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3篇
  免费   108篇
  国内免费   140篇
测绘学   58篇
大气科学   93篇
地球物理   166篇
地质学   288篇
海洋学   65篇
天文学   19篇
综合类   45篇
自然地理   7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361.
张云宜  李耕 《铀矿地质》1998,14(4):234-240
本文就如何充分利用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已有航放及航磁资料,从成矿地质背景条件分析出发,对中新生代盆地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找矿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航测资料整理和结果解释方法进行了探索,对测区成矿有利部位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362.
中国东部晚更新世以来的海水进退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耿秀山 《海洋学报》1981,3(1):114-130
我国东部滨海平原及其以东的浅海陆架,是第四纪冰川时期海岸线往复迁移的地带.要掌握海水的进退边界及反复过程,必须在沉积层序学和年代学的广泛研究基础上,依据古滨线沉积和残留地貌标志,与世界典型地区的海面变化模式进行对比,才能获得冰川性海面变化及构造型海面变化在我国东部海面升降及海水进退过程中互相影响、相互消长的时空表现.  相似文献   
363.
2001~2002年冬季黄渤海天气气候特征及对渤海海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耿淑琴  王旭 《海洋预报》2002,19(4):38-47
本文通过2001-2002年冬季(12-2月)大气环流特征及其对渤海气候 海冰影响的分析,指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和极涡的强7弱变化对渤海气温及海冰生消起着直接作用,证明了副高强(弱),极涡弱(强),从而渤海气温高(低),海冰轻(重)的关系。同时也指出拉尼娜过程对渤海气候变化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64.
黑河中游现代孢粉传播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婧  惠争闯  耿豪鹏  胡小飞  潘保田 《地理科学》2017,37(12):1925-1932
在位于河西走廊的黑河中游地区选取8个河流沉积样品和7个表土样品进行孢粉分析,通过其孢粉百分含量分别探讨河流与风力搬运对孢粉传播的影响。结果表明:风力对孢粉具有较强的搬运能力,能够将区域外或上游山地植被孢粉搬运至中游地区,但其对当地孢粉贡献较小,一般低于10%;河流搬运孢粉的能力大于风力,能够将上游山地植被孢粉大量的搬运至研究区,外来孢粉含量最高可达39.4%,成为孢粉谱的重要成分。表土孢粉组合能够较好的反映研究区现代植被的分布情况;河床沉积物孢粉组合反映的是上游山地植被和研究区植被混合状况。  相似文献   
365.
Li  Geng  Qin  Yong  Yao  Haipeng  Zhou  Xianqing  Xiao  Xiaohu  Zhang  Zhen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2021,30(6):4477-4491

In this study, the por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factors of maximum methane adsorption capacity (MAC) of mudstone in the early diagenetic stage (EDS) and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clay mineral (CM) adsorption were analyzed. In addition, the adsorption coupling effect of CM and organic matter (OM) was discussed.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pores of coal measure mudstone in the early diagenesis stage are mainly small pores with slanted platelike staggered and overlapped pores, with more pore opening directions.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maximum MAC of mudstone are OM and CM, and the direct expression is the pore surface area. In the EDS,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CM in mudstone is lower, while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OM to the MAC of mudstone is higher. There is an adsorption coupling effect of CM composition and OM. OM in mudstone is scattered, and the CMs have a supporting effect, which leads to OM in mudstone having a large contact area with the open space and has many effective pores. OM in coal is concentrated, and the surface area of OM per unit volume is small (compared with OM in mudstone). The compaction and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Ms have a plugging/sealing effect on the pores of OM in the coal, which makes the effective pores of OM per unit volume in coal lower than those in mudstone.

  相似文献   
366.
367.
前人研究显示微生物群落对有机碳源的利用具有选择性,但是纯菌株对碳源利用的选择性却不甚明了。此外,在盐湖环境中微生物出于能量的考虑可能选择性利用有机碳源以抵抗盐度渗透压。因此,盐度可能间接地影响微生物对有机碳源的利用。然而,目前类似的相关研究较少。采用单碳源纯培养技术、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和相关统计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北部6个湖泊(洱海、青海湖、托素湖、尕海1、尕海2、小柴旦湖)沉积物中基于不同碳源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及其与盐度的响应关系。采用7种不同类型的单碳源(甲酸钠、乙酸钠、丙酮酸钠、乳酸钠、葡萄糖、纤维素、混合氨基酸)进行培养筛选。共获得10个细菌分类属的75株纯培养菌株,它们分属于γ-变形菌纲的气单胞菌属(Aeromonas)、盐单胞菌属(Halomonas)、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弧菌属(Vibrio),β-变形菌纲的脱氯单胞菌属(Dechloromonas)以及芽孢杆菌纲的芽孢杆菌属(Bacillus)、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和游动球菌属(Planococcus)。其中,盐单胞菌属菌株可利用研究中使用的所有碳源类型,说明这类细菌具有广泛碳代谢途径,可能潜在参与了青藏高原北部湖泊碳循环过程。研究发现所得纯菌株对不同碳链长度碳源的利用具有选择性,即随着盐度增高,某些菌株偏向利用结构更加复杂的碳源。总之,盐度不仅影响着纯培养细菌群落多样性,而且还影响着细菌对碳源类型的选择。  相似文献   
368.
林耿  陈晓璇  杨帆 《热带地理》2018,38(2):166-175
随着20世纪后半期以来,节庆以史无前例的规模复兴,在现代性的语境下,节庆与社区存续、复兴或衰亡的各种关系,成为文化地理关注的主题。文章从传统社区的延续与现代认同的重构、移民社区的再造与多元认同的杂糅、社区活力的再生与地方品牌的营销、社区秩序的重塑与地方权力的协商4个方面,对节庆与社区重构的关系进行分析。结论认为:节庆与社区重构之间具有紧密的关系,社区并没有被现代性力量所终结,而是以一种更加复杂化的形式存续和发展,或者延续传统的社区秩序,或者吸纳外来和创新要素重构出混杂的社区秩序,或者进行地方营销扩大社区影响;社区节庆则被全球化、市场化等现代性力量不断调整和创新。最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望中国语境下的社区重构研究。  相似文献   
369.
人类福祉视角下中国生态效率时空演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王耕  李素娟  马奇飞 《地理科学》2018,38(10):1597-1605
基于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对2000~2015年中国30个地区的生态效率进行测度,对中国生态效率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5年中国生态效率呈缓慢波动上升的特点,但整体处于中等水平;生态效率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东西部,中部生态效率相对较低;除北京、天津、上海、山东、海南外,其余地区都需要调整配比关系来改善生态效率;人类福祉在某些地区已成为制约生态效率的第一影响因素;中国生态效率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变化指数以及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均呈波动中缓慢上升的特点,规模效率变化指数则呈下降趋势,除四川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完全得益于规模效率外,科技进步对其他地区均具有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3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