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17篇
  免费   1353篇
  国内免费   1835篇
测绘学   464篇
大气科学   1470篇
地球物理   1854篇
地质学   3369篇
海洋学   936篇
天文学   275篇
综合类   709篇
自然地理   828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146篇
  2022年   328篇
  2021年   454篇
  2020年   290篇
  2019年   397篇
  2018年   423篇
  2017年   379篇
  2016年   414篇
  2015年   358篇
  2014年   469篇
  2013年   385篇
  2012年   433篇
  2011年   437篇
  2010年   426篇
  2009年   366篇
  2008年   374篇
  2007年   380篇
  2006年   296篇
  2005年   249篇
  2004年   197篇
  2003年   215篇
  2002年   217篇
  2001年   215篇
  2000年   216篇
  1999年   236篇
  1998年   229篇
  1997年   192篇
  1996年   170篇
  1995年   181篇
  1994年   143篇
  1993年   152篇
  1992年   108篇
  1991年   64篇
  1990年   57篇
  1989年   54篇
  1988年   51篇
  1987年   43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7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3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空间光滑地震活动性模型中光滑函数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伟进  高孟潭 《地震学报》2012,34(2):244-256
使用Frankel提出的基于空间光滑地震活动性模型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选择华南、华北、川滇3个地区的地震记录,比较分析了高斯、幂律和地震分形分布光滑函数3种光滑函数在不同地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使用交叉验证法可以为高斯光滑函数选取合适的相关距离c值,光滑得到的地震活动性模型能够真实反映研究区域的地震活动特征,根据活动性模型计算得出的峰值加速度(PGA)分布也符合人们对研究区域地震危险性的认识.幂律光滑函数适用于地震活动性较强的地区,且具有容易求取光滑参数的优点.光滑程度较低的幂律光滑函数不适用于地震活动性弱的地区,在该类地区应选择光滑程度较高的高斯光滑函数.地震分形分布光滑函数不适用于地震活动较强且地震活动强度差异较大的地区,其容易过分高估高震级地震对地震危险性的影响,而忽略了低震级地震对地震危险性的贡献.但对于地震活动较弱且地震活动强度差异较小的地区,可使用地震分形分布光滑函数,且同样具有容易求取光滑参数的优点.  相似文献   
222.
针对无人值守地震台站逐年增加,运行维护模式不佳的现状,设计一种远程电源监控系统,采用远程电源控制模块,设计软件通过TCP/IP协议,在仪器出现死机时,远程实现设备的断电重启。本文对该系统的设计思路、硬件构成进行描述,并简要介绍软件功能设计、监控告警以及该系统在无人值守台站的应用。实践证明,该系统可有效解决因仪器死机造成的观测数据缺记,为地震专业设备的可靠运行和及时维护提供依据与保障,为今后地震台站,特别是无人值守台站的维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23.
目的是探讨新生儿窒息与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关系及CT诊断分型。方法 SIMENS DRG全身CT机,常规轴位平扫,层厚8mm或4mm。结果是123例新生儿窒息中检出HIE 104例,占83%,其中中度21例,重度19例。结论 CTI对儿童缺血缺氧性脑病损伤具有高度敏感性,是儿童缺血缺氧性脑病后遗病的较佳诊断工具。  相似文献   
224.
The acquisition of spatial-temporal information of frozen soil is fundamental for the study of frozen soil dynamics and its feedback to climate change in cold regions. With advancement of remote sensing and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frozen soil dynamics, discrimination of freeze and thaw status of surface soil based on passive microwave remote sensing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frozen soil processes under water and heat transfer principles provides valuable means for regional and global frozen soil dynamic monitoring and systematic spatial-temporal responses to global change. However, as an important data source of frozen soil processes, remotely sensed information has not yet been fully utilized in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frozen soil processes. Although 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remote sensing and frozen soil physics, yet few frozen soil research has been done on the application of remotely sensed information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numerical model for frozen soil process studies. In the present study, a distributed numerical model for frozen soil dynamic studies based on coupled water-heat transferring theory in association with remotely sensed frozen soil datasets was developed. In order to reduce the uncertainty of the simulation, the remotely sensed frozen soil information was used to monitor and modify relevant parameters in the process of model simulation. The remotely sensed information and numerically simulated spatial-temporal frozen soil processes were validated by in-situ field observations in cold regions near the town of Naqu on the East-Central Tibetan Plateau.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overall accuracy of the algorithm for discriminating freeze and thaw status of surface soil based on passive microwave remote sensing was more than 95%. These results provided an accurate initial freeze and thaw status of surface soil for coupling and calibrating the numerical model of this study. The numerically simulated frozen soil processes demonstrated good performance of the distributed numerical model based on the coupled water-heat transferring theory. The relatively larger uncertainties of the numerical model were found in alternating periods between freezing and thawing of surface soil. The average accuracy increased by about 5% after integrating remotely sensed information on the surface soil. The simulation accuracy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especially in transition periods between freezing and thawing of the surface soil.  相似文献   
225.
