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164篇 |
免费 | 3735篇 |
国内免费 | 372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366篇 |
大气科学 | 1451篇 |
地球物理 | 2324篇 |
地质学 | 7760篇 |
海洋学 | 2401篇 |
天文学 | 245篇 |
综合类 | 945篇 |
自然地理 | 113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4篇 |
2024年 | 249篇 |
2023年 | 292篇 |
2022年 | 453篇 |
2021年 | 509篇 |
2020年 | 427篇 |
2019年 | 476篇 |
2018年 | 411篇 |
2017年 | 446篇 |
2016年 | 420篇 |
2015年 | 444篇 |
2014年 | 426篇 |
2013年 | 601篇 |
2012年 | 519篇 |
2011年 | 935篇 |
2010年 | 812篇 |
2009年 | 917篇 |
2008年 | 665篇 |
2007年 | 803篇 |
2006年 | 979篇 |
2005年 | 902篇 |
2004年 | 1209篇 |
2003年 | 829篇 |
2002年 | 651篇 |
2001年 | 590篇 |
2000年 | 411篇 |
1999年 | 285篇 |
1998年 | 275篇 |
1997年 | 224篇 |
1996年 | 159篇 |
1995年 | 126篇 |
1994年 | 103篇 |
1993年 | 264篇 |
1992年 | 239篇 |
1991年 | 116篇 |
1990年 | 41篇 |
1989年 | 58篇 |
1988年 | 20篇 |
1987年 | 56篇 |
1986年 | 45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18篇 |
1982年 | 12篇 |
1979年 | 12篇 |
1978年 | 10篇 |
1977年 | 13篇 |
1976年 | 16篇 |
1937年 | 13篇 |
1933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72.
73.
SUN Hongjuan DENG Wanming ZHANG YuquanInstitute of Geology Ge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地质学报》英文版》2001,75(1)
The Nangqen basin is one of the Tertiary pull-apart basins situated in the east of the Qiangtang block.Similar to the adjacent Dengqen basin and Baxoi basin, there occurred a series of potassic volcanic and sub-volcanic rocks, ranging from basic, intermediate to intermediate-acid in lithology.Based on the study of petrology, mineralogy and geochemistry, including REEs, trace elements, isotopic elements and chronology, the authors concluded that the Cenozoic potassic volcanic rocks in the Nangqen basin were formed in the post-collisional intraplate tectonic setting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basic, intermediate and intermediate-acid rocks are neither differentiation nor evolution, but instead the geochemical variability is mainly attributable to the different partial melting degrees of the mantle sources formed at depths of 50-80 km.The sources of the potassic rocks are enriched metasomatic mantle that has experienced multiple mixing of components mainly derived from the crust. The recycling model can b 相似文献
74.
海岸带临港工业、海运物流与全球化大生产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岸带是世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带,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大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近半个世纪以来,海岸带临港工业迅速崛起并持续高速发展,依托海港建设、大型船舶运输发展起来的临港工业和海运物流,在跨国公司的运作下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全球化大生产。这种生产方式使资源贫乏的日本快速发展成发达国家;深圳赤湾临港工业区成为中国高效益工业的典范。本文着重讨论了海岸带经济建设中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对地区、国家和全球经济的影响,指出中国21世纪应大力开发利用海岸带港湾资源、重点建设全球化大生产的大进大出的基地,建立若干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岸带产业中心,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5.
The crustal fluid evolution and the causes of earthquakes(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常芳 《地震学报(英文版)》1997,(2)
Thecrustalfluidevolutionandthecausesofearthquakes(Ⅲ)CHANG-FANGXU(徐常芳)InstituteofGeology,StateSeismologicalBureau,Beijing1000... 相似文献
77.
基于CCMP(cross-calibratedmulti-platform)再分析风场数据,研究了9907号,9908号和9909号3个台风对中国沿海5个风电场的影响,分别从台风的形成以及路径,对沿海风电场风速的影响,台风期间的发电情况等详细地描述了台风对风电机组的影响。发现:台风对5个海上风电场的影响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9年8月1—4日,输出功率由南向北依次降低,此时主要受9907号台风的影响;第二阶段是8月6—9日,8月6日也呈现输出功率由南向北降低,主要是9909号台风由南海途径台湾海峡即将进入东海的影响;受9908号台风影响,8月7日最大输出功率出现在S3风机。8月8日,受9908和9909号台风的叠加影响,S4风机的输出功率达到15天的最大值38.4MW。第三个阶段是8月12—15日,受大气锋面的影响,S1—S5输出功率呈现波动。台风过境期间提高了各站点的运营能力和部分站点的额定容量,未对风电机组产生大的破坏。研究成果可为相关部门在台风期间海洋风力发电的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8.
79.
中国中部高铝质超高压变质岩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我国中部在超高压条件下形成的高铝质变质岩石, 以蓝晶黄玉石英岩为特征, 具有以蓝晶石、富水黄玉、富镁硬绿泥石、柯石英、硬水铝石等为代表的高压-超高压变质矿物, 矿物组合主要为蓝晶石+ 黄玉+ 石英 (柯石英)、蓝晶石+ 蓝刚玉±富镁硬绿泥石等。化学成分富铝而贫镁, 其原岩为陆缘高铝质泥质沉积岩。实验岩石学的研究表明, 蓝晶石+ 黄玉在1000℃~1200℃,3.1~3.77GPa 条件下仍可稳定存在,而石英已部分转变为柯石英。蓝晶石+ 黄玉与柯石英一起稳定于超高压条件下。这表明以高铝质岩石为代表的地壳物质已进入到地幔深度, 达到这样的深度只能由会聚板块的俯冲作用而引起。因此,高铝质岩石的存在可以作为A型俯冲作用的指示剂。超高压变质的高铝质岩石将成为陆-陆碰撞事件的重要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80.
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第四系生物气的形成途径与运聚方式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柴达木盆地三湖(台吉乃尔湖、涩聂湖、达布逊湖)地区第四系生物气区是我国最大的生物气区。笔者系统采集了该气区21个天然气样品,测量了其组分和碳同位素组成,重点探讨了生物气形成途径和运聚方式。生物气δ~(13)C_1和δ~(13)C_(CO_2)均随深度增大而变重,显示了CO_2还原途径成气的特征。生物气δ~(13)C_1、δ~(13)C_(CO_2)和δD分布与CO_2还原方式形成的生物气的相应同位素值分布范围接近。在有关成因图解中这些数据主要位于CO_2还原途径成气范围内。生物气CO_2和CH_4之间的碳同位素分馏系数α_c>1.055,具有CO_2还原途径成气的特征。柴达木盆地第四纪干旱的古气候、较低的古温度、较高的沉积速率和水体中较高的硫酸盐含量使得甲烷菌的大量繁殖只能在较大的深度范围内才能实现,从而,有利于CO_2还原途径成气作用进行。涩北一号、涩北二号气田生物气δ~(13)C_1组成分布可能表明,生物气形成以后沿疏导层水平运移进入气藏,基本不存在垂向运移。该项研究对于进一步深入探讨生物气成因、形成条件,确定生物气模拟实验方式与条件,计算生物气资源量,建立成藏模式和选择天然气有利勘探区块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