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47篇
  免费   1228篇
  国内免费   1574篇
测绘学   378篇
大气科学   1499篇
地球物理   1845篇
地质学   2924篇
海洋学   818篇
天文学   291篇
综合类   640篇
自然地理   954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00篇
  2022年   284篇
  2021年   382篇
  2020年   258篇
  2019年   362篇
  2018年   389篇
  2017年   344篇
  2016年   413篇
  2015年   370篇
  2014年   444篇
  2013年   399篇
  2012年   436篇
  2011年   441篇
  2010年   406篇
  2009年   372篇
  2008年   387篇
  2007年   350篇
  2006年   298篇
  2005年   252篇
  2004年   175篇
  2003年   208篇
  2002年   178篇
  2001年   158篇
  2000年   187篇
  1999年   213篇
  1998年   201篇
  1997年   184篇
  1996年   170篇
  1995年   173篇
  1994年   142篇
  1993年   143篇
  1992年   100篇
  1991年   61篇
  1990年   53篇
  1989年   53篇
  1988年   51篇
  1987年   44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8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7篇
  1976年   5篇
  1971年   4篇
  195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1 毫秒
91.
青藏高原中部的东西向扩张构造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分析了1933~2003年间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发生的745个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研究了高原地壳构造运动及其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大量正断层型地震集中发生在青藏高原中部海拔4000m以上的地区,其中许多地震是纯正断层型地震。震源机制结果显示,该区正断层型地震的断层走向多为南北方向,断层位错矢量的水平分量均位于近东西方向,这表明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存在着近东西方向的扩张构造运动。地震震源应力场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原中部高海拔地区,E-W向或WNW-ESE向的水平扩张作用控制着该区的地壳应力场。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近东西方向的扩张构造运动是该区引张应力场的作用结果,其动力学原因可能与持续隆升的高原自重增大引起的重力崩塌及其周边区域构造应力状况有关。而青藏高原周缘地区,除了东部边缘外,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前沿以及青藏高原的北部、西部边缘所发生的绝大部分地震都是逆断层型或走滑逆断层型地震。在青藏高原周缘地区,北东或者北北东方向水平挤压的构造应力场为优势应力场。在中国西部的大范围内,主压应力P轴水平分量位于NE-SW方向,形成了一个广域的NE-SW方向的挤压应力场。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应力场特征表明,印度板块的北上运动以及它与欧亚板块之间的碰撞所形成的挤压应力场是高原强烈隆起的直接原因。在青藏高原中南部形成了近东西向引张应力场为主的区域,并以东西向扩张构造运动部分释放其应力积累。研究高原高海拔地区的引张应力场和近东西向扩张构造运动的特征,对于认识青藏高原强烈隆起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与机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2.
合肥市夏季热岛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根据2002牟夏季高温期间合肥市城市小气候考察的资料,分析了合肥市夏季城市热岛特征以及热岛强度的历史变化。结果表明:1)合肥市夏季热岛强度的日变化与冬季明显不同,夏季晴天一天中热岛强度只出现一个峰值,其基本特征与Oke提出的理想状态下的城市热岛强度日变化的模式曲线非常相似,而冬季与高纬地区的加拿大卡尔加里城市的热岛强度日变化特征接近。这反映了冬、夏两季人类活动、能源消耗量的不同;2)随着城市范围的扩大和城市绿化工程的实施,合肥市热岛面积、分布形状有了一定的改变,但主要分布特征和强度基本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93.
盾构法施工的要点是需要在井下布设高精度的控制支导线,当我们根据盾构推进进度对导线接测时,由于观测条件、观测方法、观测仪器基本相同,但观测、的成果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有时我们无法直接判断成果的正确与否,此时,采用测量平差中的统计检验的方法来分析这些观测数据,可以取得比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94.
MODIS数据在乌鲁木齐地区植被景观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EOS/MODIS卫星时次高覆盖面广的特征,选取从4.10月的MODIS晴空资料,对整个乌鲁木齐地区植被景观进行动态监测,利用植被指数最大合成法制作了每月植被指数专题图。为了能够结合物候更好地分析乌鲁木齐地区植被随季节变化趋势以及不同时期植被生长状况,我们还制作了植被景观专题图及其变化评价图。评价图的优势在于能直观地反映植被变化的趋势,并能将变化的程度数字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评价图叠加DEM做相应的分析。为乌鲁木齐地区植被变化研究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95.
