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929篇 |
免费 | 953篇 |
国内免费 | 125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05篇 |
大气科学 | 1175篇 |
地球物理 | 1519篇 |
地质学 | 2250篇 |
海洋学 | 612篇 |
天文学 | 228篇 |
综合类 | 528篇 |
自然地理 | 62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9篇 |
2023年 | 89篇 |
2022年 | 211篇 |
2021年 | 275篇 |
2020年 | 181篇 |
2019年 | 261篇 |
2018年 | 286篇 |
2017年 | 250篇 |
2016年 | 304篇 |
2015年 | 241篇 |
2014年 | 330篇 |
2013年 | 263篇 |
2012年 | 295篇 |
2011年 | 297篇 |
2010年 | 295篇 |
2009年 | 272篇 |
2008年 | 272篇 |
2007年 | 246篇 |
2006年 | 226篇 |
2005年 | 186篇 |
2004年 | 144篇 |
2003年 | 178篇 |
2002年 | 150篇 |
2001年 | 129篇 |
2000年 | 161篇 |
1999年 | 191篇 |
1998年 | 193篇 |
1997年 | 171篇 |
1996年 | 152篇 |
1995年 | 168篇 |
1994年 | 134篇 |
1993年 | 135篇 |
1992年 | 95篇 |
1991年 | 56篇 |
1990年 | 51篇 |
1989年 | 51篇 |
1988年 | 44篇 |
1987年 | 42篇 |
1986年 | 26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4篇 |
1976年 | 1篇 |
1958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1.
A devastating earthquake of Ms 8.0 struck the Wenchuan area on May 12, 2008. The quake triggered numerous landslides and avalanches
in Ganxi Valley. Aerial photo interpret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landslides and avalanches, presently in a stable state, are
concentrated in 91 subregions of the valley, occupying 10.42 km2, about 29% of the valley area. Some laws have been found on the gradient, aspect, elevation, distance of rupture, and formation
lithology of geo-hazards in Ganxi Valley: (1) They are mainly situated on slopes between 30° and 50° and increase in number
with increasing slope; (2) Failures are mainly in a southerly direction; and most occurred between 1,000 and 1,600 m, especially
between 1,000 and 1,400 m; (3) Most are within 2,000 m of the Beichuan fault or within 1,000 m of other major faults; (4)
most failures occurred from the T1f + t formation in the study area. The geo-hazards status quo of Ganxi Valley provides foundation for the scheme of hazard
reducing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92.
93.
准确描述破裂面形貌对于我们理解地震断层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破裂面的形貌特征包含许多关于地震和断层机制的有用信息。在Mw7.9 2008汶川地震中断层活动产生了两个新鲜的破裂面,八角庙破裂面和沙坝破裂面。我们使用3D便携式激光扫描仪(Tri mble GX)对两个破裂表面进行测量,在野外微观尺度上研究了破裂面形貌特征。通过能谱密度和均方值两个方法分析破裂面形貌,新鲜的破裂面表现为自相仿性,能谱密度和均方值均与剖面长度存在幂律关系。在能谱密度与空间频率的对数图中,能谱密度曲线存在明显的拐点,该拐点所对应的波长称为特征波长,表明单一分形不能准确描述破裂面形貌。八角庙破裂面在平行滑动方向上的特征波长为7 mm,在垂直方向上特征波长略大一些(区域Ⅰ为10 mm,区域Ⅱ为9 mm);沙坝破裂面在平行滑动方向上的特征波长为8 mm,但垂直方向上特征波长略小(6 mm)。均方值曲线的最小二乘拟合直线的斜率为Hurst指数,该指数依赖于剖面线方向并描述破裂面形貌的各向异性,H指数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与平行擦痕和垂直擦痕方向对应,这与野外断层面擦痕测量结果一致。沙坝破裂面的H指数极坐标图中存在次级H指数峰值(对应剖面线方向为85°和160°),这揭示破裂面上存在一组隐匿擦痕。该组隐匿擦痕为汶川地震之前断层活动中形成的,但这还不足以推测上一次断层活动的时间和规模。另外,通过比较新鲜节理面和破裂面表明H指数是否大于0.8反映了断层类型。在整个空间频率域上,能谱密度曲线斜率(-α)和均方值曲线斜率(H)的线性拟合关系为α=1.22+1.72H,并不严格满足两者之间理论关系式,α=1+2H。这个差异是由于测量信号噪音、破裂面的多分形性和分析方法的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94.
