系中H2S并不是来源于寒武系古油气藏。于是提出;来自寒武系贫H2S的干气在喜马拉雅山期对良里塔格组和鹰山组油气藏发生了气洗;油气藏的气/油比值增大、 导致了原油蜡含量增高、 甲烷δ13C值发生正偏移。  相似文献   
55.
作为GPS/重力边值问题理论及方法的应用,在对GPS/重力方法确定(似)大地水准面的原理进行简要介绍与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收集到的N区的600个GPS/重力数据和48个高精度GPS水准数据,计算出该区域的(似)大地水准面。通过拟合法和系统差直接改正法进行的精度分析表明,应用GPS/重力数据结合水准方法确定的该地区(似)大地水准面的精度达到厘米级精度。  相似文献   
56.
High εNd(t)-εHf(t) granites are robust evidence for crustal growth. In this paper we report results of petrologic, geochron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investigations on the Huashiban granites from the Ailaoshan tectonic zone in western Yunnan(SW China). Zircon grains separated from the two samples(10HH-119 A and 10HH-120A) yield the weighted mean 206Pb/238 U ages of 229.9 ± 2.0 Ma and 229.3 ± 2.3 Ma, respectively, interpreted as the crystallization ages of the granites. Based on our result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existing U-Pb geochronological data for the Ailaoshan metamorphic rocks, we propose that the Ailaoshan Group might be a rock complex composed of the Mesoproterozoic, Neoproterozoic, Hercynian, Indosinian and Himalayan components, rather than a part of the crystalline basement of the Yangtze block. The zircon grains show highly depleted Lu-Hf isotope compositions, with positive εHf(t) values ranging from 8.4 to 13.1. The Huashiban granites have high SiO2(72.66 wt%–73.70 wt%), low Mg#(0.28–0.34) with A/CNK=1.01–1.05, and can be classified as peralumious high-K calc-alkaline I-type granites. A synthesis of these data indicates that the Ailaoshan tectonic zone had evolved into a post-collisional setting by the Late-Triassic(229 Ma). Genesis of the Huashiban high εNd(t)-εHf(t) granites involved into two processes:(1) underplating of the sub-arc mantle into the lower crust, and(2) remelting of the juvenile crustal materials in response to the upwelling of the asthenospheric mantle in the post-collisional setting.  相似文献   
57.
北冰洋海冰和海水变异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最近30年来,北冰洋海冰和海水发生了急剧变化:海冰覆盖面积减少、冰层变薄、水温升高、淡水输入增加、污染加剧,正威胁着现有与海冰关系密切的生态系统。预期随着变化的持续,与海冰相关的食物链将在部分海域消失并被较低纬度的海洋物种所取代、总初级生产力有望增加并为人类带来更多的渔获量、而北极熊和海象等以海冰作为栖息和捕食场所的大型哺乳动物的生存前景堪忧。今后人类将更为重视对北冰洋生态环境变化规律的认识并加以运用、关注北冰洋特有物种的命运并加以力所能及的保护、评估北冰洋生态系统的变化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影响以期及早采取应对措施。数据积累是目前制约北极研究的最大障碍,但随着 SEARCH 等大型国际研究计划的实施,对北冰洋生态系统的监测和研究将更为系统和全面。  相似文献   
58.
金红石中铁的存在形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对我国不同地区和不同成因类型矿床及人工合成的金红石的20个样品进行了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金红石样品中都含有钛铁矿的嵌晶,金红石和嵌晶钛铁矿晶粒中多含有含钛赤铁矿(Titano-hematite)的出溶相。金红石晶粒中的含钛赤铁矿于600℃消失;而钛铁矿中的含钛赤铁矿于800℃消失,且整个晶粉转变成亚铁假板钛矿(Ferro-pseudobrookite)。总结出金红石中铁的三种存在形式:类质同象置换钛的Fe~(3+)、固溶体出溶相含钛赤钛铁矿中的Fe~(3+)及钛铁矿中所含的Fe~(2+)。  相似文献   
59.
利用福建地震台网的人工爆破与天然地震的数字记录,采用波形对比法,分析发生在同一地区的爆破与地震波形特征.结果发现,爆破与地震在震相、P波初动符号分布、振幅比As/Ap等方面具有不同特征,据此得出爆破识别的有效判据,并对一次疑爆事件进行有效检验,为今后爆破的识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0.
通过分析福建街面水库气枪实验的近场水听器记录,研究气枪子波时频特性及其受沉放深度和工作压力的影响,并结合气泡模型解释气泡振荡过程。数据分析表明:①气枪子波由主脉冲和气泡脉冲组成。主脉冲振幅大,持时短,频带宽,通常应用于浅部探测;气泡脉冲能量集中在低频段,垂直穿透深,水平传播远,通常应用于深部探测。②随沉放深度的增加,主脉冲振幅变化很小,气泡脉冲振幅增加,初泡比减小,气泡周期减小,低频段主频增加。沉放深度为10m时,主脉冲振幅和初泡比最大,可应用于浅部探测;沉放深度为25m时,气泡脉冲振幅很大,初泡比最小,可应用于深部探测。③工作压力增加时,主脉冲振幅、气泡脉冲振幅、初泡比、气泡周期等随之增大,低频段主频则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