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04篇
  免费   1292篇
  国内免费   1771篇
测绘学   728篇
大气科学   1127篇
地球物理   1346篇
地质学   3149篇
海洋学   1096篇
天文学   76篇
综合类   480篇
自然地理   665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98篇
  2022年   229篇
  2021年   295篇
  2020年   262篇
  2019年   316篇
  2018年   296篇
  2017年   271篇
  2016年   282篇
  2015年   341篇
  2014年   339篇
  2013年   431篇
  2012年   508篇
  2011年   485篇
  2010年   487篇
  2009年   521篇
  2008年   441篇
  2007年   442篇
  2006年   387篇
  2005年   338篇
  2004年   325篇
  2003年   234篇
  2002年   212篇
  2001年   209篇
  2000年   196篇
  1999年   149篇
  1998年   87篇
  1997年   105篇
  1996年   74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68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491.
Precipitation is often the sole source of water replenishment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and, thus, plays a pertinent role in sustaining desert ecosystems. Revegetation over 40 years using mainly Artemisia ordosica and Caragana korshinskii at Shapotou Desert Experimental Research Station near Lanzhou, China, has established a dwarf‐shrub and microbiotic soil crust cover on the stabilized sand dunes. The redistribution of infiltrated moisture through percolation, root extraction, and evapotranspiration pathways was investigated. Three sets of time‐domain reflectometry (TDR) probes were inserted horizontally at 5, 10, 15, 20, 30 and 40 cm depths below the ground surface in a soil pit. The three sets of TDR probes were installed in dwarf‐shrub sites of A. ordosica and C. korshinskii community with and without a microbiotic soil crust cover, and an additional set was placed in a bare sand dune area that had neither vegetation nor a microbiotic soil crust present. Volumetric soil moisture content was recorded at hourly intervals and used in the assessment of infiltration for the different surface covers. Infiltration varied greatly, from 7·5 cm to more than 45 cm, depending upon rainfall quantity and soil surface conditions. In the shrub community area without microbiotic soil crust cover, infiltration increased due to preferential flow associated with root tunnels. The microbiotic soil crust cover ha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influence on the infiltration for small rainfall events (~10 mm), restricting the infiltration depth to less than 20 cm and increasing soil moisture content just beneath the soil profile of 10 cm, whereas it was not as strong or clear for larger rainfall events (~60 mm). For small rainfall events, the wetting front depth for the three kinds of surface cover was as follows: shrub community without microbiotic soil crust > bare area > shrub community with microbiotic soil crust. In contrast, for large rainfall events, infiltration was similar in shrub communities with and without microbiotic soil crust cover, but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measured in the bare area. Soil water extraction by roots associated with evapotranspiration restricted the wetting front penetration after 1 to 3 h of rainfall. Copyright © 200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492.
增强型道格拉斯—普克压缩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首先论述了经典的道格拉斯—普克压缩算法,分析将其应用于多边形边界数据压缩所造成的图形失真现象,提出了一种增强型道格拉斯—普克压缩算法,并用实际的MapInfo矢量数据来检核该算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93.
青藏高原加热与亚洲环流季节变化和夏季风爆发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新  吴国雄  刘屹岷  刘平 《大气科学》2002,26(6):781-793
利用逐日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春夏过渡季节青减高原非绝热加热和大气环流季节变化以及亚洲季风爆发的关系.结果表明,过渡季节的早期(5月中旬以前)青藏高原总非绝热加热与感热加热的时间演变曲线趋势一致,感热加热在过渡季节早期的环流演变中有很重要的作用.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的时间演变与北半球环流的季节变化和亚洲夏季风爆发有很好的相关.在过渡季节里,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的变化引起了海-陆热力差异对比的变化,给亚洲夏季风的爆发建立了有利的背景环境,对亚洲夏季风爆发有明显的影响.结果还表明,用各区域纬向风垂直差异的时空分布能更准确地表示季节变化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494.
贵州泥堡金矿区矿床构造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陶平  李沛刚  李克庆 《贵州地质》2002,19(4):221-227
作者在总结了泥堡金矿产出特征和矿田构造特征的基础上,从褶皱、断裂构造特征及其容矿部位、地层原始层状构造及次生层次构造特征,以及构造期次分析等方面入手,对泥堡金矿区的矿床构造及其与成矿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故对黔西南金矿勘查工作及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95.