本文综合应用天气图、静止卫星云图、物理量诊断场,分析了 2003年 8月 21~ 22日黑龙江省大范围强降水过程.分析了乌拉尔山阻高、副热带高压和冷暖空气在暴雨天气过程中的作用.得出有预报指示意义的特征.并对日本传真图的降水预报能力进行了检验分析.在暴雨预报中也具有一定的预报意义.  相似文献   
96.
2004年夏季, 哈尔滨在 40d中发生了 5次短时强降水灾害,城市内涝严重,部分交通干线瘫痪.短时强降水天气多发生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空间尺度小,生命史短,预报难度大.虽然前人在此方面已做过大量工作,但在干旱的气候背景下,为什么频繁发生短时强降水天气,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本文从环流条件、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回波以及物理量场进行分析,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7.
基于MAPGIS的军事标图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剑波  陈宇等 《地球科学》2002,27(3):301-305
军事领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业,信息的安全性和空间数据的多样性是应用开发的重要问题。在全球信息化日趋高速发展和逐步成熟的今天,军队信息化建设也必须与GIS技术紧密结合,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较系统地研究了GIS技术在军事标图绘制中的应用和集成问题,并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方法和实现系统。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以MAPGIS为开发平台的军事标绘系统的实用功能和特点。首先分析了军事信息系统对地理信息数据的要求,并且评述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然后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军事标图系统的总体设计,根据军事标绘对象的数据特征,设计符合要求的应用系统提出了面向对象和无缝交互工具等的设计思想。对军标对象数据模型和操作模型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和说明,并将这些模型在系统中进行了实现。最后介绍了军事标图系统的主要模块和功能,探讨了今后GIS研究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98.
About 30 samples representing major lithologies of Sulu ultrahigh-pressure (UHP) metamorphic rocks were collected from surface exposures and exploration wells, and compressional (Vp) and shear wave (Vs) velocities and their directional dependence (anisotropy) were determined over a range of constant confining pressures up to 600 MPa and temperatures ranging from 20 to 600 °C. Samples range in composition from acidic to ultramafic. P- and S-wave velocities measured at 600 MPa vary from 5.08 to 8.64 km/s and 2.34 to 4.93 km/s, respectively. Densities are in the range from 2.60 to 3.68 g/cm3. To make a direct tie between seismic measurements (refraction and reflection) and subsurface lithologies, the experimental velocity data (corresponding to shallow depths) were used to calculate velocity profiles for the different lithologies and profiles of reflection coefficients at possible lithologic interfaces across the projected 5000-m Chinese Continental Scientific Drilling Program (CCSD) crustal segment. Comparison of calculated in situ velocities with respective intrinsic velocities suggests that the in situ velocities at shallow depths are lowered by an increased abundance of open microcracks. The strongly reflective zone beneath the Donghai drill site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impedance contrasts between the different lithologies. Contacts between eclogite/peridotite and felsic rocks (gt-gneiss, granitic gneiss), in particular, may give rise to strong seismic reflections. In addition, shear-induced (lattice preferred orientation (LPO)-related) seismic anisotropy can increase reflectivity. For the explanation of the high velocity bodies (>6.4 km/s) around 1000 m and below 3200-m depth, large proportions of eclogite/peridotite (about 40 and 30 vol.%, respectively) are needed.  相似文献   
99.
用现今小震推断洪洞、临汾两次历史大震的震源断层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山西临汾地区是一个历史强震多发区,1303年和1695年发生了洪洞(M=8)和临汾(M=73/4)两次特大地震,这两次地震所在区域至今仍在持续不断的小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大震区地震长期活动特征,我们对临汾无线传输地震台网记录的1987-1999年期间发生的1670次中,小地震重新进行了震源定位,根据对这些地震震源位置三维空间分布特征和震源机解制的分析,认为洪洞地震的震源断层应是长80km,埋深5-26km的NNE走向,高倾角的右旋走滑型断层,而临汾地震的震源断层是长70km,埋深5-22km的NWW走向,高倾角的左旋走滑型断层。这与洪洞,临汾两次大震极震区的等震线及该地区应力场的构造环境是吻合的。  相似文献   
100.
隔震及超高层建筑的地震反应观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1年5月24日和6月20日分别发生了宜良4.2级和呈南3.6级两次地震,架设在云南省抗震培训中心隔震大楼和昆明佳华广场的结构强震观测台阵记录了这两栋建筑物对这两次地震反应。本介绍了获取的记录,并分析了两栋建筑物的地震反应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