基于陆上油田密井网的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经过数十年积累,理论基础及表征方法已比较成熟,然而,将其应用于海上油田稀疏井网条件时,依然面临较大的挑战。笔者团队经过多年探索,基于海上油田开发地质研究方法,形成了井震结合、以"复合砂体"为核心的海上河流相复合砂体构型理论与表征方法,其特点在于运用三维原型建模、地震构型相预测及地震驱动确定性建模等技术,重点表征影响海上油田开发的五、六、七级构型单元(复合河道带、单一河道带、复合点坝),针对开发阶段的小层细分对比及不连续渗流屏障刻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目前,应用这套理论及方法开展精细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依然存在挑战,需要进一步发挥地震资料作用并探索人工智能的地震解释新途径。 相似文献
95.
96.
城市雨水地下回灌过程中悬浮物表面堵塞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雨洪资源地下回灌是缓解城市供水压力、解决地下水过量开采引起环境负效应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堵塞问题却是制约回灌技术推广的关键问题。基于前人理论,研究了入渗介质与悬浮物粒径中值之比(D50/d50)对堵塞层空间分布的影响。以建立表面堵塞预测模型为目的,利用城市雨水回灌细粒石英砂介质开展室内实验,观测雨水回灌的表面堵塞过程并获取渗透性变化的观测数据。根据物理、化学与生物堵塞的产生条件及堵塞特点,判断雨水回灌产生的堵塞性质为物理堵塞。引入过滤模型描述堵塞的发展过程,确定了模型用于模拟细砂表面堵塞的参数值:孔隙堵塞系数(α)为0.15 m2/kg,阻力增长系数(f′R′)为20 000 m/kg。在不改变以上2个参数值的条件下,用该模型模拟不同悬浮物粒径悬浊水回灌细粒石英砂的堵塞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拟合效果。此过滤模型可以用于模拟入渗介质与悬浮物粒径D50/d50值小于5的表面堵塞的发展过程,可定量预测堵塞对回灌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97.
98.
浙江桐庐晚奥陶世内潮汐沉积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本文论述了在中国首次发现的内潮汐沉积的特征及其形成环境。该内潮汐沉积发现于浙江省桐庐县桐君山地区上奥陶统上部,具有典型的对偶层双向递交层序。据其岩类组合和层序特征,可将其定为韵律性砂泥岩薄互层相。其中发育有特征的脉状、波状和透镜状层理。其沉积特征表明形成于开阔的深水斜坡环境,这种对偶层双向递交层序可能为内潮汐的大潮和小潮周期性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
农业巨灾保险可有效分散灾害的风险,气象灾害是造成农业巨灾的主要灾害之一,因此设计合理的气象灾害保险指数可为农业巨灾保险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利用赣州市17个县(市、区)国家气象站1981—2020年和区域气象站2011—2020年观测资料,结合赣州气候以及气象灾害出现特点,经专家咨询和调研,确定暴雨、冰霜冻害、干旱和大风等4种气象灾害作为赣州农业巨灾保险的气象灾种.根据不同灾害出现的气候概率以及投保单位的要求,设计了赣州农业巨灾保险不同等级的气象灾害指数,并确定农业巨灾保险气象灾害赔付的触发概率范围为45%—70%.经验证,赣州农业巨灾保险气象灾害指数可用. 相似文献
100.
Arctic sea ice and Eurasian climate: A review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GAO Yongqi SUN Jianqi LI Fei HE Shengping Stein SANDVEN YAN Qing ZHANG Zhongshi Katja LOHMANN Noel KEENLYSIDE Tore FUREVIK SUO Lingling 《大气科学进展》2015,32(1):92-114
The Arctic plays a fundamental role in the climate system and has shown significant climate change in recent decades,including the Arctic warming and decline of Arctic sea-ice extent and thickness. In contrast to the Arctic warming and reduction of Arctic sea ice, Europe, East Asia and North America have experienced anomalously cold conditions, with record snowfall during recent years.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sea-ice impacts on the Eurasian climate.Paleo, observational and modelling studies are covered to summarize several major themes, including: the variability of Arctic sea ice and its controls; the likely causes and apparent impacts of the Arctic sea-ice decline during the satellite era,as well as past and projected future impacts and trends; the links and feedback mechanisms between the Arctic sea ice and the Arctic Oscillation/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the recent Eurasian cooling, winter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East Asia, spring snowfall over Eurasia,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and midlatitude extreme weather; and the remote climate response(e.g.,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ir temperature) to changes in Arctic sea ice. We conclude with a brief summary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