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2篇
  免费   432篇
  国内免费   568篇
测绘学   307篇
大气科学   342篇
地球物理   310篇
地质学   911篇
海洋学   400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128篇
自然地理   191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139篇
  2020年   117篇
  2019年   133篇
  2018年   108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138篇
  2012年   149篇
  2011年   156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170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71.
一次由“列车效应”造成的致洪暴雨分析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2010年6月25日在粤东南部地区发生了超历史纪录的强降水过程。利用MICAPS 3.1软件系统、多普勒雷达及中尺度地面自动加密观测站等资料进行分析表明:深厚的高空冷涡位置偏南,移动缓慢是造成此次极端降水的直接影响系统。有组织排列的多单体风暴活动、地面准静止锋及其前方锋前暖区内出现的中尺度辐合长时间维持,是形成"列车效应(Train Effect)"的主要原因,降水回波沿东北—西南向排列的地面总能量中心移动,特殊的地形作用促使"列车效应"形成。反射率因子图上显示强降水回波具有低质心结构且垂直发展旺盛,具有"牛眼"结构特征的速度图上表明了强盛的低空西南急流存在。由于"大风核"存在,造成中小尺度次级垂直环流,并且这些次级环流有规则的排列,这可能是"列车效应"形成和维持的主要原因。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此次"列车效应"暴雨模式。  相似文献   
972.
2009年江苏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遥感监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卫星水汽图为主,结合可见光云图、雷达资料和常规天气观测资料,分析2009年6月5日发生在江苏徐州沛县的一次冰雹、龙卷天气,结果表明:卫星水汽图中动力异常区与对流系统的交界处和可见光云图上两个对流云团出流边界处触发的新的雷暴云团区域容易产生龙卷等强对流天气;水汽图上的水汽输送带与可见光云图的对流云系相一致,并且水汽图像特征与导致垂直运动和气流变形场的大尺度天气过程有关系,代表着对流层中上部的动力特征;强对流天气发生在低亮温对流云团中。高时空分辨率的卫星和雷达遥感资料很好地反映了短时强对流天气系统的发展与演变,有效地补充了常规天气资料分析的不足,为短时天气预报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973.
随着国产卫星的广泛应用,快速、高精度的纠正其影像一直是研究的重点。本文基于控制点影像库,利用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发的"遥感影像几何纠正子系统"对国产卫星影像进行纠正,针对其纠正结果,利用控制点影像精度评价、线划图套合等方式进行精度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97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人类对土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且发展模式也以2维的平面式开发转向3维的立体空间建设,进入了土地立体开发阶段。3S技术、网络技术及摄影测量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数字化城市等直观可视化的大型项目的开展,已经出现很多3维地籍建立方法及具体应用案例,伴随着倾斜摄影技术、LIDAR等高新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系统出现和发展,为3维地籍系统建立提供了一条新的可行之路,本文结合3维地籍、先进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相关概念和发展情况,对先进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应用于3维地籍系统建立的难点及优势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975.
早先的构造源区判别图由于受时代、研究区域、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手段、分析技术和样本数量的限制, 存在某些不足,导致部分学者在研究中遇到各种困惑和矛盾。在大数据的冲击下,部分传统图解的可靠性正在接受考验。本文提出了一种将地球化学数据二维图像化的方法,将GEOROC数据库中来自11个构造环境的火山岩数据生成了34 468张灰度二维码图像。根据深度学习理论和方法构造了卷积神经网络(CNN)模型,利用其中75%的二维码数据进行自动学习和训练。该模型可以对不同来源的火山岩数据进行有效分类,总体分类准确度可达95%以上。该模型具备较好的泛化能力,可以作为日常工具辅助人工进行火山岩样本的构造源区的判别。  相似文献   
976.
文章在对柴达木盆地茫东地区岩芯系统观察及采样的基础上,应用岩石热解、铸体薄片、亚离子抛光扫描电镜等分析测试技术,通过典型油气藏解剖,研究了柴达木盆地茫东地区成藏石油地质条件,分析了有利勘探方向。结果表明,黄瓜峁—开特米里克—油墩子地区下干柴沟组、上干柴沟组及下油砂山组发育较好的成熟烃源岩,是茫东地区有利的成藏区域。茫东地区长期处于滨浅湖沉积,缺少陆源碎屑供给,储层以滨浅湖滩坝砂体及灰泥坪储层为主,储层物性整体差,多为致密储层。茫东地区油气藏类型主要为构造油气藏,具有“上油下气”及近源成藏的成藏特征,且主要通过断层垂向运聚。在对茫东地区石油地质条件及钻探显示情况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深层天然气藏是该区下步油气勘探重要领域之一,另外,滩坝、灰泥坪等岩性透镜体圈闭是该区具有较大勘探前景的圈闭类型。  相似文献   
977.
基于沉积盆地型干热岩的基本特征,系统总结了渤海湾盆地干热岩型地热资源选区的地热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表地热显示、干热岩资源潜力和地质安全性等指标,对渤海湾盆地内主要构造单元干热岩赋存背景进行了分析,建立了适宜于沉积盆地型干热岩勘查选区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和打分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内干热岩勘查的最有利区位为沧县隆起区,次有利区位为济阳坳陷和冀中坳陷,显示厚覆盖盆地内隆起区较坳陷区更为有利,而坳陷区内的次级凸起构造较凹陷构造更为有利。基于上述认识,在有利区位中进一步圈定了沧县隆起、牛驼镇-容城凸起、陈庄凸起和乐亭-昌黎凹陷4个靶区,为渤海湾盆地开展干热岩勘查选址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78.
纳赤台地区位于东昆仑成矿带中段,为解决该区域重要成矿带基础地质矿产等方面的问题,开展了1:5万基础地质矿产调查。结果显示: 区内构造强应变带和糜棱岩化带交替频繁出现,脆—韧性剪切带中强片理化及糜棱岩化、S-C组构、旋转碎斑和不对称褶皱等构造现象常见,EW向、NWW向构造发育; 新识别出的构造形迹和新发现的一些金铜铅锌等矿点及矿化线索,与区域上绝大多数矿床、矿点分布实例及EW向、NWW向线性构造带产出较一致,表明构造与成矿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EW向、NWW向为主的构造与多金属矿床在时空和成因上有着密切的关系,昆仑河韧性剪切带形成时代为中—晚志留世(432~423 Ma),同区内新发现的二道沟白钨矿、铜金山钨锡矿的成矿时代较接近,认为该区域找矿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979.
根据《河南省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公布的数据资料,对河南省15个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出其主要城市的空气污染特征及其成因,提出了空气污染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80.
河南永城市东城区是一个新建城区,高层建筑日益增多,但该市缺少基坑支护设计实例资料。介绍了某商住楼基坑排桩+深搅桩的支护结构方案及其设计计算过程,总结了其支护效果,为该市基坑方案设计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