未来我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变化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单向嵌套一个全球模式,对未来我国南方冰雪灾害在IPCC SRES A2情景下的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未来南方地区低温日数整体将减少,但在广东和广西北部部分地区连续低温日数有增加现象;降雪日数和连续降雪日数会减少,但在江西等地降雪量将有所增加,同时强降雪事件在江西等地将增多,引起地面最大积雪深度和最大持续积雪日数的增加;湖南和贵州东部地区冻雨日数会减少,而在青藏高原东麓等地冻雨日数会增加。  相似文献   
226.
山东半岛东部诸岛水域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1990.11-1991年8月期间,山东半岛东部诸岛水域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水域叶绿素-a含量的时空分布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与变化,此分布与该水域的温度和营养盐水含量密切相关。叶绿素-a含量的季节变化分三种类型,年变幅为0.11-12.81mg/m^3,年平均值为1.17mg/m^3。初级生产力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年变幅为23.00-791.60mg.c/m^2.d年平均为152.0mg.c/m  相似文献   
227.
BDS/Galileo四频精密单点定位模型性能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苏珂  金双根 《测绘学报》1957,49(9):1189-1201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Galileo卫星系统都可以提供4个频率信号上的服务。本文通过与双频无电离层模型(DF)比较,评估分析了4种BDS/Galileo四频PPP模型性能,即四频无电离层双组合模型(QF1)、四频无电离层组合模型(QF2)、四频非差非组合模型(QF3)和附加电离层约束四频非差非组合模型(QF4),同时通过等价性原则理论上证明了QF1、QF2、QF3模型的等价性。此外,用1个月参考站的静态数据和1组动态数据分析了四频静态,仿动态和动态PPP性能。试验结果表明,BDS-3 B1C和B2a新频点伪距噪声要略大于B1I和B3I信号,Galileo卫星4个频率上的伪距噪声相差并不明显。对于静态和仿动态PPP模型,QF1、QF2和QF3模型定位性能基本上一致。通过附加外部电离层约束,四频PPP模型性能受到影响,BDS(BDS-2+BDS-3)静态QF4模型相比于QF1、QF2和QF3模型平均收敛时间分别减少了4.4%、4.4%和5.4%,Galileo静态Q4模型平均收敛时间相比于Q3模型增加了16.8 min。对于动态PPP,四频PPP模型相比于双频PPP性能得到提升显著,相比于QF1模型,BDS和Galileo单系统QF4模型三维定位精度分别提高了11.4%和31.4%。BDS/Galileo双系统PPP性能要优于单系统PPP。  相似文献   
228.
珠江口盆地沉降史定量模拟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Petrosys盆地模拟系统,定量和动态地模拟了珠江口盆地三个主要坳陷的沉降过程,论述了沉降速率的变化与生储盖发育之间的关联,认为珠江口盆地构造沉降史具有幕式、多阶段变化的特征。盆地第一幕和第二幕沉降是盆地发育的主要时期,奠定了盆地的构造格架,形成了盆地主要的沉积地层和油气资源。第三幕沉降为盆地的改造和完成阶段,是盆地区域盖层发育的主要时期。  相似文献   
229.
湘西北地区一次局地特大暴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和闪电定位资料,对2006年8月24日晚常德西北地区的局部特大暴雨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CV的不断生成与合并维持MCC的生命史,3个MCC组成一个有组织的MCS,中尺度辐合线是造成特大暴雨的主要原因,回波的生成和发展趋向暖湿气流流入的方向,中低层东南暖湿气流为特大暴雨提供充足水汽,闪电活动的开始指示强降水的开始,南北向地形的抬升作用有利于回波维持和加强,提高回波降水效率和延长降水时间。  相似文献   
230.
句高  梁一鸿  孙晓  周静 《世界地质》2018,37(2):374-384
通过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化学分析,研究了张广才岭南段上营北岩体和帽儿山岩体的形成年代,地球化学特征和形成环境。上营北岩体为中粗粒钾长花岗岩,帽儿山岩体为中细粒黑云母钾长花岗岩。上营北岩体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78.9±2.7 Ma,帽儿山岩体为183.7±2.4 Ma,均为早侏罗世侵入岩。上营北岩体和帽儿山岩体主量元素都具有Si O_2和K_2O含量较高,Ti O_2、Mg O、Ca O含量较低,TFe O/Mg O值较高的特点;上营北岩体A/CNK=0.98~1.08,里特曼指数σ=1.51~2.66;帽儿山岩体含铝指数A/CNK=1.00~1.01,里特曼指数σ=2.12~2.36。上营北岩体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海鸥型,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帽儿山岩体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右倾型,轻稀土较重稀土富集;两个岩体均富集Rb、K,Ba、Nb、Ta、Sr、Ti、P、Ho、Er、U、Eu等元素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显示上营北岩体和帽儿山岩体均为A_2型花岗岩,为后造山型花岗岩,形成于兴蒙造山带后造山的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