构造控矿是找矿地质学和矿床地质学非常重要的问题,分别从主成矿阶段矿物组合,基底控矿,盖层,岩体,重磁线性构造,矿床密集区及系统论工程的角度探讨了金矿构造化探问题。  相似文献   
496.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在灌溉用水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马平  朱珊  郑毅 《世界地质》2002,21(4):353-357
松源市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灌溉是粮食增产非常重要的措施。在灌溉中水质是保证粮食和土地质量的非常关键的问题。在分析灌溉用水水质评价方法的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选择酸度、碱度和矿化度为评价因子的计算方法,同时简述了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原理及四种评价模型。用实例说明了评价步骤,最后对松源市地下水灌溉水质进行评价,其结果合理、可信。  相似文献   
497.
甚低频电磁法在某萤石矿勘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内蒙古海力敏萤石矿属热液脉型,萤石—石英矿受花岗岩体内NW向断裂破碎带控制。矿区开展了甚低频电磁法找矿勘查研究,在已知矿体上测得明显的甚低频电磁异常,证实了该方法对寻找此类萤石矿床的有效性。在不易识别开采的掩盖区,所测甚低频电磁异常显示控矿断裂带仍存在,极可能赋存萤石矿体。  相似文献   
498.
油水层快速识别改进的CP网络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P网络具有分类快速、准确等优点。文中详细介绍了CP网络的算法,并对其进行了部分改进,增加了误差检验和网络测试功能;使用VisualBasic6.0开发了相应仿真软件,并将其用于某油田的油、水层快速识别。实际应用表明:改进的CP网络训练周期短、识别准确率高,完全可以用于油、水层等的快速识别,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99.
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及石炭纪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里木盆地上泥盆统及石炭系包括5个组,自下而上分别为上泥盆统东河塘组和甘木里克组,石炭系巴楚组、卡拉沙依组和小海子组。其中东河塘组和甘木里克组地质时代为晚泥盆世,巴楚组地质时代为早石炭世杜内早中期,卡拉沙依组地质时代为晚杜内中期至巴什基尔期,小海子组地层时代为巴什基尔末期至莫斯科早期。岩石类型有碎屑岩和碳酸盐岩,还有膏盐岩,并夹薄层火山碎屑岩。沉积相主要为海陆过渡相组合,包括河流、三角洲、滨岸、浅海、碳酸盐岩台地、台地边缘6种相和12种亚相及33种微相。晚泥盆世东河塘期至石炭纪发生过4次较大的海侵,海侵范围由下而上逐渐增大,至晚石炭世小海子期海侵规模最大。东河塘期开始海侵,海水由西而东侵入,此时周缘碎屑物质供应充分,主要为无障壁海岸和障壁海岸沉积,西南缘为浅海相沉积。巴楚期晚期,海侵范围进一步扩大,物源向北或北东方向退却,陆源碎屑物质注入急剧减少,形成了一套富含生屑的碳酸盐岩地层,发育了开阔台地和局限台地亚相沉积。卡拉沙依期中期海侵规模比巴楚期更大,海水深度加大,西部为开阔台地亚相沉积,其余地区为局限台地亚相沉积。卡拉沙依期晚期和小海子期海侵达最大,向东扩展,大部分地区为开阔台地亚相沉积,东部地区为局限台地亚相沉积,塔北大部分地区缺失。  相似文献   
500.
位于两大构造单元结合带的查干德勒苏地区,中元古代在近EW向裂陷槽内接受了巨厚的含炭质、白云质和火山物质的渣尔泰群滨浅海相沉积建造,铀元素得到第一次预富集;大约1.4Ga前的白云鄂博运动,出现大量中酸性岩浆侵入和广泛的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铀元素得到第二次预富集;晚石炭世末的中华力西运动第Ⅱ幕,形成罕乌拉、英巴岩基的主体,铀元素得到第三次预富集;早白垩世早期的陆相断陷盆地沉积,含有较多的有机质,铀元素得到第四次预富集;新生代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期,气候干旱炎热,在地表地下水的作用下,铀元素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活化、迁移和富集,成为查干德勒苏地区砂岩型铀矿的主要矿化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