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40篇 |
免费 | 326篇 |
国内免费 | 46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69篇 |
大气科学 | 342篇 |
地球物理 | 418篇 |
地质学 | 909篇 |
海洋学 | 214篇 |
天文学 | 39篇 |
综合类 | 164篇 |
自然地理 | 17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46篇 |
2022年 | 78篇 |
2021年 | 93篇 |
2020年 | 81篇 |
2019年 | 94篇 |
2018年 | 101篇 |
2017年 | 80篇 |
2016年 | 95篇 |
2015年 | 95篇 |
2014年 | 112篇 |
2013年 | 75篇 |
2012年 | 103篇 |
2011年 | 102篇 |
2010年 | 101篇 |
2009年 | 89篇 |
2008年 | 92篇 |
2007年 | 93篇 |
2006年 | 72篇 |
2005年 | 70篇 |
2004年 | 51篇 |
2003年 | 49篇 |
2002年 | 50篇 |
2001年 | 55篇 |
2000年 | 61篇 |
1999年 | 69篇 |
1998年 | 54篇 |
1997年 | 56篇 |
1996年 | 65篇 |
1995年 | 50篇 |
1994年 | 33篇 |
1993年 | 25篇 |
1992年 | 28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24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4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Lingling Ding Quansheng Ge Jingyun Zheng Zhixin Hao 《Borea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ternary Research》2016,45(2):252-259
Modern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s in South China from 1960 to 2009 show a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winter temperatures and two snowfall parameters, the southern boundary of the snow and the number of snowy days. Based on this relationship, the variation in annual winter mean temperature in South China from 1736 to 2009 was reconstructed using data acquired from Chinese historical documents dating from the Qing dynasty, such as memos and local gazettes. The reconstructed time series were used to analyse variations in winter temperature in South China. Significant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changes were found. The maximum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neighbouring years was 3.1 °C for 1958–2009 and 3.0 °C for 1736–1957, whereas the maximum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adjacent decades was 0.8 °C for the 1960s–2000s and 0.6 °C for the 1740s–1950s. The 2000s was the warmest decade; the mean temperature was 1.6 °C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1870s, which was the coldest decade between the 1740s and the 2000s. The mean winter temperature was warmer in the 18th and 20th centuries and coldest in the 19th century. 相似文献
82.
勉略宁地区区域地质背景,矿床类型及其成矿特点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以地质演化为基础,从沉积-构造-岩浆-变质-成矿作用角度进行综合对比分析,提出煎茶岭—七里店和黑木林—峡口驿两大构造岩浆带对勉略宁地区矿床起主控作用, 认为各类型矿床成矿作用与先存基底岩石有成生关系, 将矿床形成时代统一在秦岭陆-陆碰撞时限范围, 对该地区地质找矿工作及矿床理论研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3.
南黄海盆地二叠系烃源岩孢粉相特征及其形成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沉积环境控制烃源岩发育理论为指导,应用孢粉相分析方法,以南黄海盆地二叠系大隆组、龙潭组和栖霞组烃源岩层段为研究对象,对典型钻井剖面的孢粉及沉积有机屑进行系统的分析。根据沉积有机屑的丰度特征和组分类型,探讨三套烃源岩的形成环境,初步评价其生烃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孢粉相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对高成熟海相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和形成环境进行客观评价:栖霞组为缺氧远陆架沉积环境,以无定形有机质为主,水体分层缺氧,是烃源岩形成的有利环境;大隆组为缺氧和少氧的陆架环境,也较有利于烃源岩的形成,生烃潜力较栖霞组差;龙潭组煤质型有机质较为丰富,为充氧的陆架区,以陆源输入为主,沉积区水体较浅,含氧量高,不利于富氢烃源岩的形成。 相似文献
84.
砂土液化是地震主要次生地质灾害之一。在512汶川地震中,德阳等地发生较大面积砂土液化现象。为详细了解液化带工程地质基本特征,选择板桥学校液化带进行详细液化震害调查、钻探和现场试验。结果表明:(1)液化震害典型,主要包括喷水冒砂、地表裂缝、侧移和基础下沉等;(2)砾石层是唯一的无粘性土层,砾石层分为性质不同的全新世沉积和更新世沉积两部分,未见砂层分布;(3)液化土层是全新统砾石层,该砾石的颗粒大小分布特征表现为级配不良,并有粒组缺失现象;(4)非液化盖层对喷出物有过滤作用,砂粒等细颗粒容易沿裂缝喷出地表,卵砾石等粗颗粒受阻留在土层中,导致喷出物为砂土。 相似文献
85.
