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351篇 |
免费 | 3875篇 |
国内免费 | 176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883篇 |
大气科学 | 1055篇 |
地球物理 | 1600篇 |
地质学 | 5414篇 |
海洋学 | 1470篇 |
天文学 | 75篇 |
综合类 | 627篇 |
自然地理 | 87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0篇 |
2024年 | 341篇 |
2023年 | 387篇 |
2022年 | 551篇 |
2021年 | 673篇 |
2020年 | 568篇 |
2019年 | 617篇 |
2018年 | 549篇 |
2017年 | 564篇 |
2016年 | 523篇 |
2015年 | 610篇 |
2014年 | 595篇 |
2013年 | 658篇 |
2012年 | 697篇 |
2011年 | 670篇 |
2010年 | 644篇 |
2009年 | 622篇 |
2008年 | 628篇 |
2007年 | 568篇 |
2006年 | 547篇 |
2005年 | 465篇 |
2004年 | 335篇 |
2003年 | 246篇 |
2002年 | 254篇 |
2001年 | 238篇 |
2000年 | 177篇 |
1999年 | 68篇 |
1998年 | 30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4篇 |
1979年 | 8篇 |
1977年 | 3篇 |
1965年 | 2篇 |
1963年 | 1篇 |
1957年 | 2篇 |
1954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71.
为追踪长沙、株洲、湘潭3个城市表层土壤中Cd、As、Pb等重金属元素的来源,分析了土壤、基岩、大气干湿沉降、水、悬浮物等介质之间重金属元素的质量平衡和土壤自身重金属元素含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结果显示,除As外,区内基岩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低于克拉克值;残积物中Cd相对基岩贫化,As、Pb、Cu、Hg等重金属元素相对基岩的富集小于3倍;大气干湿沉降重金属元素相对土壤富集了数倍至数十倍;湘江水体主要向沿江潮土提供As、Cd物源;近50年内土壤重金属元素有较高的增加速率。不同介质间重金属元素的质量变化特点支持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土壤重金属元素富集的主要物源为大气沉降.地表水及悬浮物是沿江潮土重金属元素的主要物源.基岩对土壤提供的物源有限的结论。 相似文献
972.
江西省燕山-喜马拉雅运动以块断作用为主,形成了一系列断裂隆起带和断陷盆地,白垩纪、早第三纪红层发育齐全.丹霞地貌主要发育于上白垩统紫红色含钙粗碎屑岩中,受盆缘断裂和中幼年河流控制,是晚第三纪以来新构造运动间歇性隆升,伴随着断裂切割、流水冲刷和风化剥蚀的产物.根据陆地卫星TM图像解译和野外实地调查,查明了全省共有丹霞地貌景观资源123处,其中新发现景点78处.丹霞地貌景观主要分布在该省周边丘陵低山区,明显受不同级别河流的流域控制,具带状分布规律,可划分出9个景观集中分布区域.赣东、赣东南丹霞地貌景观最为密集,结合红色旅游和客家文化特色,该区具有强劲的丹霞地貌旅游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973.
974.
975.
976.
辽西四合屯—后燕子沟早白垩世火山机构及火山喷发作用的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四合屯—后燕子沟火山岩区的工作,确定了火山机构的组合、分布及其类型。并将本区的火山作用划分为4个亚旋回。亚旋回Ⅰ的下部为凝灰质胶结复成分细砾岩,上部聚斑状橄榄玄武岩,气孔杏仁状玄武岩。亚旋回Ⅱ的下部为凝灰质杂砂岩、沉凝灰岩、凝灰岩和玄武安山质集块岩。上部杏仁状橄榄玄武岩与玄武安粗岩互层,夹辉石玄武安山岩。亚旋回Ⅲ为玄武安山质晶屑岩屑凝灰岩、岩屑杂砂岩、玄武安山质熔结集块岩、杏仁状橄榄黄长碧玄岩、拉斑玄武岩、安山质集块角砾岩、杏仁状玄武安山岩和杏仁状安山岩夹橄榄玄武岩。亚旋回Ⅳ为火山喷出大量橄榄玄武岩,杏仁状玄武岩和玄武安山岩,盖在凝灰质岩屑长石杂砂岩上。该火山岩区是一个巨大的组合式火山机构,火山机构中心地段由十几个火山口组成 ,构成中心火山群,即中心火山机构。外侧还有5个小火山群形成次级火山机构,围绕其近于有规律地匀称地分布,每个次级火山机构的中心火山口外侧也有数个火山口呈环状围绕其分布。故称其为“组合式”火山机构。“组合式”火山机构中心地带发现了含有地幔岩成分的橄榄玄武岩、碧玄岩。“组合式”火山机构是由含有地幔岩浆物质形成的。 相似文献
977.
978.
落家河铜矿位于中条裂谷东南部的构造-剥蚀天窗内,矿体赋存于中元古界西阳河群安山岩覆盖区下部的宋家山组沉积-火山变质岩系中.本文重点研究了不同空间位置与矿体共生的石英脉中的流体包裹体,以探讨落家河铜矿的成矿流体特征和成矿机制.系统的包裹体岩相学观察表明,落家河铜矿床流体包裹体类型按相态主要分为纯气相包裹体(Ⅰ型)、纯液相包裹体(Ⅱ型)、富气相的气液两相包裹体(Ⅲ型)、富液相的气液两相包裹体(Ⅳ型)和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Ⅴ型)五种类型.矿体上部石英脉中主要为Ⅱ型和Ⅳ型包裹体,矿体下部石英脉中主要为Ⅴ型和Ⅰ型包裹体,且两种包裹体紧密共存,体现了沸腾包裹体组合的特征.显微测温结果显示,原生的富液相气液两相包裹体(Ⅳa型)具有CaCl2-NaCl-H2O体系(Ⅳa1型)和NaCl-H2O体系(Ⅳa2型)两种流体体系,其均一温度分别为100~208℃和151 ~ 306℃,盐度为10.2%~20.4% NaCleqv 和3.4% ~ 15.1% NaCleqv,分别对应矿体上部和下部石英脉,显示出热卤水和岩浆热液两种不同的流体来源.Ⅴ型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75~300℃,盐度达30.7%~ 38.2% NaCleqv.研究结果显示,热卤水和岩浆热液的流体作用机制有所不同,前者是古海水在花岗岩侵入体的驱动下形成对流循环并从火山岩中萃取金属元素形成的含矿热卤水.热卤水在沿断裂通道上升过程中由于降温、减压使成矿物质沉淀;后者主要是从岩浆中分离出的中温中盐度流体,它在到达断裂通道时由于压力骤降发生流体沸腾作用,并产生矿质沉淀.激光拉曼探针分析显示,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主要是水,含有少量CO2.结合矿床形成的构造背景、热液通道、驱动机制和成矿流体特征,作者认为落家河铜矿可能是一个前寒武纪海相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 相似文献
979.
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