四川冕宁金林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林金矿位于冕西韧性剪切带的东带。矿体赋存在燕山期变质流纹斑岩、霏细岩中。矿体受北东向断层破碎带控制,含金石英脉充填在由主断裂派生的北东、北西、近东西向三组裂隙中。该矿床属岩浆期后中一低温热液充填一交代石英脉型金矿床。矿区及其外围成矿地质条件良好,通过进一步工作可望找到较大的金矿床。 相似文献
86.
四川九寨沟地貌与第四纪地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九寨沟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陡跌的两在地貌单元的过渡地带,经笔者等调查可划分出高山地地貌、高山坡地地貌和高山河谷地貌等三种地貌类型及十种成因类型的第四纪堆积物,并对其分布规律、特征者描述。首次划分了区内第四纪地层,探讨其演化过程。为研究九寨沟自然资源的演化发展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7.
青海高原雪灾风险区划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利用青海省50个气象台站逐日积雪深度资料、遥感监测积雪深度资料和牲畜死亡率资料,对遥感监测积雪数据进行了验证,证实遥感监测积雪数据能很好的反映青海积雪状况.利用积雪指标分析青海各地致灾强度大小.结果表明:青海三江源地区和祁连山区的部分地区致灾因子危险性最高,柴达木盆地的西部和东部农业区以及环湖的部分地区致灾因子危险性较低.通过分析积雪指标和牲畜死亡率的相关关系,确定了不同雪灾等级临界气象指标,对青海地区进行了雪灾风险区划.区划结果为:轻灾主要发生在柴达木盆地、东部农业区的大部和环湖的部分地区,这些地区发生轻灾的频率大都在50%以上;中灾和重灾在青海发生频率均不高,都在20%以下;三江源的大部尤其是囊谦、玉树和称多一带是特大雪灾的高发区,发生频率均在50%以上. 相似文献
88.
斑岩型和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是全球铜、钼、金、银的主要来源之一,具有重要经济价值。这两类矿床之间通常存在紧密的时空关系,对其成矿流体性质和演化的解剖不仅有利于探究金属沉淀机制,也有助于揭示两者之间的内在成因联系。本文在综述国内外重要研究前沿基础上,以中国华南富家坞斑岩型铜钼(金)矿、桐村斑岩钼矿,以及邱村和安村浅成低温热液金矿为例,系统总结了斑岩型和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流体特征、演化规律和金属沉淀机制、探讨了从斑岩型到浅成低温热液型流体演化的“气相迁移”模型,并以福建紫金山铜金矿床为例,介绍了应用流体填图进行找矿预测的实例。 相似文献
90.
带电α卡找矿法是铀矿普查中继α卡找矿法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测氡找矿法。文章介绍了带电α卡找矿法原理及其在铀矿床上的试验结果,带电α卡找矿法比自然α卡找矿法具有更高的测氡灵敏度,并且卡上α强度与杯中氡浓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自从J·W·卡特等人提出用α卡法找铀矿后,近年来国内外均在进行这一方面的试验或用于找铀矿。我们根据氡的短寿子体在初始态呈正离子,可以被电场加速漂移的特点,试验了“带电α卡”找铀矿的方法。“带电α卡”即是将α卡带电,形成一电场。由于电场的作用,使α卡比正常条件下能吸附更多的氡短寿子体,使α卡上的α强度相对增高,从而提高了α卡的测氡灵敏度。我们将一般条件下金属薄膜对氡短寿子体的吸附称为“自然吸附”(此时的α卡称为“自然α卡”或“α卡”以区别于带电α卡)。将电场作用下金属薄膜对氡短寿子体的吸附称为“电场吸附”。显然有电场吸附作用叠加时将比纯自然吸附作用强。自1981年以来,我们对带电α卡找矿法的原理,装置,野外找矿方法及其效果等力面进行了试验研究。用带电α卡法找铀矿时,α卡用镀铝聚脂薄膜制成,将α卡挂在塑料杯(容器)中,加上负300伏电压。然后将整个装置倒置在测点探坑中(见图1)。六小时后取出α卡,用辐射仪测量卡上α强度,则卡上α强度将与测点的氡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